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3.8亿,伪装了7年的励志网红,最终下场如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7:0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媛媛编辑| 莉莉初审| 甜甜

文| 媛媛

编辑| 莉莉

初审| 甜甜

一个农村小伙子,高中毕业后打工处处碰壁,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开着劳斯莱斯的"亚洲第一潜能励志大师"。

他的一根头发能卖6万多,一张白纸标价4万块,台下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疯狂买单。

这个看起来无比辉煌的成功神话,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当法槌最终落下,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追随者才发现,自己竟然参与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这场持续7年、涉及3.8亿元的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展开的?

1982年,安徽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里,杨武城来到了这个世界。

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2000年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哥哥在工地上干活时触电身亡,刚高中毕业的杨武城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他先去了徐州,后来又跑到上海,想靠着做销售闯出一片天地。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个木讷寡言的年轻人,站在客户面前说不出几句像样的话,业绩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连续几年的失败经历,让他越来越看不到希望。

2004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杨武城花钱参加了一场成功学培训,台上那个叫陈安之的台湾讲师讲得天花乱坠。

那些关于财富、关于成功的描述,像一道闪电劈中了这个迷茫的年轻人。

培训结束后,杨武城突然消失了三个月,等他再次出现时,整个人已经脱胎换骨。

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杨涛鸣。

这个新名字听起来更有气势,也更符合他即将扮演的角色。

杨涛鸣开始疯狂地研究那些成功学大师的套路,琢磨他们怎么包装自己,怎么煽动情绪,怎么让台下的人心甘情愿掏钱。

精心编造的辉煌履历

要让别人相信你是成功人士,首先得有一份拿得出手的简历。

杨涛鸣深谙此道,他开始给自己编造各种令人咋舌的成就。

他对外宣称,自己25岁就得到了陈安之的亲自指导,26岁已经为数百家企业提供过服务,28岁就成了劳斯莱斯最年轻的车主。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全是子虚乌有。

他找来各种名人的照片,用PS技术把自己的脸贴上去,制造出与大人物谈笑风生的假象。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很多人看到这些照片就信了,根本不会去深究真假。

2009年,杨涛鸣开始真正布局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注册了一系列公司,名字都取得特别玄乎,什么"吸引力法则""涡轮能量"之类的。

这些公司表面上是做培训教育,实际上是他实施诈骗的工具。

他给自己定制了各种头衔,"亚洲第一潜能励志大师""财富吸引力导师""心灵成长导师"。

这些名头越响亮,就越能吸引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杨涛鸣清楚地知道,自己卖的不是课程,而是一个梦想,一个关于快速致富的美梦。

培训课程只是杨涛鸣赚钱的基础项目,真正让他疯狂敛财的,是那些匪夷所思的商品。

他从自己头上拔下一根头发,装进精美的盒子里,声称这根头发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帮助购买者实现财富自由。

价格呢?

6.08万元。

你没看错,就是一根普通的头发,卖出了六万多块钱的天价。

更离谱的是,真有人买单。

那些被洗脑的学员们坚信,这根头发承载着大师的能量,拥有它就能获得成功的秘密。

一张普通的A4纸,杨涛鸣在上面写几个字,标价4万元。

他说这是他亲笔书写的"能量符",挂在家里或办公室能带来好运。

义乌批发市场几十块钱一个的普通娃娃,到了他手里就成了"能量娃娃",转手卖4.6万元。

最夸张的是那个假钻麦克风。

杨涛鸣拿着这个麦克风在台上讲课,渲染说这是特制的能量麦克风,上面镶嵌的钻石能放大正能量。

实际上那些"钻石"不过是廉价的人造水晶,整个麦克风成本可能就几百块,他却敢卖18万元。

这些荒唐的买卖,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你会问,怎么会有人这么傻?

真相是,杨涛鸣有一套完整的洗脑体系,能让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失去理智判断能力。

2018年,深圳某五星级酒店的大宴会厅里,挤进了3000多人。

这是杨涛鸣举办的一场大型培训活动,也是他诈骗手法的完美展示。

整个会场的布置都经过精心设计,灯光、音响、舞台效果一应俱全,看起来专业而高端。

课程分成好几个档次。

最便宜的入门课只要580元,这个价格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算贵,很容易就掏钱报名了。

入门课就像钩子,把人引进来之后,真正的套路才开始。

会场里安排了200多个托儿,这些人都是提前培训好的。

杨涛鸣一上台,这些托儿就开始疯狂鼓掌,制造热烈的气氛。

当杨涛鸣说到激动处,托儿们会第一时间站起来欢呼。

当他说要分享什么秘密时,托儿们露出渴望的表情。

音乐也是关键道具。

激昂的背景音乐配合着杨涛鸣煽情的演讲,很容易让人情绪高涨。

灯光忽明忽暗,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整个会场就像一个巨大的催眠场,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保持清醒。

讲到高潮部分,杨涛鸣开始推销进阶课程,价格是3万元。

托儿们争先恐后地冲到台前报名,营造出一种"再不买就没机会了"的紧迫感。

山东的王先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去理智的。

王先生是个小摊贩,平时省吃俭用攒了半年的积蓄。

他本来只是想参加580元的课程,学点做生意的技巧。

谁知道现场的气氛太感染人了,周围的人都在刷卡报名,自己不报好像就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先生鬼使神掏出银行卡,刷了3万块钱。

清醒过来后,王先生肠子都悔青了。

那3万块是他全部的积蓄,现在一下子没了。

他想退款,却发现根本退不了。

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一旦报名,概不退款。

杨涛鸣的生意越做越大,单靠自己办培训已经不够了。

他设计了一套分级代理制度,把学员变成帮凶,让他们主动去拉人头。

白金会员的权限是,每介绍一个新学员报名,可以拿到50%的提成。

钻石会员更狠,直接全额返佣。

什么意思?

你花3万块买了课程,只要介绍一个新人报名,这3万块就能全部退给你。

再介绍一个,你就赚3万。

这个模式太有诱惑力了。

那些本来已经被骗的学员,为了把自己的钱赚回来,开始主动去骗身边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诉亲戚朋友这个课程多么好,跟着杨大师能发财。

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这正是传销最可怕的地方。

整个骗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惊人。

从2016年到2022年这6年时间里,杨涛鸣的公司诈骗金额高达3.8亿元。

这些钱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有小老板想学习经营之道,有白领想寻求职场突破,甚至还有拾荒的老人拿出全部积蓄,希望能改变晚年生活。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相信世界上存在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杨涛鸣就掌握着这条捷径的钥匙。

杨涛鸣深知,光靠嘴上说还不够,得有点实际的"本事"才能让人服气。

他设计了几个看起来很神奇的表演项目,其实全是障眼法。

最经典的就是赤脚走火炭。

培训现场会专门安排一个环节,地上铺满了烧红的炭火,杨涛鸣脱掉鞋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从炭火上走过去。

台下的学员看得目瞪口呆,觉得大师真是神功护体。

真相呢?

那些所谓的炭火下面,早就铺好了一层特殊的隔热水晶砂。

这种砂子看起来像炭火,实际上温度很低,光脚踩上去根本不会烫。

只要掌握好节奏,快速走过去,看起来就像是真的在炭火上行走。

劈断木板也是个常用的表演。

杨涛鸣用手掌猛地劈向木板,木板应声断成两截,展示所谓的"内力"。

学员们惊叹不已,觉得大师确实有真功夫。

实际情况是,那些木板早就被锯断过,然后用胶水重新粘起来。

表面上看不出破绽,只要稍微用点力就会断开。

普通人在这种精心设计的表演面前,很难识破其中的猫腻。

这些表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起"大师"的权威形象。

当学员们相信杨涛鸣真的有超常能力后,他说什么都会深信不疑,卖什么都有人买单。

纸终究包不住火。

随着受骗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开始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他们开始在网上曝光杨涛鸣的骗术,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

受害者陆续向公安机关报案,相关部门开始介入调查。

警方的调查发现,杨涛鸣的公司账目极其混乱,大量资金流向不明。

那些所谓的培训课程根本就是空架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教学内容。

他卖出去的那些天价商品,成本低得可怜。

整个商业模式就是典型的诈骗。

证据确凿,杨涛鸣被刑事拘留。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诈骗的规模和手段逐渐清晰。

从2016年到2022年,7年时间里,他通过各种手段骗取学员资金共计3.8亿元。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意味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血汗钱被骗走。

2025年4月,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宣判。

法院认定杨涛鸣犯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励志大师",最终在铁窗后度过余生。

那些曾经追随他的学员们,面对这个结果五味杂陈。

有人追悔莫及,有人仍然不愿相信,还有人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会被骗得这么彻底。

那些被骗走的钱,大部分已经无法追回,因为杨涛鸣早就把钱挥霍一空,用于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方式。

这个案子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功学大师,那些承诺能让你快速致富的培训课程,背后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

真正的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那些声称掌握成功秘诀的人,十有八九是骗子。

结语

杨涛鸣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一夜暴富的秘密,也没有谁能靠几堂课就改变命运。

那些包装得再华丽的成功学大师,本质上都是在贩卖虚假希望。

脚踏实地做事,用双手创造财富,这才是普通人该走的路。

别再相信什么能量头发、神奇麦克风了,那些东西除了掏空你的钱包,什么都给不了你。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往往是陷阱。

信息来源: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5年4月)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案件档案

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判决文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相关条款)

来源:日常不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