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诺唯真邮轮那艘叫RIVIERA的船,载着1250个满心期待来中国玩的乘客,本来正往上海港开,结果半道儿突然拐去了韩国釜山。
美国诺唯真邮轮那艘叫RIVIERA的船,载着1250个满心期待来中国玩的乘客,本来正往上海港开,结果半道儿突然拐去了韩国釜山。
为啥?说白了就是不想交那1167万的特别港务费,干脆直接放弃靠中国港口了。
这事儿听着像个例,其实只是中美港口费吵架的冰山一角。
差不多同一时间,马士基和赫伯罗特两家航运公司,把两艘美国籍的船从中国港口改去了韩国,而美森轮船的两艘集装箱船,最后还是老老实实交了1655万才离港。
一边硬刚改道,一边掏钱认怂,航企们的选择差这么多,说到底都是被港口费新规逼的。
这波新规是去年10月14日开始的,中美两边的政策居然同一天生效,也是挺巧的。
美方先挑的头,对中国拥有、运营或者建造的船加征港口服务费,一开始是每净吨50美元,还计划慢慢涨到140美元。
中方也没含糊,马上出了对等的办法,就是《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只要是挂美国旗、美国造,或者美国企业拥有、经营的船,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收费。
我觉得中方这个政策设计挺聪明的,既精准又留了活口。
比如明确说了,只要美方持有25%以上股份的企业运营的船,都在征收范围内,覆盖得挺全,但同一航次要是挂靠好几个港口,只需要在第一个港口交钱,还有维修靠港之类的豁免渠道,明显是给后续谈判留了空间,没把路堵死。
港口费一涨,最头疼的得算邮轮公司。
全球三大邮轮巨头,嘉年华、皇加勒比、诺唯真,全是美国企业,加起来占了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
你说他们要是想来中国,就得交高额港口费,成本一下就上去了,可要是不来,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市场,放弃了又可惜。
就像RIVIERA号上的乘客,本来盼着逛上海,结果只能在釜山下船,估计心里也挺郁闷的。
不光邮轮,普通航运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马士基和赫伯罗特联合运营的TP7/WC5航线,本来要停宁波港的,现在直接让两艘美籍船绕去韩国港口中转。
有组数据挺直观的,去年10月12号到18号那周,原本计划停靠中国港口的22艘船里,只有1艘是中国造的,占比一下掉落到4.5%。
本来好好的航线说改就改,货主那边也跟着慌,供应链稳不稳定先不说,运费肯定得涨。
这新增的港口费最后谁来扛?还不是咱们普通消费者。
就拿集装箱船来说,14000TEU那种大船,中国公司运营的,每航次要多交320万美元,就算是中国造的船,也得加110万美元。
油轮和散货船更夸张,VLCC油轮每航次多交520万美元,Capesize散货船得加300万美元。
航企总不能自己扛了这些成本,肯定会加到运费里,最后买进口东西的时候,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我之前看朋友买的美国进口坚果,比之前贵了差不多一成,问了店家才知道,就是运费涨了导致的。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收个港口费吗?其实背后没这么简单,本质上是在争全球航运的规则制定权。
你看中国这边的底气,不是随便来的。
202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有156亿吨,占了全球三成以上,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里的船舶订单突破4.3亿吨,快占全球一半了。
反观美国,本土民用造船业早就不行了,全美国就剩7家民用船厂,想跟中国比造船实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本来想琢磨,美国为啥非要在港口费上较真?后来发现,造船业跟一个国家的制海权其实关系挺大的。
民用造船的技术,很多能用到军舰上,比如大型船的模块化建造,两栖登陆舰也能用。
而建设一支舰队,少则5年多则10年,特别依赖本土造船工业。
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海军,他们肯定清楚,要是中国造船业一直发展,未来在海洋上的话语权也会增加。
所以这次加港口费,怕是想压制中国航运企业扩张,顺便卡一下造船业的脖子。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算过一笔账,中方的“特别港务费”会涉及3120艘美国相关的国际航行船,占全球船队总量的3%。
虽然里面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常来中国港口,但影响面其实很广。
比如美国上市公司里的航运企业,油轮受影响的运力占全球15%,LNG运输船更是占了17%。
这些领域都是全球贸易的关键,一旦出问题,连锁反应会特别大。
这场港口费之争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缩影,航企改航线、货主担风险、消费者多花钱,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RIVIERA号已经在釜山靠岸了,全球航运格局也在慢慢变。
我倒觉得,与其互相加费、互相较劲,不如坐下来好好谈,毕竟全球贸易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一直这么耗下去,对谁都没好处。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