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侨文化遗产是侨乡的“精神坐标”,连接着故土和远方,承载着历史与未来。10月16日,华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办,逾百名专家学者于此间探讨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前沿理念和实践创新。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钊滢)
华侨文化遗产是侨乡的“精神坐标”,连接着故土和远方,承载着历史与未来。10月16日,华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办,逾百名专家学者于此间探讨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前沿理念和实践创新。
“我国的华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福建开始起步的。1959年,陈嘉庚先生亲自创办的华侨博物院在厦门落成,具有标志性意义。”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雄认为,首届华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来到泉州,既是对福建这一中国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开端地的致敬,亦是对陈嘉庚先生的致敬。
“文物是自言自语的个体,而文化遗产是你言我语的整体,需要在你言我语的共有环境下让文化遗产更好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介绍,福建的华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涉侨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达760多处,除华侨博物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外,在福清、长乐、永定、永春等多地也建有华侨博物馆。他期待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交流与合作,让这些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彰显其独特性。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当前是华侨文博事业的发展机遇期,如何以“系统保护”确保华侨文化遗产“留得下”、以“创新传承”推动其“活起来”、以“深度阐释”让其“有内涵”、以“广泛传播”让其“走出去”,成为热议话题。
在主旨演讲环节,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杨昌鸣以《华侨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深度及广度拓展》为题,聚焦华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物化载体——建筑,探讨该领域的研究与保护实践;张国雄以《从“华侨文化遗产”到“侨文化遗产”》为题,引导与会者思考相关概念演进背后的深刻内涵与研究视野的拓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以《华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博物馆实践》为题,分享华侨专题博物馆如何通过收藏、研究、展示与传播,让华侨文化遗产“活”起来,并探讨未来的创新路径。
研讨会期间,有多位学者以泉州的华侨文化遗产为例展开交流讨论,涉及侨批文化、房屋遗产、华侨证照、跨境遗产韧性、侨汇政策等前沿领域,展现了华侨文化遗产研究的蓬勃生机。
李光前、黄奕聪、陈永栽等无数杰出侨领的奋斗历程,是泉州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神的生动写照;朝东楼、景胜别墅等番仔楼、骑楼、枪楼在泉州随处可见,是华侨“衣锦还乡”的物质见证,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典范;王顺兴信局至今仍留存的4000多封泛黄家书,饱含着深植于血脉的桑梓之情,是泉州“十户人家九户侨”独特人文景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泉州在全国率先通过《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扎实推进“刺桐侨厝”保护利用行动,并盘活了一批侨厝、侨批、侨捐等文化遗存,培育“侨+文旅”融合新业态,以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思维留住乡愁记忆。下一步,泉州还将持续深化与海内外文博机构、学术团体及科研院校的合作,汇聚侨界、学界与文化界力量,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