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血亏13亿,辉煌了20年的“连锁火锅一哥”一去不复返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22:10 2

摘要: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呷哺集团的营收是19.4亿,净亏损是0.8亿。从2021年至2025年这五年,累计亏损金额已达到13亿。

作者|墨离

编辑|知愚

“今天你呷哺了吗?”

曾经声名远扬,被誉为“连锁火锅一哥”的呷哺呷哺,如今日子越来越难了。

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呷哺集团的营收是19.4亿,净亏损是0.8亿。从2021年至2025年这五年,累计亏损金额已达到13亿。

要说起来,呷哺呷哺还是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火锅品牌,上市时间比海底捞还要早好几年。

可如今,为何业绩下滑、越来越不景气了呢?

说起呷哺呷哺,是1998年在北京创立的品牌,已走过27年的春秋了。

想当年,只用花二十元,就能吃到一份包含锅底、肉类、蔬菜、主食以及小料的火锅套餐。因它的“高性价比”,堪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呷哺集团的创始人贺光启,初来北京时做的是珠宝生意,随着营业额的不断下滑,让他产生了另找出路的想法。

他敏锐的眼光发现当时北京的火锅市场还是空白的,便想到了台湾盛行的吧台火锅模式,不仅卫生干净、出餐还快。

于是贺光启说干就干,很快将“一人一锅”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进大陆,开创了国内吃火锅的新模式。

1999年, 呷哺呷哺首家餐厅在北京西单街正式开业。

然而,新事物的开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万事俱备的呷哺呷哺却迟迟没有顾客登门。

据说最初一上午只卖了三锅,随后的两个月,一共才卖了60锅,最惨淡的时候一天只来了一个客人。

后来得知,北方人吃火锅喜欢围在一起吃。而呷哺呷哺“一人一锅”的模式让顾客很难接受。

贺光启自我安慰道:“顾客接受新事物总得有一个过程”。

为了能成功扎根在北京,贺光启下了很大功夫,他先是想办法改进麻酱调料配方,还推出“消费30元赠30元”的活动,甚至不惜把珠宝库存作为赠品回馈给顾客,这才好不容易在繁华的北京站稳了脚跟。

出乎意料的是,2003年的非典,给了呷哺呷哺一个机会。在非典期间,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人一锅”就餐的模式更安全更健康。

这和呷哺呷哺的经营模式刚好吻合,贺光启敏锐捕捉到这个契机,顺势推出小火锅,还花了一万元在北京交通广播打出响亮的广告:“今天你呷哺了吗?”

一时之间,主打快餐模式的呷哺呷哺在餐饮业很快走红了。

2004年,呷哺呷哺在北京三环内开了10家店,到2005年上半年,门店已拓展到五环外了。此后的十年,通过融资实现了快速扩张。

2014年12月,呷哺呷哺顺利在香港上市,被业界赞誉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即使处于疫情期间,呷哺呷哺依旧在2021年完成了“千店计划”,营收61.47亿元,旗下门店总数突破千家,达到1200家。

鼎盛时期,呷哺呷哺的股价在2021年曾达到了26港元的高峰。

呷哺呷哺从起初的籍籍无名到成为连锁火锅一哥,它的成功曾在业界内是一段佳话。

但没有人能一直停留在顶峰期,企业也不例外。

在敲钟上市之后,呷哺呷哺看似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其实却不是如此。

从呷哺集团往年的财报数据来看,集团的净利润在2018年达到顶峰的4.62亿元后,已经开始下滑了。

从2021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是2.93亿,3.53亿,1.99亿,4.01亿。

呷哺集团的股价同样持续走低,鼎盛时期曾达到294亿港元,今年以来,大部分时间低于1港元/股,已沦为“仙股”行列。

呷哺呷哺为什么越来越凉了呢?

20年前,这种“一人一锅”形式的小火锅,因为“高性价比”,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光顾呷哺呷哺门店。

但从2014年开始,呷哺呷哺就开始飘了,价格几乎年年都在涨,十年下来,涨价幅度已超四成。

有网友说:“以前花二三十元就能吃饱的单人套餐,后来得花七十多元才能吃饱。”

与此同时,也有人反映,菜品的质量是越来越不行了,导致生意也不如以前。

上市之后,呷哺呷哺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打造中高端品牌上。

2016年,湊湊火锅,成为了集团全力打造的“第二曲线”。

湊湊火锅的模式主要是以聚会场景为主,凭着招牌“台式麻辣锅”和“大红袍珍珠奶茶”,一时间也引领了火锅界的新潮流。但是湊湊的价格明显高于呷哺呷哺好几倍,所以当前发展得并不顺利。到2024年,湊湊门店的营收下降很明显,成为集团营收的主要拖累因素。

呷哺呷哺的转型没能获得大众认可,是因为两次疫情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2003年非典期间,呷哺呷哺抓住了风口,凭借“一人一锅”的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当时人们普遍不敢聚集性用餐担心安全的情况下,分餐式的小火锅模式既满足了人们想吃火锅的需求,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即使在疫情期间,呷哺呷哺也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迅速地崛起。

而2020年疫情爆发后,呷哺呷哺却没能成功突围。

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期间,人们外出用餐的意愿降低,顾客的流量大幅减少;而门店的运营成本却明显提高,如原材料采购成本、防疫相关成本等;另一方面呷哺呷哺还尝试从“快餐”模式转为“轻正餐”模式,随着客单价的不断提高,原本的性价比优势也没了。

而新冠疫情的冲击引发了经济下行,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了。

呷哺呷哺不仅转型没成功,在疫情持续的三年里,还累计亏损约8亿元。

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呷哺呷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最终,曾经风光无限的“连锁火锅第一股”,现如今深陷于亏损的困境中,而且门店数量也在大量地缩减,营收和净利润也在不断地下滑。

那呷哺呷哺还有机会找回失去的市场吗?

2021年集团首次陷入亏损时,贺光启便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当机立断地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整顿高管团队,当时担任湊湊CEO张振伟和行政总裁赵怡先后离职。

随后,又关停了200多家持续亏损的门店。

去年,贺光启在《中国企业家》采访他时说,现在整个餐饮行业都在降价,没办法,呷哺呷哺也只能跟着降,因为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前段时间,呷哺呷哺把门店的单人套餐价格降到49.9元,双人套餐价格降到了百元以下,这是近十年来降价力度最大的一次活动,。

这好像是在告诉顾客,“我们回来了”。呷哺呷哺希望通过降价,重新挽回那些曾经流失的消费者。

虽然呷哺呷哺想努力回归小火锅起步时的定位,但财务数据显示,呷哺集团目前依然在承受转型的痛苦,想要挽回消费者的心真没那么容易。

更何况,现在的小火锅市场,已不是呷哺呷哺当年创业的模样了,而是一片红海。

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新兴的小火锅品牌,人均消费价格在30元到60元之间。与此同时,海底捞、小肥羊、杨国福等品牌也纷纷挤进小火锅市场,这个曾经的“火锅一哥”在市场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进入2025年以来,呷哺呷哺除了降价,还做了其他多方面的措施和调整,想努力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

今年3月,呷哺集团宣布了重点要拓展门店的城市范围,主要以北京、河北、上海、广州、深圳为主。2025年开业餐厅计划不少于95家,翻座率至少为3倍。而中高端品牌湊湊火锅,以后只选择在高品质的商场开店。

进入7月后,呷哺呷哺又推出了 “凤还巢”合伙人计划,采用合伙人、呷哺集团和集团高管一起共同持股,激励核心员工和外部人才加入集团。

在餐饮业的寒冬中,“抓住”年轻人是呷哺想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呷哺呷哺在下半年要和知名动漫IP哆啦A梦进行战略合作;湊湊品牌已推出了四款新口味锅底,还与国际知名IP-Mifty达成了合作。这些措施目前已经提高了门店运营效率和用户黏性。

目前看来,呷哺呷哺在经历了战略摇摆、市场竞争和连续的亏损后,暂时是顶住了压力。

虽说未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呷哺集团已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针对亏损做出了有效的调整,目前营收也正在缓慢增长。

2025年已过去大半,未来呷哺呷哺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参考资料:

1.36氪:《 人均150的火锅店正在消失》《4年亏12亿,「连锁火锅第一股」开始关店》

2.槽值:《 火锅界的萨莉亚,悄悄亏麻了》

3.品牌观察官:《 网红餐厅3年亏8亿!关店200多家,火了20年也被年轻人抛弃了》

来源:柴叔带你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