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叮嘱:一定要到北京,再回东北
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叮嘱:一定要到北京,再回东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4年5月的一个清晨,沈阳火车站人声嘈杂。
一列从北京驶来的列车缓缓停下。
一列从北京驶来的列车缓缓停下。
车门打开,一位老人和他的妻子走下月台。
车门打开,一位老人和他的妻子走下月台。
他身穿深色西装,头发花白,神情却格外庄重。
他身穿深色西装,头
发花白,神情却格外庄重。
同行的接待人员迎上前,他站定,环顾四周,突然用英语说了句:“沈阳,我终于回来了。”
这话听上去像是久别重逢
的感慨。
这话听上去像是久别重逢的感慨。
可谁能想到,说这句话的人,是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
更意外的是,他几乎不会讲中文,对东北也几乎没有记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张闾琳确实是张学良的亲生儿子,母亲是赵四小姐赵一荻。
可他并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
实际上,从6岁起他就被送到了美国,改了名字,换了身份,直到成年后才知道自己是谁的儿子。
那会儿正是1930年代末,张学良因为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软禁,赵一荻为了不让孩子被牵连,只能忍痛送他离开。
她当时托付的是一对外国夫妇——伊雅格和埃娜。
这俩人曾在奉系军中任职,是张作霖的旧部,也算是张家的老朋友。
张闾琳在旧金山长大,名字叫“克尔”,生活稳定,学业也优秀。
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他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
他的父母呢?在台湾的山里被秘密关押着,几十年音信全无。
直到1956年,一个叫董显光的人到了美国,事情才起了变化。
董显光是宋美龄派去张学良那儿教英文的老师,表面上是教学,实际上是监视。
可谁知道,这人和张学良原来早有交情,结果越聊越熟,成了朋友。
有一次闲聊,张学良提起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说得很详细。
董显光记住了。
后来他被调到华盛顿工作,临行前特地答应:“我去美国后,一定帮你找孩子。”
说得轻巧,做起来难。
赵一荻留的地址早就失效了,房子也毁于一场火灾,原址变成了高尔夫球场。
可董显光没放弃。
他在美国找了几年,托了不少人,才终于找到了张闾琳——一个已经26岁的青年,正在NASA工作,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儿子。
那一刻,真像电影里的桥段。
董显光寄回一张张闾琳的照片,赵一荻看了几次都哭了。20年没见了,那个只记得模糊背影的孩子如今已是成年人。
而张学良,只能透过照片想象儿子的模样。
蒋介石不让张闾琳来台湾探亲,说是“安全考虑”。
无奈之下,赵一荻亲自飞往美国,那是母子16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可以想象,那一场团聚有多沉重。
张学良自己呢?直到1965年,才第一次见到儿子,还是在严格控制下进行的短暂停留。
说起来,张学良一生的转折点,不是战场,不是政坛,而是1936年的西安。
他那时希望逼蒋抗日,为此主动请缨把蒋送回南京。
可到了南京,立刻被软禁,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幽闭生活。
有意思的是,他从不后悔。
他曾说:“我做的事,问心无愧。”这句话,他一生都没改过。
1988年,蒋经国去世,张学良终于得以恢复自由。
那一年他87岁,选择离开台湾,去美国定居。
这时候的他,早已两鬓斑白,但思念故乡的心却越来越重。
1994年,张闾琳受邀回国参加学术会议。
临行前,张学良特意对他说:“一定要去北京,再回东北。”这不是随口一说。
北京是国家的心脏,他想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样子;东北,是他的根,是父亲张作霖长眠的地方。
张作霖的墓地,早在战乱中被毁。
当年张学良亲自为父亲选址修建新陵,可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迁坟的事就搁浅了。
几十年过去,他始终记挂这事。
于是,张闾琳去了抚顺。
那天的“大帅陵”肃穆整洁,墓碑前还有鲜花。
工作人员告诉他,战争时期陵墓确实遭到破坏,后来政府重修了,占地12.5万平方米,命名为“张作霖墓园”。
张闾琳站在墓前,沉默了很久。
他拍下了照片,准备带回美国给父亲看。
他说:“爸,陵园一直有人照看着,挺好。”
虽然没能真正迁坟,但张学良看到那些照片后,很长时间没说话。
后来只轻轻点了点头。
2005年,张闾琳又回了一次东北。
这次他还去了西安——父亲命运改变的地方。
他走在城墙边,停了好一会儿。
那天风挺大,他裹了裹衣领,什么也没说。
参考资料:
金冲及,《张学良口述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傅国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
王树增,《抗战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罗平汉,《西安事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来源: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