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娃哈哈的动作,把“二代接班” 这个老话题又炸出了新热度。据公开信息显示,宗馥莉辞职仅4 天,她一手提拔的新总经理许思敏,就给全国经销商下了道 “死命令”:敢代理宗馥莉的新品牌 “娃小宗”,立刻取消娃哈哈经销资格。
最近娃哈哈的动作,把“二代接班” 这个老话题又炸出了新热度。据公开信息显示,宗馥莉辞职仅4 天,她一手提拔的新总经理许思敏,就给全国经销商下了道 “死命令”:敢代理宗馥莉的新品牌 “娃小宗”,立刻取消娃哈哈经销资格。
这道命令一出来,经销商群里炸了锅。跟着娃哈哈干了几十年的老经销商,一边是卖了半辈子的“国民品牌”,一边是前接班人的新品牌,突然要做 “二选一” 的单选题。有人骂 “过河拆桥”,有人叹 “看不懂”,但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 “意气用事”,而是中国家族企业二代接班的典型困境:宗馥莉没做错“制度题”,但做错了 “人心题”。
一、先看清:宗馥莉的3 重困局,不是能力问题,是没摸透“中国生意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说宗馥莉“急功近利”“不懂人情世故”,但真把问题归为 “年轻气盛”,就太浅了。接手两年,她遇到的坎,其实是所有中国二代接班都会撞的墙。
最早传出宗馥莉和家族成员有分歧,是她推动“去家族化” 改革时。有消息说,她想把一些家族亲戚从核心岗位调走,理由是 “不符合流程化管理”。结果呢?不仅没推进下去,反而让家族内部产生隔阂。
这里的关键不是“家族成员该不该留”,而是 “怎么动”。中国家族企业的 “家族化”,本质是老创始人用 “血缘信任” 搭建的第一层防护网。早年娃哈哈铺全国渠道,很多地方经销商是家族亲戚牵线对接的;工厂扩建时,地方资源也是家族长辈帮忙协调的。这些 “亲戚岗位” 背后,连着的是几十年攒下的 “隐性资源”。
宗馥莉想搞“流程化” 没错,但错在没先搞清楚:这些家族成员手里握的不是 “权力”,是 “关系链”。直接调岗,等于断了这些 “关系链” 的衔接点,矛盾自然会爆发。
有报道说,宗馥莉上台后,砍掉了不少老流程,比如以前元老们能拍板的“经销商临时补货额度”,改成了“必须走总部审批流程”;甚至有跟随宗庆后几十年的销售总监,因为“不符合新管理要求”被调岗。
很多人觉得“元老思想僵化,该换”,但在消费品行业,“元老” 的价值从来不是 “懂新方法”,而是“懂渠道信任”。我见过不少经销商跟我聊:“跟老宗(宗庆后)干,是因为他一句话能算数 。当年非典时货供不上,老宗亲自打电话跟我们说‘别慌,欠的货我补,损失我担’;现在流程是规范了,但找新领导,打 10 个电话都不一定有准话。”
这些元老,其实是经销商和企业之间的“信任中介”。经销商信元老,不是信他们的职位,是信他们 “能代表娃哈哈的承诺”。宗馥莉砍老流程,本质是砍了 “信任传递的通道”—— 元老没了话语权,经销商就没了安全感,寒心是必然的。
更隐蔽的是和国资委的关系。娃哈哈在不少地方有合资工厂,其中有些涉及地方国资持股。有消息说,宗馥莉推动工厂“精细化管理”时,想把一些国资背景的合作条款改得更“市场化”,比如缩短付款周期、调整利润分成比例,结果谈了好几次都没谈拢。
这里的核心不是“条款合不合理”,是 “沟通方式”。中国地方国资和民企合作,讲究的是“长期默契”,不是“一锤子买卖”。当年宗庆后和地方国资合作,除了合同条款,还会考虑 “地方就业”“税收贡献”—— 比如某个工厂落户,不仅要赚钱,还要帮当地解决几百个就业岗位;逢年过节,老宗会亲自去拜访国资领导,聊的不只是生意,还有地方发展。
宗馥莉用“市场化条款”去谈,本身没问题,但忽略了“默契成本”—— 地方国资要的不只是“利润”,还有“稳定感”。突然改条款,会让对方觉得 “你只想赚钱,不想共担责任”,关系自然难处。
最新的经销商困境,其实是前面3 个坎的集中爆发。许思敏下的“二选一”命令,本质是想“切割宗馥莉的新品牌和娃哈哈的关联”,但这步棋错得更明显:把经销商当成了“必须听话的管理对象”,而不是“要共赢的合作伙伴”。
娃哈哈的经销商体系,是宗庆后用30 年搭起来的 “联销体”—— 简单说,就是 “经销商先打款,娃哈哈再发货,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当年娃哈哈能从杭州走向全国,靠的就是经销商愿意 “压钱铺货”;甚至在2013年饮料行业下滑时,经销商还愿意跟着娃哈哈扩渠道。
这些经销商为什么愿意?
不是因为娃哈哈的产品多好,是因为“跟着娃哈哈能赚钱,而且有安全感”。现在让他们 “二选一”,等于告诉他们:“你要么选我,要么选我的前接班人,没有中间路。”
这不是“管理”,是 “逼宫”。经销商心里会想:“你连我代理新品牌的权利都要管,以后还能信任你吗?”
二、要想透:老宗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制度” 是 “人心”
很多二代接班时都会犯一个错:把“西方商学院的标准答案”当成“万能药”,觉得“只要制度规范了,企业就能变好”。但中国家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完善的制度”,是老创始人几十年攒下的“人心资产”。
宗庆后当年能把娃哈哈做起来,靠的不是多先进的管理,是3个“中国生意的底层逻辑”:
消费品行业,供应商的账期是命门。早年娃哈哈扩张时,原材料采购量很大,有时候现金流紧张,宗庆后会亲自跟供应商老板吃饭,说“这次账期稍微拖一两个月,我宗庆后担保,不会欠你一分钱”。结果呢?供应商愿意给账期,甚至有供应商说“就算不签合同,老宗的话我也信”。
这种“信任”,比任何合同条款都管用。因为供应商知道:老宗不会骗他,而且跟着娃哈哈做,长期能赚钱。宗馥莉上台后,想把“账期”改成“标准化合同条款”,比如“统一30天账期,超期收滞纳金”。供应商没说反对,但暗地里开始调整供货比例——为什么?因为“条款是死的,人是活的”,没了“老宗的口头承诺”,他们觉得“风险变高了”。
2、经销商的“铺货决心”:不是靠政策,是靠“跟着老宗能赚到钱”。
娃哈哈的经销商体系,是“毛细血管级”的,连县城的小卖部、乡镇的杂货店,都能看到娃哈哈的产品。当年铺这些渠道,靠的不是“高返利政策”,是宗庆后“亲自跑市场”。
有个老经销商跟我讲过:“2000年的时候,老宗跟我一起跑乡镇市场,中午就在路边摊吃面条,晚上住几十块的招待所。他跟我说‘你把货铺到村里,卖不动的我拉回来,赚不到钱的我补你’。就冲这句话,我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进了50万的货。”
这种“经销商信任”,是靠“一起吃苦、一起赚钱”攒下来的。宗馥莉推动“经销商分级管理”,比如“按年销售额定返利比例”,逻辑上没问题,但忽略了“乡镇经销商的实际情况”,有些乡镇市场小,年销售额不高,但能帮娃哈哈守住“最后一公里”的渠道。按销售额定返利,等于把这些“小经销商”推给竞争对手。
娃哈哈在全国有几十家工厂,很多工厂落户地方,都离不开地方资源的支持。比如土地审批、水电配套,甚至是税收优惠,这些都不是“靠合同谈出来的”,是靠“老宗的口碑”。
有个地方政府官员跟我聊:“当年娃哈哈来我们这建工厂,老宗承诺‘工厂优先招本地员工,每年给地方捐100万做公益’。这么多年,他没断过。疫情时工厂停工,他照样给员工发工资,还捐了200万给我们买防疫物资。现在跟新领导谈,对方先跟我们算‘税收贡献多少’‘能带来多少GDP’,不是说不对,但少了点‘共担’的感觉。”
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实业,“地方资源”的核心是“信任默契”——你愿意为地方承担责任,地方才愿意给你支持。宗馥莉想靠“市场化条款”谈合作,没抓住这个核心,自然会碰壁。
三、看标杆:顺利接班的二代,都在做“笨事”:先当“学生”,再谈 “改革”。
不是所有二代接班都这么难。美的何享健、方太茅忠群,这些顺利接棒的二代,其实都在做同一件“笨事”:不着急烧“三把火”,先蹲下来当“学生”。
何享健当年培养儿子何剑锋,没让他直接进总部,而是让他从美的的车间工人做起,后来又去销售部门跑市场。有个美的老员工跟我说:“何剑锋刚去销售部时,跟着老销售跑客户,人家经销商根本不认识他,还以为是新来的助理。他也不解释,就帮着搬货、记订单,听经销商聊需求。”
直到何剑锋跑了3年市场,手里握了20多个核心经销商的信任,何享健才让他负责子品牌。而且改革时,他没直接换元老,而是让元老当“顾问”,自己当“执行者”——比如想推“线上渠道”,他先跟销售元老聊:“您觉得线上怎么跟线下结合,才不抢经销商的生意?”元老们觉得“被尊重”,自然愿意配合。
美的的接班,本质是“让二代先攒够人心,再用人心推制度”。
茅忠群刚进方太时,茅理翔(方太创始人)没让他管经营,而是每次见重要客户、重要合作方,都带着他。有次茅理翔跟地方政府谈工厂扩建,茅忠群就在旁边听,没说话。事后茅理翔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跟领导聊‘社区养老’吗?因为这个工厂旁边有个老社区,领导最关心养老问题。你跟政府谈合作,得先知道对方要什么,再谈自己要什么。”
茅忠群后来推进“高端化改革”,也是先跟经销商达成共识。他没说“你们必须卖高端产品”,而是带着经销商去日本考察,让他们看“高端产品的利润空间有多大”;甚至承诺“高端产品卖不动,我给你们补差价”。经销商看到“风险共担”,才愿意配合。
方太的接班,核心是“让二代先学会‘换位思考’,再谈‘改革’”。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其实就是中国二代接班的“核心密码”:先摸透“人心逻辑”,再用“人心逻辑”推“制度逻辑”。老一辈攒下的“人心”,不是“改革的阻力”,是“改革的底气”。
四、宗馥莉的破局点:别跟“人心” 硬碰硬,要跟 “趋势” 借力气。
现在说宗馥莉“没机会”还太早。一切都存在变数。关键是要调整路径,别跟“人心”硬碰硬,要学会跟“趋势”借力气。
当下最该做的,是先停掉“二选一”的命令。可以开个全国经销商大会,宗馥莉亲自去,不用讲“大道理”,就说三句话:
第一句:“过去两年,我有些做法没考虑到大家的难处,跟大家说声抱歉。”——先认错,给经销商台阶;
第二句:“‘娃小宗’是我的新尝试,但绝不会让大家做二选一——愿意代理的,娃哈哈给支持;不愿意代理的,咱们还按老规矩来。”——解绑经销商,重建信任;
第三句:“接下来我会跟着大家跑3个月市场,你们说哪里需要改,咱们一起改。”——用行动证明“愿意听意见”。
对元老和家族成员也一样:可以成立“战略顾问团”,让元老和家族长辈当顾问,每周开一次会,让他们提意见。不是要按他们的意见办,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被需要”——人心顺了,后面的事才好推。
第二步:补“人情课”——摸透“隐性资源”,把“关系链”重新接起来。
然后要补的,是“人情课”。宗馥莉可以跟着宗庆后,再走一遍“老路线”:
去拜访老供应商,听他们聊“当年跟老宗合作的故事”,了解哪些供应商能扛“账期风险”,哪些供应商有“独家原料资源”;
去走访地方国资合作方,聊“地方发展需求”,比如“工厂能不能帮地方解决就业”“能不能参与地方公益”,重建“共担责任”的默契;
甚至可以跟家族长辈聊“早年娃哈哈的创业史”,了解哪些家族成员手里握有“隐性渠道”,怎么用“流程化”的方式把这些渠道衔接好,而不是直接砍掉。
中国生意的“隐性资源”,都藏在这些“人情故事”里。摸透了这些,才知道该动哪里、该保哪里。
最后,改革不能“硬推”,要“借势”。现在饮料行业有个大趋势:健康化、年轻化。比如无糖饮料、功能性饮料、国潮包装饮料,都是风口。
宗馥莉可以把“改革”和“产品创新”绑在一起:
比如推出“娃哈哈健康系列新品”,让元老带队做“渠道测试”——元老熟悉经销商,知道怎么铺市;同时让新团队做“线上营销”,负责新媒体推广。这样一来,元老有“用武之地”,新团队有“发挥空间”,矛盾自然会减少;
再比如,针对经销商推出“新品返利政策”——代理新品的经销商,不仅有更高的返利,还能获得“线上流量支持”(比如总部帮经销商做抖音直播带货)。经销商看到“代理新品能多赚钱”,自然愿意配合新政策。
用“产品创新”带“制度改革”,本质是让所有人都看到“改革的好处”:元老能靠新品稳住地位,经销商能靠新品多赚钱,家族成员能靠新品对接新资源。这样的改革,才没人会反对。
五、最后说句实在话:中国二代接班,接的不是“股权和公章”是 “人心和默契”。
娃哈哈的风波,不是宗馥莉一个人的问题,是中国家族企业转型的缩影。我们总说“二代要懂新思维”,但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点:中国的市场,从来不是一本西方教科书能讲透的。
那些藏在会议室茶歇里的默契——比如供应商说“账期再宽几天”,你点头同意,不用签补充协议;那些酒桌上拍板的合作——比如经销商说“这个新品我帮你铺”,你说“卖不好我担”,不用写保证书;那些危机时刻愿意跟着你扛事的老部下——比如疫情时员工说“工资少发点,先把货发出去”,不用谈劳动合同。
这些“人心资产”,才是中国家族企业最值钱的东西。
二代接班,接的不是“股权和公章”,是这几十年攒下的“人心”。制度可以改,流程可以优化,但人心不能丢。丢了人心,再完善的制度,也没人帮你落地;守住人心,再难的改革,也有人跟你一起扛。
宗馥莉还有机会吗?当然有。只要她能想明白:在中国做生意,人心比制度难啃,但啃下来的人心,才是最硬的护城河。
来源:赢销力咨询官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