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朝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封闭”“落后”“神秘”。但也有人会说:“再怎么说,朝鲜起码没打仗,人民虽然穷点,但起码活着,总比阿富汗、加沙那些天天爆炸的地方强吧?”
提起朝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封闭”“落后”“神秘”。但也有人会说:“再怎么说,朝鲜起码没打仗,人民虽然穷点,但起码活着,总比阿富汗、加沙那些天天爆炸的地方强吧?”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你仔细一想,这种逻辑其实有点问题——难道“稳定地挨饿”就比“战乱中求生”更值得习惯吗?更何况,我们真的了解朝鲜人民到底经历了什么吗?
今天就来聊聊朝鲜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苦难行军”。
“苦难行军”这个词,原本是朝鲜官方用来歌颂金日成抗日时期艰苦斗争的。但到了1990年代,这个词被重新启用,成了朝鲜政府用来描述全国性饥荒和经济崩溃的“精神口号”。
简单说,就是——全国没粮食了,大家靠精神力量“熬过来”。
问题是,这不是几天几个月的事,而是长达将近十年的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全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饿死,三代人都被这段记忆深深烙印。
从1994年前后开始,朝鲜经济突然陷入崩溃。为什么?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朝鲜一下子失去了主要援助来源,国家收入一夜之间减少了75%。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原本靠“输血”活着的国家,突然断了所有外援,手里没粮、没油、没电……要怎么活下去?
而朝鲜政府的做法是——封锁消息,掩盖灾难。
这一点跟其他灾区完全不一样。别的地方一出事,媒体、镜头、联合国救援队马上跟上;朝鲜呢?死了几百万,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你很难想象,90年代的朝鲜,全国饿得几近崩溃,却没有一张真实照片、没有一支纪录片,只有一些脱北者冒死带出的证词。
要说“苦难行军”最惨的是哪一年?答案是:1996年。
那年朝鲜的两大官媒《劳动新闻》和《民主朝鲜》差不多每天都在喊“苦难行军”。但他们不是报道人民有多惨,而是在宣传“苦难行军精神”,让大家咬牙坚持、自力更生。
比如,报纸上会说:“老师们要自己想办法找材料,不要依赖国家!”、“像他们一样建设自己的地方!”、“相信人民的力量!”——听着像打鸡血,其实是国家告诉你:没钱、没粮、没希望,全靠你自己熬。
但与此同时,报纸上对领导人的赞美却一点没少——什么“世界因金正日的思想而呼吸”、“卓越的思想理论家”……就算全国饿成一片,也要继续庆祝“光明星节”(金正日生日)和“太阳节”(金日成生日),还高调纪念金日成视察50周年。
这不是讽刺,是现实。
朝鲜那几年不仅是“饿”,而是“没得吃”。
有部朝鲜电影,讲的是人民实在没粮了,就把泥和草混在一起做“泥面条”吃。听着像段子,但脱北者说,这不是电影情节,是他们的日常。
最夸张的说法是1996年那年,朝鲜死了300万人;保守估计也有20万。而官方媒体还在写《在恩惠的爱中发光的生活》这种标题,仿佛全国人民都在幸福中发光发热。
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一条满是尸体的街道上,广播却在放“感谢领导人恩情”的歌曲。
朝鲜的“苦难行军”不是一场战斗,也不是一次灾难,而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集体弃守。
你说它是历史,它却从未真正结束;你以为它已经过去,却在很多朝鲜人的生活中继续重演。
更讽刺的是,这场灾难在朝鲜内部被当成“胜利的象征”,在官方叙述中,人民不是“受害者”,而是“英雄”,不提死亡、不谈责任,只讲“精神”。
可对于那些真的饿死了的人来说,他们不是为了什么信仰而死,他们只是为了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样活着。
今天,外界对朝鲜的印象,仍被层层迷雾笼罩。有人说它稳定,有人说它安全,有人甚至羡慕它“没有疫情”。
可唯有真正了解“苦难行军”,你才会明白——一个国家的稳定,不该是用人民的沉默和牺牲换来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只能靠“意志力”活下去,那这个国家的“和平”,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