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不是凭空说的,是慢慢从近几年实战和情报分析里拼出来的。简单说,美国以前那套“科技领先+远洋投送就能搞定对手”的自信,现在被现实一点点敲碎了。把问题摊开来看,有三块最让人头疼:打击手段的突变、海上态势的复杂化、还有对方的战争承受力比以前想的强。
美方现在有个明确的结论:如果和中国开打,会有三件事特别麻烦。
这话不是凭空说的,是慢慢从近几年实战和情报分析里拼出来的。简单说,美国以前那套“科技领先+远洋投送就能搞定对手”的自信,现在被现实一点点敲碎了。把问题摊开来看,有三块最让人头疼:打击手段的突变、海上态势的复杂化、还有对方的战争承受力比以前想的强。
先说打击手段。俄乌实战里,高速机动的武器上了战场,效果让人眼睛一亮。像“匕首”、“锆石”这些名字,已经从演习走进了真实战斗,现有那套防空系统应对起来明显吃力。美制的“爱国者”在拦截常规弹道导弹上还行,但碰上带滑翔分离体、能中段机动的弹头,比如说东风‑17那类,拦截窗口短、轨迹又不走直线,弹速能到十几马赫,这种情况下防空体系很容易被压缩。美军内部的评估里,把这类武器当成第一波冲突里能快速影响对方关键部署的东西。换句话说,远程基地、空中防御节点本来是优势,但在这种武器面前,优势会被大幅缩小。
接着看海上。俄乌也给出了警示:海军硬实力不是铁板一块。小尺寸、成本低的无人艇和岸基远程打击手段,在实际战斗中能把大船干掉。这类东西模样简单、便宜、布阵灵活,破坏力却不小。文中提到的“凯撒·库尼科夫号”那次事件,就是一个信号——海面上不是谁的吨位大谁就能横着走。如果把视角放远一点,中国在无人系统上也有不少技术积累,和反舰能力结合起来就麻烦了。再看那些叫“航母克星”的东西,像东风‑21D、东风‑26,设计上就是针对舰队的远程突防武器。航母要在远海持续投送力量,先得保证补给线和战场外的安全。一旦对方能在远距离给你造成威胁,航母战斗群的“随到随用”优势就没那么显眼了。补给线一旦被打断,时间、弹药和后勤消耗都不是小事。
还有战争承受力这块,很多人容易忽视。看俄乌开战,最开始有很多预测觉得某一方会很快撑不住,但实际是军工和产业链被战时动员激活,持续作战能力比想象中强。把这个逻辑放到中美之间,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军工容量和资源储备,是能支撑一段时间冲突的关键。人口规模、义务教育普及,意味着兵员补充和基础素质并不会在短期内成为致命短板。更有一手牌——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中国在很多领域掌握较多话语权。这类东西在长时间对峙里,很可能从“商业资源”变成“战略筹码”。所以,美国单靠短时间的制裁或物资封锁想把对方迅速拖垮,难度要比以前更大。
把这些因素拼在一起看,就能理解美国内部那三个担忧是怎么来的:一是对高超音速和新型突防武器的担心,二是海上无人系统和反舰远程打击改变了海域控制的逻辑,三是在长期对抗中对手的工业和资源反应能力不能被低估。美方做兵棋推演时,这些都被算进去了,不再是只凭理论数据的纸上谈兵。
再说点更具体的情形。假设冲突从亚太先点燃,这并非空穴来风——美军在那儿驻军多,基地多,靠近也是真。问题是,解放军在本土优势明显,如果先发制人把前端的情报、指挥、预警、补给这些关键节点压制住,美方的增援和物资投送就会被拖慢。航母要从远处过来,海面路途上又得面对反舰火力和被动防空压制,这种“赶来救火”的成本就上去了。过程中,美国要考虑的不只是单次交战胜负,还有时间窗、消耗速度和后勤补给的持续性。
这些判断不是吓唬人,而是把实战教训和现实条件挨个核对后的产物。过去美军很多作战模型里,默认自己能在远洋把兵力持续投送过去,敌人会在短时间内被压垮。但现实证明,战场会暴露很多在桌面演习里想不到的短板:高超音速武器的突防、无人系统在海面和水下的灵活运用、以及战时工业的爆发力,这些都是新的变量。
军方内部的讨论也在变。以前大家比较信任技术和平台,觉得有了航母、弹射舰、远程机动部队,事情就稳了。现在讨论更多是“时间”和“窗口”,谁能在第一时间把对方关键能力压制住,谁就占先机。武器装备只是一个面,战术运用、补给链的完整性、在战时把产业链放到战斗节奏里运转起来,这些都成了评价胜负的重要维度。
美国要想应对这种新现实,不是一朝一夕能调个新战法出来的事。要么是在研发上继续追赶,要么在全球部署上做出根本性调整,甚至把原来的假设重新写一遍。对手的准备和地理现实已经把一些传统优势的发挥空间压缩了,接下来各方怎么走,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冲突的形态。
来源:在河畔吹风的闲适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