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低代码,为什么国外平台越卷越强,国产厂商还在教育市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11:43 1

摘要:最近几年,“低代码”这词真是被喊到烂。 不管你是做IT的,还是在搞企业数字化转型, 只要去听个行业论坛、刷下科技媒体, 总能看到类似标题:

#低代码是数字化转型的万能药吗?#

最近几年,“低代码”这词真是被喊到烂。 不管你是做IT的,还是在搞企业数字化转型, 只要去听个行业论坛、刷下科技媒体, 总能看到类似标题:

“低代码开启企业数字化新纪元!” “零代码开发,让人人都能做系统!”

但很有意思的一点是—— 国外的低代码平台一个比一个强,估值动辄上百亿美元; 而在中国,很多厂商还在拼命“教育市场”, 要先告诉客户: “什么是低代码?”、“为啥你需要低代码?”、“它和Excel到底有啥不一样?”

同样是低代码, 为什么国外平台卷出生态、卷出利润、卷出独角兽, 而国内厂商却卷到只能活在“概念教育期”? 这背后,其实藏着三个现实:市场环境、企业认知、产品路径

在国外,低代码已经是成熟赛道。微软、Salesforce、ServiceNow等巨头都在做, 每个平台背后都有完整的生态链:开发者、实施商、顾问公司、插件市场应有尽有。

他们能卷,是因为企业“懂”。 欧美企业早就把数字化当成生存能力, 一提到低代码,他们立刻想到——“更快上线、更省人力、更高效协作”。

这就是成熟市场的力量。 厂商不需要教育用户,而是直接去卷生态、卷集成、卷智能化。 于是,国外平台越卷越强,越强越卷,形成正循环。

国内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很多老板第一次听低代码,脑子里全是问号:

“这是不是免费的?” “能不能替代程序员?” “是不是一个高级点的Excel?”

——认知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在中国,低代码更多被理解成“便宜的开发工具”, 而不是“企业数字化的中台基础”。

这就导致厂商要先花80%的时间做市场教育, 剩下20%才能真正讲产品。 做一单要解释半天,客户还担心“用了没效果”。

低代码的本质是“标准化开发”, 可国内的企业业务,偏偏是最不标准化的。

制造业的流程五花八门,零售业的SKU复杂到离谱, 甚至两家做同类产品的公司,流程都完全不一样。

这就让国内厂商特别难: 国外的平台可以靠模板跑量, 国内的平台却得“一个客户一个玩法”。

每个项目都要“重新发明轮子”, 实施周期拉长,成本增加,ROI自然不高。

如果说国外低代码在“冲锋”, 那国内低代码其实还在“破冰”。 最大的障碍有三点

很多中小企业连ERP都没上, 别说数据打通,连最基本的流程管理都还靠微信群、Excel。 你让他们用低代码搭系统,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该从哪搭起。

很多企业数字化不是战略行为,而是“头疼医头”。 财务要一个报销系统、销售要一个客户系统、仓库要一个进销存。 结果上了一堆孤立系统,数据打不通。 低代码反而成了“堆系统”的工具,而不是“整合工具”。

低代码虽然主打“人人可开发”, 但要做出真正能跑的系统,依然需要懂业务逻辑、懂数据结构的人。 问题是,这种“懂业务又懂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内极度稀缺。 国外早就有“Citizen Developer”(业务开发者)的岗位, 国内大多数业务部门还停留在“报表要找IT”的阶段。

其实,中国的低代码厂商一点都不差。 无论是产品能力,还是技术底座,都可以说是“能打的”。 像简道云、明道云、氚云、宜搭这些平台,几乎都是在国内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团队, 它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代码之路。

但为什么依然难? 为什么大家都做得很努力,却还是没能像国外平台那样“一飞冲天”? 问题不在产品,而在环境。

文中低代码系统已经整理好了,可以直接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国外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标准化,比如CRM、HR、财务系统等, 一个模板可以服务成千上万家公司。

但中国企业完全不一样——灵活、多变,甚至“野生”。 一家工厂可能既做生产又做代工, 一家贸易公司可能兼顾销售、仓储、分销三套流程。

你让他们上系统? 每个客户都说:“我这边跟别人不太一样。”

简道云这几年就是被“逼”出来的。 为了适配这些高度差异化的需求, 他们没有走“预制模板”那条轻松路, 而是扎扎实实做了一个真正的“企业搭建平台”

不管你是要做进销存、CRM、审批流程还是报表系统, 都能在简道云里自己拖拽、建表、做逻辑。 甚至还能打通企业微信、钉钉、飞书,接入外部API, 实现数据联动和流程自动化。

这听起来很强,对吧? 但问题是: 这样的灵活性,意味着实施周期变长、学习成本变高、客户教育更难。 国外平台卷生态,简道云们卷“耐心”—— 一边做产品,一边还要手把手教客户怎么用。

国外客户一听“低代码”,立刻能理解—— “哦,这是帮我们快速开发的。”

而国内客户呢? 常常一脸疑惑:“这是不是个表单系统?” “是不是和OA差不多?” “能不能帮我做个CRM?”

简道云这些年几乎一直在“边做产品,边科普”。 他们的销售团队在讲方案前, 要先花30分钟解释—— 什么是低代码、和传统开发有啥区别、为什么比外包更可控。

这其实是国产厂商最难的地方: 你不只是卖产品,你还得教育客户。

而教育客户,意味着长销售周期、低转化率、重交付。 很多厂商都卡在这一步。 简道云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稳”, 不盲目烧钱,不跟风PPT概念,而是稳扎稳打做落地。

在低代码这条赛道上,有两种打法:

一种是“做工具”,简单、轻量,专注于快速搭系统;一种是“做平台”,能支撑多部门协作、数据中台、权限、集成等复杂应用。

简道云选的,就是第二条更难的路。

因为他们很早就看到了—— 中国企业要的不是几个独立的小应用, 而是一整套能打通业务流、数据流的数字化中台

所以你现在去看简道云的新版本, 已经不是单纯的表单搭建, 而是集成了流程引擎、自动化规则、数据大屏、API集成等模块。 一个中小企业用它,能搭出“自己的ERP”; 一个集团企业用它,能支撑几百个部门协作的业务系统。

这就是“低代码的中国解法”。

但代价也明显: 这不是一个能“快赢”的市场。 它需要长期积累客户案例、行业模板、实施经验。 换句话说,简道云不是不行,而是太早。

国外低代码能卷出生态,是因为它有完整的服务链。 平台只是核心,外面有无数实施商、顾问公司、二开团队、插件开发者。

而在国内,这条链条几乎还在起步阶段。 简道云其实已经在搭建这种生态,比如推出模板市场开发者计划, 让更多伙伴围绕平台做行业化解决方案。 但整体市场还在慢慢养。 很多企业还没形成“买平台+找伙伴落地”的习惯。 他们更倾向于“厂商你帮我全做了”, 这就让厂商既当平台方,又当实施方, 一头挑两份活。

国外的客户在问: “你能不能帮我打通CRM和ERP?”

国内的客户在问: “你这低代码,到底和OA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差距。

国外厂商已经在思考“平台如何生态化”; 国内厂商还在解释“为什么需要系统”。

可换个角度想: 这也是中国市场的机会。 教育市场虽然慢,但一旦觉醒,爆发力惊人。 中国企业的数量是美国的几十倍, 只要10%的企业真正理解低代码,这个市场就能翻天。

未来几年,低代码肯定不会只停留在“拖拽系统”上。 它会和AI结合,变成真正的“智能搭建平台”。

你输入一句话:“帮我做个客户管理系统”, AI直接生成数据库、表单、流程和权限结构。 这,就是低代码的终极形态。

同时,低代码一定会走向行业化。 比如简道云已经在财务、制造、教育等领域深耕, 通过行业模板+数据连接,让企业开箱即用。 这才是国产低代码的未来突破口。

国外低代码越卷越强,因为他们在跑“生态赛”; 国产低代码还在教育市场,因为我们在跑“认知赛”。

但别忘了,国外今天的成熟,也是十几年“从没人懂到人人懂”的过程。 而中国的数字化浪潮,才刚刚开始。

谁能熬过教育期、积累真实客户价值, 谁就能成为下一个国产巨头。

来源:猫说职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