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一个老人,活到103岁,还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为他开大会、改厅名、设奖金吗?
你见过一个老人,活到103岁,还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为他开大会、改厅名、设奖金吗?
杨振宁不是在“去世”,他是把一生刻进了科学的基因里。
没人能说清他到底多厉害——四岁认字三千,五岁背《龙文鞭影》,西南联大那会儿,教授们看他做题,像看一道未解的宇宙谜题。
他和李政道推翻“宇称守恒”那天,整个物理学界愣了三秒,然后炸了。
不是因为结果反直觉,是因为他们用一支笔,撕开了自然最深的伪装。
他写的杨-米尔斯理论,现在藏在每一个粒子加速器的底层代码里,藏在你手机信号的传播路径中,藏在你没注意过的每一次量子纠缠里。
可他从不提这些。
他晚年回清华,穿旧夹克,坐公交,跟学生说:“别急着发论文,先搞懂为什么。
”
没人知道他抽屉里那些手稿有多重。1956年和李政道的原始计算纸,字迹潦草,满是涂改,像一个老人深夜对着星空算命。
现在它们要数字化了,全球学者都能点开看——原来伟大,不是天生的神迹,是反复擦掉重来的笨功夫。
CERN把主会议厅叫“杨振宁厅”,这是第一次,一个华人名字被刻在人类探索物质本质的圣殿里。
美国物理学会的“杨振宁讲座”,每年请一个最顶尖的人来讲“他当年是怎么想的”。
这不是追悼,是接力。
他带过的博士生,十七个成了院士。
有人问他怎么教人,他说:“我不教公式,我教你怎么问问题。
”现在中科大开了“杨振宁物理英才班”,二十个孩子,不拼竞赛,不刷题,每天问:为什么是这样?
能不能更简单?
他不是神,他只是比别人多问了几十万次“为什么”。
你读过的物理课本里,有他留下的影子。
你用的半导体、GPS、核磁共振,背后都有他的一行方程。
可他从不站在聚光灯下,连诺贝尔奖的演讲,都只讲了十分钟,说:“这发现属于所有愿意相信世界可以被理解的人。
”
他走的时候,没留下遗产,只留下一屋子没写完的笔记,和一群还在追问“为什么”的年轻人。
你今天刷到这条消息,不是因为他在“去世”,而是因为他活在你还没读懂的那一页书里。
来源:青春已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