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蒋介石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包庇赦免冈村宁次这样一个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的日本战犯?他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才能使得蒋介石对其另眼看待?其实如果细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的不冤,因为他包庇冈村宁次的原因都荒诞到可笑!
文/胡铁瓜
就说蒋介石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包庇赦免冈村宁次这样一个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的日本战犯?他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才能使得蒋介石对其另眼看待?其实如果细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蒋介石败退台湾真的不冤,因为他包庇冈村宁次的原因都荒诞到可笑!
1949年1月26日下午4点,上海战犯法庭里,审判长石美瑜宣读判决书时,声音里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当“冈村宁次,无罪”这几个字最终落下,法庭内瞬间一片哗然。旁听席上的记者与民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质疑声和愤怒的低语顿时充斥了整个空间。
这位曾担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职业军人,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实行的“三光政策”,更是令人发指。然而,他此刻却被国民政府设立的法庭宣判无罪。
消息传到延安,教员震怒之下连夜下令,要求国民党立即重捕冈村宁次,并将其列为和谈的先决条件。可是此时的蒋介石,虽然已经“下野”,却早通过密电给汤恩伯下了死命令。三天后,汤恩伯派军用汽车把冈村宁次送到吴淞码头,让他混在260名战犯里,乘美国轮船“维克斯”号逃之夭夭。这一幕,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最令人费解的闹剧之一!
要理解蒋介石为何舍弃民族大义也要包庇这位侵华主犯,就不能不回到抗战胜利初那个微妙的历史节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彼时,蒋介石的首要难题并非如何清算日本战犯,而是如何抢在共产党前面接收日占区的广大土地和武器装备。他的嫡系部队大多远在西南大后方,鞭长莫及。而八路军、新四军则近水楼台。正是在这种焦虑中,一份来自冈村宁次的电报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冈村宁次在电文中明确表示,他麾下的百万日军将只向国民党部队投降,并会“保持现有态势”,甚至愿意将全部“武器弹药、军需品”完整移交。这对蒋介石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他立即复电,要求冈村宁次“暂保现有装备,维持所在地秩序,听候接收”。
于是,在华北、华东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都极为荒诞的景象,昨天还在烧杀抢掠的日本兵,今天却架起机枪,帮助国民党军队看守城池,抵御他们曾经的对手——八路军。据曾参与接收的国民党军官回忆,在山西某些地方,日军部队甚至被要求“维持治安”直到1946年初,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受降时间。
这种默契的合作,为蒋介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他对冈村宁次的“执行力”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冈村宁次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敌人,而是一个可以合作、懂得审时度势的“有用之人”。
可是我们要了解冈村宁次是否真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就得先撕开冈村宁次身上所谓“中国通”、“军事奇才”的伪装。
冈村宁次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是1915年,后来给孙传芳当军事顾问,表面上帮着练兵,暗地里却偷偷测绘地图、搜集情报,甚至连孙传芳部的绝密军事地图都被他偷回了日本。算下来,他在中国混了三十年,确实知道中国官场的猫腻,也熟悉华北的地形地貌,但这种“了解”顶多算是猎人对猎物的窥探,根本算不上懂中国。懂中国的人,绝不会像他那样把民心当成可以随便踩踏的野草。
1941年冈村宁次当上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一上任就赌咒发誓的说什么:“三个月解决华北治安问题”,要把这里变成日军的“钱袋子”和“兵站”。当时的冀中根据地有800万人口,盛产粮食和棉花,日本方面早就眼馋得不行。为了把这块肥肉抢到手,冈村宁次搞出了“铁壁合围”战术,纠集五万多日伪军,带着坦克、飞机、装甲车,对冀中根据地展开了地毯式的“五一大扫荡”。
他的战术细到什么程度?连士兵怎么搜索地道、怎么警戒村落都有明确规定,还把冀中分割成2600多块,修了1700多个据点和4000多公里封锁沟,想把八路军困死。1942年他亲自策划并指挥的“五一大扫荡”,确实让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数万军民牺牲,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也在突围中壮烈殉国。从纯军事角度看,冈村宁次展现出了他对中国游击战规律的深刻“了解”,以及将其用于残酷镇压的“才能”。
然而,这种“了解”终究是肤浅的、工具性的。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表象,却无法理解这个民族深层的坚韧和凝聚力。他的作战日记和回忆录中,充满了对战术细节的执着,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但他始终无法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华北的“治安”却从未真正好转?为什么老百姓宁愿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把粮食藏起来留给八路军?
而且越往深了打,冈村宁次越发现不对劲。日军占了据点,却像掉进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深北的木家左村被烧了740间房,死了40多人,可村民照样掩护200多名干部转移;唐奉村的李町老大娘把县妇救会干部认成“儿媳妇”,硬生生瞒过了日军搜查。地道战、地雷战天天袭扰,据点里的日军连出门买个菜都得结伴,补给线更是三天两头被破坏。到1943年,华北占领区的收入连日军军费的三分之一都不够,所谓的“后方基地”反而成了烧钱的窟窿。
冈村宁次自己也承认,他只懂“作战”不懂如何“消化战果”。他的种种手段,在战术层面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在战略层面却彻底失败了。华北非但没有成为日军稳固的后方,反而变成了吞噬日本国力的无底洞。占领区的财政濒临崩溃,物资筹措日益困难,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精通“如何打仗”,却完全不懂“为何而战”——他不明白,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即便在战术上取得再多的胜利,也无法赢得民心,更无法解决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困局这一根本问题。这正是他的局限所在,也是其悲剧的根源。
不过正是这种对战术层面“反共效能”的看重,让蒋介石对冈村宁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国民党军队在内战战场上节节败退时,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开始病急乱投医。他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够遏制共产党军队攻势的“灵丹妙药”。
于是,被包庇下来的冈村宁次,从战犯变成了“座上宾”。他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被秘密关押,而是住进了南京金银街4号一栋舒适的三层洋楼里,由士兵“保护”起来。名义上是软禁,实则是礼遇。他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指挥军队,而是伏案疾书,将他与中共军队作战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总结出来。
在这段期间,冈村宁次倾注心力撰写了多份军事分析报告,如《教员的兵法及对付办法》、《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等。在这些报告中,他详细剖析了中共军队“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战术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国民党军队作风官僚、指挥僵化、缺乏精神动员。
而为了留住冈村宁次,蒋介石玩起了“拖延术”。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把冈村宁次列为甲级战犯,多次要求引渡,可蒋介石总能找到借口:“遣返工作没做完,他走了没人对接。”
1948年实在拖不下去了,蒋介石才同意开庭审判。可这场审判从头至尾就是场闹剧。冈村宁次当庭狡辩:“华北扫荡是部下干的,我根本反对三光政策。” 审判长早就接到蒋介石的密令,对关键证据视而不见,整个庭审只质询了一个小时。1949年1月终审前,蒋介石更是直接给审判长石美瑜施加压力,要求判冈村宁次无罪。”这份荒唐的判决书,成了中国司法史上的耻辱!
更让人不齿的是,蒋介石不光保下了冈村宁次,还把他当成了“猎头”,让他帮忙招募日本旧军官。1949年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派驻日武官曹士澄找到冈村宁次,直言“急需日本将佐协助整训军队”。冈村宁次立刻牵头搞了个《打倒赤魔誓约》,拉来94名日本旧军官,最终83人偷渡到台湾,组成了“白鸿亮军事顾问团”——团长富田直亮的中文名“白鸿亮”,取意对抗“赤色”。
而这些所谓的日本顾问待遇高得离谱,不光是月薪是台湾公务员的15倍,还能额外拿8万日元的安家费。富田直亮刚到台湾,就被蒋介石派去重庆前线出谋划策;另一个叫根本博的日军中将,直接参与了金门防御工事的设计。冈村宁次自己虽然没去台湾,却在日本成立了“富士俱乐部”,每周搜集资料给顾问团当“后方基地”,连蒋纬国、郝柏村这些人都成了他们的学生。
有人说蒋介石这是“识才”,可他识的是什么才?是双手沾满同胞鲜血的“屠才”,是帮着侵略者掠夺中国的“奸才”。他难道不知道包庇战犯会丢民心吗?他比谁都清楚。但在他眼里,“反共”比民族大义重要,保住权力比清算血债要紧。从抗战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到战后和日本战犯狼狈为奸,蒋介石的算盘从来没为国家和民族打过。
另外我记得有部抗日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的黑藤就是以冈村为原型,整天思考怎么用假亲善蒙人,实际上他就连宪兵司令部旁边的鼎香楼都骗不了。为什么?因为黑藤没钱,侦缉队吃饭也不给钱。而那个野尻虽然是猪脑子一个,根本不懂什么是假亲善,但他有大洋是真给,所以对于孙掌柜来说比黑藤强多了。你连吃饭都不肯给大洋,还指望用中国字和中国话跟孙掌柜套近乎?这就是典型的南辕北辙,大家细品吧!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