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产业园里,某民营科技公司的生产线已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几公里外,老字号食品厂的车间里,工人正调试新上的智能化包装设备,负责人拿着检测报告笑称:“多亏技术升级,老牌子现在一天的销量抵过去半个月。”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地产
清晨的产业园里,某民营科技公司的生产线已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几公里外,老字号食品厂的车间里,工人正调试新上的智能化包装设备,负责人拿着检测报告笑称:“多亏技术升级,老牌子现在一天的销量抵过去半个月。”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地产业园、工业区随处可见——民营经济早已不是“补充力量”,而是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课题”,更是牵动就业、创新与经济韧性的“关键棋局”。
一、“半壁江山”非虚言:为何要锚定高质量?
“民之为本,商之为用”,民营经济的分量,早刻在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里。数据里藏着实打实的贡献: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从街头小店到科技巨头,从传统制造到新兴赛道,民营企业的身影遍布经济脉络。
更关键的是,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破局生长”的必答题。过去靠“薄利多销”“规模扩张”的老路渐渐走不通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向“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若仍停留在低端加工、贴牌生产,难免陷入“利润薄、抗风险弱”的困境。就像不少传统纺织企业,曾因依赖低价订单陷入内卷,而转型做功能性面料、对接跨境电商的企业,反而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民营企业穿越周期、持续生长的“生存密码”。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如何练出“真功夫”?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得靠企业自己扎牢,核心要抓“创新、转型、提质”三个关键词。创新是“突围利器”,不少民营科技企业拿出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从新能源电池的材料突破到人工智能的场景落地,从生物医药的试剂研发到工业软件的自主攻关,正是敢于“啃硬骨头、涉深水区、闯无人区”,才在高端赛道撕开了口子。
转型是“升级路径”,传统企业也能蹚出新路。有的食品企业从“做产品”转向“做品牌”,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网红单品;有的制造企业从“卖设备”升级为“卖服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还有的商贸企业从“线下开店”拓展到“线上线下融合”,用直播带货、社群运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质是“立身之本”,无论是把产品合格率从95%提至99.9%,还是建立从生产到售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民营企业的“提质”,说到底是对消费者负责、对市场敬畏——把每一件产品做精,把每一项服务做细,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栽下梧桐树”:环境如何当好“助推器”?
企业往前闯,离不开政策的“春风”与环境的“沃土”。这些年,从“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到“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从“融资担保”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到“产权保护”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政策的“组合拳”始终围绕“为民营经济纾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地方上的实践更见温度:有的城市推出“企业服务专员”,上门帮企业解决用地、用工难题;有的园区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让企业就近对接高校科研资源;有的部门开通“政策直达通道”,不用企业跑断腿,优惠政策自动精准匹配。就像某精密制造企业负责人说的:“以前办环评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线上提交材料,三天就批下来了,省下的时间刚好用来对接新客户。”好的营商环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是让企业少跑腿、多办事,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有人曾问:“国企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不是就成了‘配角’?”这种疑问,显然没看清经济发展的大局。国企与民企从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的“合伙人”:国企在基础设施、战略产业上筑牢根基,民企在市场响应、技术创新上灵活突破,就像新能源产业链上,国企布局上游资源开发,民企深耕中游电池制造、下游充电桩运营,上下游联动才能撑起完整的产业生态。更何况,“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早已明确,民营经济的发展舞台只会越来越大,绝不会变小。
当傍晚的霞光洒在产业园,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还在讨论技术方案,食品厂的货车载着新一批产品驶向物流园。从“铺摊子”到“上台阶”,从“求数量”到“重质量”,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车间的机器轰鸣,每个研发人员的深夜灯光,每个创业者的坚定脚步。它一头连着企业的“成长梦”,一头连着百姓的“就业岗”,连着市场的“烟火气”,连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这股“活力引擎”持续转动,定能让更多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闯出新天地。
来源:沂水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