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站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南黄家庄村的崮下湖畔,碧波荡漾的水库边,崭新的民宿里住满了游客,咖啡书屋外年轻人正排队打卡。3年前,这个年轻人纷纷逃离、产业凋零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其中藏着怎样的蜕变逻辑?
在临沂客户端讯站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南黄家庄村的崮下湖畔,碧波荡漾的水库边,崭新的民宿里住满了游客,咖啡书屋外年轻人正排队打卡。3年前,这个年轻人纷纷逃离、产业凋零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其中藏着怎样的蜕变逻辑?
“第一次绕村走访,心里又着急又惋惜。”临沂市中心医院派驻南黄家庄村第一书记肖兴宾回忆道。这个位于跋山水库腹地的小渔村,三面环水,抬头是崮,低头是湖,空气里弥漫着青草香,却因缺乏产业支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孩子靠着零星打鱼和种粮度日。
山水环绕曾是制约山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找准了切入口,短板自然也能变长板。
对于南黄家庄来说,要想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该从哪里破题?经过充分的调研,肖兴宾与村“两委”达成共识,村里最显眼的闲置资源——停业3年的酒店“龙门小筑”,成为撬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根杠杆。
停车场建设中
引来外部“活水”,唤醒沉睡的资源。他们主动对接临沂有实力的企业,与沂水城投、临沂取舍公司达成合作,将“龙门小筑”改造为湖景民宿。“窗外就是水库,住这儿比城里的酒店舒服多了!”一位来自济南的游客赞不绝口。民宿周末经常爆满,成为村庄复苏的第一个信号。
以酒店为起点,南黄家庄村逐步织密“旅游网”:村里以集体名义将5处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村民黄大哥家的农家乐顺势开张:“炖水库鱼、炒山野菜,周末都坐满,一个月能多赚好几千。”
引得来游客,留得住过客。村里新建了红色历史展馆、无动力乐园、咖啡书屋和亲子摸鱼池,引进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多元业态,每周六还举办南黄民谣歌会。如今,村里民谣歌会、咖啡书屋已成为网红标签,2024年,年游客量从3万跃升至2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已突破35万人次。
深耕乡村振兴赛道的关键在特色产业,找准突破口精准“落子”,后发也能先至。
收了小麦种地瓜,年年玉米来当家,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村民们“钱”途在哪?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隔水相望的北黄家庄村——那里的雪茄烟叶种植提供了灵感。通过对接县烟草公司,村里流转80亩土地发展黄烟种植,并创新性地将烟草纳入旅游合作社,让68户村民以“股东+工人”双重身份参与。
黄烟长势喜人
村民黄建刚家流转了2亩地,平时在烟田打工,年底分红加工资,一年多赚4万多元。“以前种玉米小麦只够吃,现在日子真有奔头!”他笑着说。这片绿油油的烟田,成了村民口中的“金叶子基地”。
用系统思维科学布局,打造产业与人居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让南黄家庄这个小渔村一步步从洼地变高地。
按照肖兴宾与村干部的理解,产业兴旺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宜居感”的精细革命。村里敷设2公里新水管,实现环村沥青路全覆盖,安装88盏路灯照亮夜归路;同时打造“1314爱情单行线”“崮下露营地”等12处网红景观,让村庄既是家园又是景区。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人的回归。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有10多位年轻人做起了民宿店主、导游或农产品电商主播,成为村里的“新农人”。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61万元,今年已经突破50万元,比2023年翻了近20倍。省级旅游重点村、新华网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等荣誉,印证了这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路径的成功。
昔日的“空心村”跃升为“网红村”,为乡村振兴实践作出了生动注脚。“南黄家庄村的蜕变,始于生态赋能的清醒认知,成于特色产业培育的精准落子,终于产业与人居协同共生的系统思维。”龙家圈街道党工委书记蔡玉根如是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成思 程洪芸 通讯员 田宝宗
编辑:李婷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