摘要:这项协议中,以色列以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但这位有着深黑色眉毛、总紧锁眉头的巴勒斯坦人却直言不满,他认为协议未能换回哈桑·萨拉梅与马哈茂德·伊萨。
2011年,在以色列监狱服刑二十余年的叶海亚·辛瓦尔,作为"沙利特协议"的一部分重返加沙。
这项协议中,以色列以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但这位有着深黑色眉毛、总紧锁眉头的巴勒斯坦人却直言不满,他认为协议未能换回哈桑·萨拉梅与马哈茂德·伊萨。
现年58岁的以色列监狱情报部门前负责人尤瓦尔·比顿博士解释了辛瓦尔的不满:萨拉梅曾在20世纪90年代策划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公交车爆炸案,彼时仍被以色列关押。
而哈马斯耶路撒冷"卡桑"军事小组创始人伊萨,后来也通过囚犯交换获释。
如今,2011年的沙利特协议被视为以色列的一场灾难,内塔尼亚胡在2023年新一轮冲突中推动囚犯交换时,极力避免重蹈覆辙。
辛瓦尔的监狱生涯颇具传奇色彩。
在哈达里姆监狱服刑期间,他不仅学会了希伯来语,完成开放大学犹太历史课程,还将以色列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更写下小说《荆棘与康乃馨》,讲述巴勒斯坦人通过加沙地下隧道网络发动圣战的故事。
以色列国内情报机构辛贝特前审讯主管米卡·科比曾与他共处150小时,直言"他在监狱里就为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做了准备",而辛瓦尔2018年接受采访时也坦言"监狱塑造了你"。
值得一提的是,辛瓦尔的生命曾因以色列人的救治得以延续。
身为牙医的比顿在狱中发现他颈部致命脓肿的迹象,及时安排以色列医生手术。
这座被戏称为"哈达里姆大学"的监狱,确实成为不少巴勒斯坦政治犯的"修炼场":伊萨在狱中背书、研习书法并著书立说;哈马斯创始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流亡政治领袖伊斯梅尔·哈尼亚等都曾在此度过漫长岁月。
2011年获释后,辛瓦尔在哈马斯内部迅速崛起,主导"加沙地铁"隧道网络建设,并最终策划了2023年10月7日的大规模袭击,哈马斯努赫巴特种部队攻占以色列国防军指挥所,袭击加沙边境基布兹社区。
这位哈马斯重要领导人最终于2023年被以色列无人机击毙,其人生轨迹成为巴勒斯坦囚犯获释后再度卷入冲突的典型案例。
以色列的囚犯交换政策源于圣经概念,核心是"生命至上",并演变为"不抛弃任何同胞"的军事理论。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多次批准不对等交换,这也间接刺激哈马斯通过绑架人质施压。
2023年冲突中的交换协议里,以色列释放了1700名战时抓获的巴勒斯坦人,以及250名因过去40年自杀式爆炸、枪击等事件被判终身监禁的囚犯,其中包括157名法塔赫成员、65名哈马斯成员及其他派别人士。
比顿对此复杂心态尽显:他的侄子塔米尔·阿达尔在10月7日的袭击中遇害,遗体至今留在加沙,但他仍认为"代价虽高,却别无选择"。科比则直言担忧:"这些人是凶手,一辈子都会是凶手"。
为规避风险,以色列此次刻意保留了部分关键人物。
被支持者称为"巴勒斯坦曼德拉"的法塔赫成员马尔万·巴尔古提,虽影响力巨大,仍被以色列以恐怖分子罪名关押。
2002年内坦亚公园酒店爆炸案主谋阿巴斯·赛义德也未被释放。
比顿研究释放名单后表示:"哈马斯最重要的领导人仍在狱中,找不到辛瓦尔这样的人物"。
以色列还调整了囚犯待遇与释放去向。
科比透露,如今监狱不再提供电视、大学课程等特权,"我们曾犯了大错,满足他们一切需求,现在已彻底改变"。
此次154名囚犯被驱逐至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比顿对此提出异议:"最好将他们释放到加沙和西岸,置于监控之下"。
历史经验警示着风险的不确定性。
2007年获释时被视为"小人物"的萨利赫·阿鲁里,后来成为哈马斯约旦河西岸领导人,深度参与策划10月7日袭击。
联合国2023年报告曾指出巴勒斯坦囚犯遭受性侵犯,以色列人权组织将其监狱称为"酷刑营网络",而以色列强硬派则辩称"严格遵守国际法"。
巴以囚犯交换的争议,本质是冲突长期化的缩影。
以色列的"生命至上"与巴勒斯坦的"释放同胞"诉求碰撞,加上监狱成为极端思想传播与能力积累的场所,让这一问题更显棘手。
辛瓦尔的故事并非个例,却深刻揭示了巴以冲突中,任何单方面的解决方案都难以回避历史积怨与现实风险的双重挑战。
来源:故事小站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