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式英语听起来像把乐高积木胡乱拼成一辆车,能跑,就是形状离谱。
“老板,给我来两pieces,放我plate里。”
隔壁桌的外国人差点把咖啡喷出来,还以为在点神秘暗号。
这一幕不是段子,是很多人在国外点餐的日常。
中式英语听起来像把乐高积木胡乱拼成一辆车,能跑,就是形状离谱。
最经典的还有去法餐厅,对着金发服务员说:“Could you give me a fock on the table?”
服务员愣了三秒,红着脸递来一把叉子。
原来想说的fork,舌头打了个结,空气瞬间凝固。
笑归笑,背后其实是四亿人在学英语的巨型工程。
四百兆啊,比整个美国人口还多。
可2024年全球排名一出,中国第91,夹在肯尼亚和危地马拉之间,场面一度尴尬。
尴尬归尴尬,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小孩不背“How are you”了,直接手机连外教,视频里聊昨晚追的剧。
地铁里也能看到大妈戴着耳机跟AI练口语,一句“weather today is good”重复七遍,声音大到对面小哥被迫跟读。
最惊喜的是那些民间交流社团。
一群社恐大学生聚在一起,用散装英语聊游戏,语法乱飞,但氛围到位。
说着说着就敢开口了,敢开口就比满分卷子有用。
说到底,语言不是考试工具,是通行证。
你把“哪里哪里”翻译成“where where”,老外会懵;你换成“thank you, I’m still learning”,对方立刻笑,顺带教你正确姿势。
所以别怕口音重、词汇少。
只要能让人听懂“我饿了,想吃面”,就已经完成跨文化建交。
剩下的,交给时间和勇气慢慢磨。
来源:于江边看落日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