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皇宫的一处偏殿里,56岁的宋真宗赵恒正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手中紧握着一份从河北前线送来的军报,纸张已经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的一个清晨,开封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氛围中。
在皇宫的一处偏殿里,56岁的宋真宗赵恒正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手中紧握着一份从河北前线送来的军报,纸张已经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
"陛下,契丹大军已突破河北防线,兵锋直指澶州!"枢密使王继英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惊慌,"辽军二十万铁骑,势如破竹,我军节节败退......"
真宗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了前朝的靖康之耻——不对,那是还没发生的事,但此刻的危机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次亡国之灾。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
宰相寇准大步流星地走进殿内,他身穿紫色官袍,神色坚毅,那双眼睛里闪烁着令人不敢逼视的光芒。年过六旬的他,此刻却显得比在场任何人都更有力量。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寇准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真宗转过身来,眼中流露出一丝希冀:"寇卿,你来得正好。朕正不知如何是好......"
01
大殿之上,一场关乎国运的争论正在激烈展开。
参知政事王钦若率先发言:"陛下,依臣之见,当速速南迁金陵!契丹兵锋正盛,开封危在旦夕,不可不防啊!"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参知政事陈尧叟立即附和:"王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若金陵尚嫌不够稳妥,不如迁都成都,那里山高路远,契丹铁骑断然追不到!"
这两个建议一出,殿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有的大臣点头称是,有的面露犹豫,更多的人则是面面相觑,不敢表态。
真宗的脸色愈发苍白,他下意识地看向寇准,却发现这位宰相正冷冷地盯着王钦若和陈尧叟,眼神中透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怒意。
"住口!"寇准突然一声暴喝,震得殿上众人一愣。
他大步走到殿中,指着王钦若的鼻子厉声道:"王钦若,你身为朝廷重臣,不思报国,反而鼓动陛下南逃,居心何在?!"
王钦若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吓得后退一步,但很快又硬着头皮辩解:"寇相此言差矣!臣这是为社稷着想,为陛下的安危着想!"
"为社稷着想?"寇准冷笑一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若陛下一走,这天下人心必然涣散,到那时,莫说契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也能长驱直入!你这是要断送大宋的根基啊!"
这一刻,寇准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和远见。他深知,一旦皇帝南逃,不仅会动摇军心民心,更会让大宋朝廷在外交上彻底陷入被动。
陈尧叟见状,也想为王钦若辩护几句:"寇相,话不能这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陛下龙体要紧......"
"要紧?"寇准打断他的话,转身面向真宗,声音突然变得激昂而恳切,"陛下!臣今日斗胆直言:唯有御驾亲征,方能挽狂澜于既倒!"
这句话一出,满殿哗然。
真宗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寇准竟然提出这样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建议。
"亲征?"真宗喃喃自语,"朕从未上过战场,如何能......"
寇准走到真宗面前,单膝跪地,目光灼灼地看着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臣知您心中所虑。但请陛下想想,太祖皇帝当年是如何打下这片江山的?正是因为他身先士卒,将士们才愿意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契丹虽强,但我大宋将士并非孱弱之辈。他们缺的不是勇气,而是一面旗帜,一个能让他们誓死追随的统帅!"
"陛下若能亲临前线,三军将士必定士气大振,纵使契丹有百万之众,也不足为惧!"
寇准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在真宗的心上。
02
然而,要说服一个从未经历过战争的皇帝御驾亲征,谈何容易?
接下来的几天里,朝堂上关于是战是逃的争论愈演愈烈。王钦若和陈尧叟纠集了一批主张南迁的大臣,每日上书劝谏,言辞恳切,甚至有人以死相逼。
真宗被这些奏章弄得心烦意乱,几次想要松口答应南迁。
但每当这时,寇准总会及时出现。
一次,寇准在御书房里对真宗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后来被史官记录在《宋史·寇准传》中:
"陛下,臣今年已六十有三,若论起兵戎之事,臣也是外行。但臣知道一个道理:一国之君,当有一国之君的担当。"
"太祖皇帝曾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今契丹叩关,正是考验陛下是否有资格坐稳这龙椅的时候。"
"若陛下今日退缩,日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真宗沉默良久,终于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寇卿,你说得对。朕不能逃,也不该逃。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朕心中仍有疑虑。万一......"
寇准打断他的话,声音坚定而有力:"陛下,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此战必胜!若有闪失,臣愿以死谢罪!"
这是何等的魄力和担当!寇准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但他更清楚,唯有如此孤注一掷,才能激发出真宗内心深处的勇气。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报:契丹大军已经兵临澶州城下,前线告急!
真宗的手又开始颤抖,他下意识地想要召见王钦若商议南迁事宜。
寇准见状,突然伸手抓住真宗的龙袍衣袖,这个大胆的举动让在场的太监们都吓得面无人色。
"陛下!"寇准的眼睛通红,声音嘶哑,"臣恳请陛下三思!此时若退,则大宋万劫不复!"
真宗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忠诚和决绝,心中某个地方突然被触动了。
"好!"真宗一拍龙椅扶手,"朕听你的,御驾亲征!"
03
景德元年十一月,寒风凛冽。
当真宗的龙旗出现在澶州城下时,整个前线沸腾了。
将士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位一直深居宫中的皇帝,竟然真的来到了战场!
"陛下!陛下!"
"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天,士气如虹。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就在大军抵达澶州的当天夜里,契丹军队突然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箭矢如雨,呼啸声中夹杂着战马的嘶鸣和将士的呐喊。
真宗被这突如其来的战斗场面吓得脸色发白,他下意识地想要退回城内。
"陛下,不可!"寇准一把拉住他,"此时若退,前功尽弃!"
"可是......"真宗的声音在颤抖。
寇准突然跪倒在地,声泪俱下:"陛下,臣恳请您再坚持片刻!只要陛下的龙旗不倒,将士们就不会退!"
就在这时,一支流矢突然飞来,几乎擦着真宗的脸颊飞过,射中了身后的柱子。
真宗彻底慌了,他想要转身逃跑,却被寇准死死拽住。
"陛下!"寇准的声音近乎咆哮,"您是大宋的皇帝!您若退了,这天下就没了!"
这一刻,真宗看到了寇准眼中的血丝,看到了他紧咬的牙关,看到了一个老臣为了国家社稷所展现出的决绝和悲壮。
某种东西在真宗心中被唤醒了。
"朕不走。"真宗突然说道,声音虽然还在颤抖,但却透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坚定。
寇准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缓缓松开手,然后站起身来,朝着城墙上的将士们高声喊道:"将士们!陛下与你们同在!大宋必胜!"
"大宋必胜!"
"大宋必胜!"
呼声如雷,响彻云霄。
这一夜,真宗完成了从一个懦弱君主到合格统帅的转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寇准那近乎偏执的坚持和担当。
04
第二天清晨,一个消息传来,让整个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契丹军中的主将萧挞凛在昨夜的战斗中被宋军的床弩射杀,辽军军心大乱。
寇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立即建议真宗登上澶州城楼,在万众瞩目之下检阅三军。
当真宗身穿黄金甲,站在城楼上时,城下的宋军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对面的辽军营寨中,也传来了骚动。
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看到这一幕,心中也不禁动摇了。
他们原本以为宋朝皇帝必定会逃跑,没想到竟然真的御驾亲征。如今主将阵亡,宋军士气高涨,若再强攻,恐怕得不偿失。
于是,辽国主动提出议和。
当辽国使者来到澶州城下时,许多大臣都主张趁机索要更多的赔偿和土地。
但寇准却冷静地分析道:"陛下,此时不宜过分苛求。契丹虽败,但实力犹存。若逼得太紧,恐怕会狗急跳墙,到时反而不美。"
"依卿之见,当如何?"真宗问道。
"臣以为,可以岁币换和平。每年给契丹一些银绢,换取边境安宁,这笔买卖不亏。"
有人立即反对:"寇相,这岂不是屈辱?"
寇准淡淡一笑:"屈辱?诸位可知,一场战争要花费多少钱粮?要死伤多少将士?若能以少量岁币换取数十年和平,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何尝不是大智慧?"
寇准的这番话,展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长远眼光。澶渊之盟虽然每年要给辽国岁币,但却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为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宋朝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辽国则承认宋朝对关南地区的统治,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05
战争结束后,真宗回到开封,对寇准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起初,他对寇准感激涕零,多次在朝堂上表彰他的功绩。
但渐渐地,当战争的恐惧消退,当一切恢复平静,真宗开始回想起寇准在澶州时的"无礼"——那个拽住他龙袍不让他退的场景,那个近乎咆哮的声音,那双充满压迫感的眼睛。
王钦若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一天,他在真宗面前不经意地说道:"陛下,臣听说民间有人议论,说澶渊之战,陛下是被寇准逼着去的......"
真宗的脸色变了变:"有这种说法?"
"是啊,"王钦若叹了口气,"寇相虽然功劳不小,但手段确实有些......过于强硬了。那日在澶州,他拽着陛下的衣袖不放,这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够尊重。"
这些话像一颗种子,在真宗心中生根发芽。
他开始回避寇准,开始疏远这位曾经救了大宋江山的功臣。
寇准自然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他并不后悔。
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当初何必那么强硬?若是对陛下态度温和一些,或许如今也不会......"
寇准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悲凉,却又透着坚定:"为臣之道,当以国家为重。若当时我不那样做,大宋早已不复存在。至于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寇准,一个真正的忠臣。他明知强谏可能会得罪皇帝,明知自己的做法会招致非议,但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正确但也最艰难的那条路。
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被罢相,贬出京城。
当他离开开封时,许多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甚至哭着说:"寇相走了,谁来为我们说话?"
寇准笑着安慰他们:"朝中自有贤臣,诸位不必担心。"
但他心里清楚,这一去,恐怕再难回到权力中心了。
马车缓缓驶出城门,寇准回头看了一眼巍峨的城墙,看了一眼那座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都城。
他想起了澶州城下的那个夜晚,想起了真宗颤抖的手,想起了将士们震天的呼喊声。
值得吗?
值得。
因为大宋还在,因为百姓安宁,因为那场本该是灾难的战争,最终换来了百年和平。
这就够了。
尾声
多年后,当史官在编撰《宋史》时,对寇准的评价是:"准刚直,嫉恶如仇,力主亲征,功在社稷。"
澶渊之盟虽然让宋朝每年要支付岁币,但却实实在在地换来了和平。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往来频繁,文化空前繁荣。
北宋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朝代之一,澶渊之盟功不可没。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老臣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孤注一掷,源于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谏言:"唯有御驾亲征,方能挽狂澜于既倒!"
寇准的一生,是忠臣的典范,是士大夫精神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为大宋换来了百年安宁,这份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参考资料:
《宋史·寇准传》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朝事实》
《澶渊之盟研究》——历史研究
《寇准与宋真宗》——文史天地
来源:华夏史书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