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达一开始就把它盯上了,画面上那条轨迹跟地图重合,像个不速之客慢慢靠近。值班室里有人拍着键盘就下了升空命令:苏-35起飞,爬升、接近、识别、跟踪——一句话,按程序办事。飞行员在驾驶舱里侧头确认目标,通过无线电通告对方,边飞边盯着雷达数据,直到那架P-8A改航离
10月19日的结局很简单:一架澳大利亚的P-8A军用侦察机进入了中国西沙上空
雷达一开始就把它盯上了,画面上那条轨迹跟地图重合,像个不速之客慢慢靠近。值班室里有人拍着键盘就下了升空命令:苏-35起飞,爬升、接近、识别、跟踪——一句话,按程序办事。飞行员在驾驶舱里侧头确认目标,通过无线电通告对方,边飞边盯着雷达数据,直到那架P-8A改航离开海域,苏-35又回到基地。整个过程没闹到什么不可收拾的地步,空中对峙没扩大,更像是一次按既定流程的把门儿动作。
把时间撇回去看,这事不是头一回。公开资料显示,早在两年前这型号飞机就常在西沙一带“打卡”,去年二月还有一次跟歼-16近距离接触的纪录。军事圈里有人干脆说成了“老熟人常来串门”——套路差不多:先到来了再说,然后出事儿了就把矛头指向对方的处置方式。这回对方声明里说,中国飞机投掷照明弹“构成风险”,可对自己未经批准进入别人的敏感空域这点儿,一句也没提。外交部回应里用了“不了解有关情况”这句话,语气不多,但外界能看出分量。
事发当日的现场其实和平常没两样。三沙附近海面平静,灯塔还在亮着,海风把海面吹得有节奏。雷达24小时值守,指挥链立刻启动,海警船在海面巡航,守岛士兵照常站哨,战机从机库冲出,飞行员在舱里完成识别和通告的步骤。有人把这情形讲得直白点:家门口有人乱晃,你不上去把人请走,那别人就觉得你好欺负。守卫海疆不是逞强,也不是懦弱,就是把规矩和底线用动作写出来。
往更大的背景里看,澳中关系并不是单向对立那么简单。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卓华教授指出,澳大利亚在贸易、气候、农业技术等方面跟中国有广泛合作,双方签了AEO互认、开展经济对话,但在南海问题上又经常跟着美国走。简而言之,一边想跟中国做好生意,一边又要向盟友示好,这就容易出现左右为难的尴尬。去年六月,两国领导人还提到要重启战略经济对话,时间不久,但接着就出现军事摩擦,外界自然觉得节奏有点儿怪。
外交和军事实务总有微妙的交叉。澳方的声明把焦点放在了中方所谓“风险”的动作上,指责投掷照明弹;中方按规程回应,强调跟踪、警告、驱离是有程序、有底线的反应。军事专家张军社的评论里用了“老熟人”这个词,还半开玩笑地说下一回遇上歼-20就不好说了,那语气里其实有话外音:实力摆在那儿,示警得有底气。这样的口吻既是提醒,也是释放信号:别把边界当儿戏。
社交媒体上,普通网友的反应很快热起来。有人说澳方把南海当自家后院,有人调侃P-8A要看风景就办签证来旅游。也有人把历史翻出来说事儿,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里对岛屿的记载,意在说明主权不是随便编的。这样的讨论里既有调侃也有底气,反映出民间对主权问题的直觉认知。
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守卫,这类摩擦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海上的航道、贸易往来、资源开发都需要稳定的环境来支撑,平时靠规则和对话维持关系,关键时刻靠力量和程序守住红线。那些值班的雷达操作员、轮值的海警、随时待命的飞行员和守岛官兵,他们的日常就是把这些抽象的规则变成现实的动作。
事发后媒体报道和各方声明陆续发布,很多细节也在被核对。晚上海面又恢复平静,战机返航,灯塔依旧亮着,监视设备还在工作,值班交接照常进行。网络上关于责任、后续如何处理的争论还在,但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有清楚的记录,相关各方也都按自己的节奏发表了态度。日子照旧往前走,海还是那片海,人们在这片海域上的交往也不会因为一两次摩擦就停下来。
来源:藤蔓墙边闲适的乘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