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大户”被揪出,是肥肉的18倍!医生:经常吃,血管或扛不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6:24 1

摘要:身边的亲戚朋友,动不动就听说谁脑梗了,谁又心梗进了ICU。其实不难发现,这种事儿越来越常见了。年纪轻的也躲三十来岁就查出血管堵了个七七八八。大家都说是“油吃多了”,可到底是哪种油,很多人根本说不上来。

身边的亲戚朋友,动不动就听说谁脑梗了,谁又心梗进了ICU。其实不难发现,这种事儿越来越常见了。年纪轻的也躲三十来岁就查出血管堵了个七七八八。大家都说是“油吃多了”,可到底是哪种油,很多人根本说不上来。

前不久一项研究戳破了真相:一种看起来没什么杀伤力的食物,其实是血栓的“幕后黑手”——反式脂肪酸。更吓人的是,它的“致栓能力”竟然是普通肥肉的18倍,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说到反式脂肪酸,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炸鸡汉堡薯条”这类洋快餐。它们确实是重灾区,但还有很多本土食品也中招了,比如人们爱吃的奶油蛋糕、曲奇饼干、植脂末奶茶,甚至某些“健康麦片”里也有它的影子。

反式脂肪酸在工业加工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能延长保质期、让口感更酥脆、香味更浓郁。但对人体来说,它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软刀子”,慢慢割着你的血管壁。

一旦摄入过量,这些脂肪酸会让血液变稠、血管弹性变差,加速动脉硬化,还容易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这不就是血栓“孵化器”吗?

很多人觉得吃点肥肉没啥大不了,顶多胖一点。可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比肥肉那点饱和脂肪酸要毒得多。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指出:每天摄入2%能量的反式脂肪酸,就会让冠心病风险增加23%

有人可能还在想,“肥肉也不是什么健康食品,怎么就变得比反式脂肪酸‘无辜’了?”其实医学界早就做过比较:相同量的反式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远远超过饱和脂肪酸,甚至能把好胆固醇(HDL)压下去,让坏胆固醇(LDL)飙上来。

结果就是,血管里像铺了层水泥一样硬邦邦,血液流动变得缓慢,血栓找上门的几率自然就上去了。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变化你前期根本感觉不到,等到发作,往往就是脑梗、心梗、肺栓塞,甚至猝死。

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小零食,其实很多都暗藏反式脂肪酸。比如那些包装精美的曲奇、蛋黄派、威化、奶油蛋糕,吃起来香甜酥脆,但背后却是血管在哀嚎。

还有不少奶茶爱好者,喝得不亦乐乎,却不知道植脂末就是个“假奶精”,里面反式脂肪酸含量爆表。再比如早餐常吃的油条、炸馒头片,街边摊的大饼油饼,反复使用的炸油更是让反式脂肪酸翻倍增长。

很多人嘴上说健康,实际却天天吃这些“血管杀手”,还以为自己年纪轻、底子好,结果真倒下的时候,一点招呼都不打。

血栓不像感冒发烧那么明显,它来的时候,往往没有征兆。但其实身体有些细微变化,是在“放信号弹”。

比如突然觉得一侧胳膊无力,说话含糊、嘴角歪斜,这可能是脑血栓的前兆;胸口闷痛、冒冷汗,可能是冠脉堵了;走路腿疼、发凉、颜色发紫,有可能是下肢动脉栓塞。

这些信号一旦出现,千万别拖,立刻去医院。很多人就是因为“扛一扛”,结果送到医院已经晚了。

医生常说,管住嘴,是最便宜的“血管保养法”。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并不意味着只能吃白水煮菜,而是要学会看成分表,避开那些含“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的产品。

尽量选择天然食物,比如原味坚果、全麦面包、冷榨橄榄油,替代那些加工过度的“伪健康食品”。不是让你戒掉所有美食,而是要有选择地吃、有节制地吃。

特别是中老年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更要控制这类脂肪的摄入。哪怕只是每天少吃一块饼干、少喝一杯奶茶,长期坚持下去,血管的状态完全可能不一样。

有人可能觉得,反式脂肪酸这东西听上去像遥不可及的化学名词,其实它就在你每天的嘴边。别等到血管堵了才后悔,那个时候再“清淡饮食”,恐怕已经来不及。

这个社会节奏快,大家都忙着挣钱、应酬、加班,吃饭变成了“能垫一口就行”。可身体不是机器,血管一旦堵了,是拆不回来的。哪怕你再年轻、再瘦、再有钱,面对血栓也一样无力。

反式脂肪酸这个“隐形杀手”,比肥肉还狡猾,因为它藏得深、伤得狠、来得快。它不像肥肉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藏在漂亮的包装袋和香喷喷的口感里,一点点蚕食你的健康。

别以为只是“吃点小零食”,有时就是这一口,让你的人生突然按下暂停键。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反式脂肪酸健康风险评估报告[R].2021.

[3]王丽.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3):345-349.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