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进入“停摆”状态。这一天,国会未能通过新的拨款法案,导致多个政府部门无法继续运作。
2025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进入“停摆”状态。这一天,国会未能通过新的拨款法案,导致多个政府部门无法继续运作。
到了10月18日,这场停摆已经持续了整整18天。
80多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关闭,食品和药品审批放缓,退伍军人福利发放延迟,许多公共服务陷入停滞。
政府关门本不是新鲜事,但这一次格外不同。
以往的停摆多是两党在预算细节上争执不下,而这次,矛盾的核心已经不再是钱怎么花,而是权力怎么用。
共和党控制的白宫与民主党主导的国会陷入僵局,但特朗普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谈判妥协,反而显得异常淡定。
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焦虑,还公开表示,这是民主党“自找的”,并称自己“乐于看到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外界很快发现,特朗普似乎把政府停摆当成了一个机会。
在他看来,这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削减联邦机构规模,尤其是那些被他认为“效率低下”或“被民主党渗透”的部门。
商务部、能源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多个机构陆续发布裁员和停工通知。
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政府官网首页挂上了一个倒计时钟,上面写着“民主党让政府关门的天数”。这个细节被广泛传播,成了特朗普团队用来转移责任的宣传工具。
就在政府停摆的阴影下,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尤其是那些靠工资生活的联邦雇员,他们突然没了收入,却还得支付房租、水电、贷款。
有人举着“欠薪的抗议者”标语走上街头,说自己已经快要付不起孩子的奶粉钱。这种切身的困境,让原本可能只是政治立场上的反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力。
10月18日,全美50个州同时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
据活动组织方“不要国王”(NoKings)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天共有超过2700个地点举行了集会,参与人数接近700万。
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将是美国近60年来规模最大的单日全国性示威。
纽约时代广场、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旧金山大洋海滩……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被人群填满。
人们举着各式各样的标语:“没有国王”“宪法不是装饰品”“停止军事化执法”“关税是对我们征税”“要社会福利,不要富豪减税”。
有人穿着青蛙造型的充气服,这个形象不知从何时起成了这场运动的象征;有人抬着印有美国宪法序言“我们人民”的巨型横幅,供路人签名。
抗议者的诉求并不单一,有人反对特朗普政府对移民的强硬政策,担心ICE特工在街头随意抓人,甚至有人随身携带护照以证明自己是美国公民。
有人愤怒于国民警卫队被派往洛杉矶、芝加哥、波特兰等城市,认为这是对地方自治的侵犯。
还有人不满政府关门带来的生活影响,觉得自己的工作和未来都被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抗议不仅集中在传统“蓝州”,也在不少共和党执政的“红州”出现。
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佛罗里达州坦帕、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等地都有大规模集会。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2025年的抗议活动在地理覆盖面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甚至开始渗透到原本支持特朗普的地区。
尽管人数众多,但大多数集会保持了和平。纽约和华盛顿警方在当天傍晚表示,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也未进行逮捕。
柏林、巴黎、罗马等地的美国大使馆外也出现了声援人群,举着“反对独裁”“捍卫民主”的牌子。
这场运动已经不再只是美国国内的政治事件,而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面对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没有选择低调应对,反而以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作出回应。
10月17日,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他们说我是国王,但我不是。”
他还预测,参加抗议的人会“非常少”。然而,第二天,当700万人走上街头的事实摆在面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18日晚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由AI生成的视频。画面中,他头戴王冠,身穿飞行员制服,驾驶一架战斗机飞过纽约时代广场上空。
随后,飞机打开弹舱,向地面密集的人群“投放”大量泥浆状物体。
视频最后,他满意地驾驶战机离去。这段视频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许多网友直呼“恶心”“难以置信”,认为这是对民众的公然羞辱。
副总统万斯也发布了类似风格的AI视频:特朗普加冕为王,手持宝剑,佩洛西、拜登等民主党领导人则跪地听令。
白宫官方账号也加入“战局”,发布了一张特朗普和万斯头戴王冠的合成图,并配文“我们生来就与众不同”。
另一张图则把民主党领袖舒默和杰弗里斯P成了戴着墨西哥宽边帽的形象,暗含讽刺。
这些举动在美国政坛极为罕见,以往,面对大规模抗议,总统通常会发表声明、呼吁团结,或至少保持克制。
但特朗普团队却选择了用戏谑和侮辱的方式回应,仿佛在说:你们越反对,我越要这么做。
有分析认为,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特朗普的政治策略——他并不在意传统意义上的“体面”或“克制”,而是善于利用争议制造话题,巩固基本盘。
在他看来,700万人上街抗议,反而证明了自己的政策触动了对手的神经,说明他“做对了”。
这场抗议的深层意义,早已超越了对某项政策的反对。它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对制度稳定性的普遍担忧。
美国建国以来,三权分立、军队不介入国内政治、总统权力受法律约束,这些原则被视为国家的基石。
但近年来,特朗普多次绕开国会发布行政令,动用国防预算执行边境政策,派遣国民警卫队进入民主党控制的城市,这些行为被批评为“侵蚀民主”。
一位参加华盛顿游行的海军陆战队老兵说:“我们为捍卫宪法而战,而不是为一个人服务。”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抗议者的心声。他们担心的不是特朗普某一项政策的对错,而是整个权力体系是否还能正常运转。
法国《世界报》评论称,如果美国自己都在质疑其制度的合法性,那么整个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根基都将动摇。
部分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美债的“无风险”属性,一些央行悄悄增持黄金和其他非美元资产。
与此同时,民主党内部也暴露出严重问题。虽然不少民主党政治人物如舒默、桑德斯、普里茨克等公开支持抗议,但普通民众对他们的表现并不满意。
在华盛顿的游行队伍中,有人举着“两党都辜负了我们”的标语。一位来自弗吉尼亚的建筑工人说:“我对民主党毫无信心,他们缺乏骨气,也没有传达明确信息。”
这种情绪说明,民众的愤怒并非简单的党派对立,而是对整个政治体制的失望。
政府关门、军队进城、总统用AI视频羞辱抗议者,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让人们开始怀疑: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回到正常轨道?
700万人走上街头,并不能让特朗普下台,也无法立刻改变政策。
但他们用行动发出了一个信号:在美国,没有国王。总统可以强势,但不能无限扩张权力;政治可以斗争,但不能摧毁制度本身。
这场风暴远未结束,政府仍在停摆,抗议的余波还在扩散,而特朗普的回应方式,只会让对立更加尖锐。
一个曾经以制度稳定著称的国家,如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未来会走向何方,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当700万人同时走上街头,喊出“不要国王”时,这个国家的根基,已经响起了警报。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