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偷偷”违反中国 2B 软件行规,换来每年 100% 增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9:23 1

摘要:根据金融界在 2025 年 1 月 1 日发布的统计,2024 年 A 股市场中共有 139 家软件公司,全年累计净利润为 -32.85 亿元,因此中国软件行业是整体亏损的。但就在这片“亏钱”的红海里,我们–涛思数据,“偷偷”违反 To B 软件“行规”,却换

根据金融界在 2025 年 1 月 1 日发布的统计,2024 年 A 股市场中共有 139 家软件公司,全年累计净利润为 -32.85 亿元,因此中国软件行业是整体亏损的。但就在这片“亏钱”的红海里,我们–涛思数据,“偷偷”违反 To B 软件“行规”,却换来了销售业绩连续几年的翻倍增长。周末有闲,我把自己的思考和做法写下来,与同行分享。

2017 年我创办涛思数据,定位的就是时序数据库,但为了差异化,除标准的时序数据库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流计算、缓存、数据订阅的特性,但它仍然就是一个数据库,很标准的一个软件中间件产品。当时团队也很小,没有急着要开始销售,加上我自己是完全的产品研发背景,因此从没思考过 To B 软件(面向企业的软件,简称2B)怎么销售的问题。但从 2020 年初起,我们就真正开始组建销售团队,被迫思考 2B 软件在中国怎么销售的问题。无数的好心人提醒我,在中国,一定要有资源,学会包装,必须拿项目,必须绑定硬件,中间件在中国是死路一条。我仔细分析思考后,决定不按行规出牌,坚决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由于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多年的背景,我自然对比美国 2B 软件与中国 2B 软件企业的差异,发现中国 2B 软件不好做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国 2B 软件企业喜欢“迎合客户”,做大量的定制化的需求和服务。对于销售和服务过程而言,这种定制化,显得厂商十分贴心,但其实是一个“多输”的局面。具体几个方面:

对软件厂商而言: 虽好多公司自己做了一定的抽象,有个低代码的平台,但应用层、特别是前端每个项目都要重来,导致研发资源被分散,无法沉淀核心产品力;每个项目都是新产品,用户手册、设计文档、端到端的测试、部署等都要重来一遍,导致成本高, BUG 多,而且陷入了低水平重复。对客户而言: 看似得到了“量身定制”和“贴心服务”,实际得到的是一个维护困难、BUG 不断、升级无门的“孤岛”系统。因为个性化,那就意味着产品在其他客户那里修复的 BUG 或开发的新功能,你无法自然获得。销售为了业绩,签合同时什么都承诺,但随后由于利润薄,厂商不可能无限制的投入进去,大半是应付了事。对经销商/VAR 而言: 缺标准的培训资料、应用案例、行业最佳实践,导致销售周期极长,每次都要从零开始;实施服务变成“无底洞”,永远有 BUG,永远有新需求,利润被后期服务吞噬;难以建立自己的专业销售服务体系。

我确认不“迎合客户”之后,采取了几条措施:

将研发力量完全投入在标准产品的开发上,重点发力在“读写性能”、“水平扩展”、“低存储成本”这三个核心能力上,并对标全球最流行的产品 InfluxDB 与 TimeScaleDB,性能测试就拿他们提供的基准测试进行,绝对硬碰硬的比。制定了产品的研发路线图,而且完全公开在官网上,让用户了解我们未来的发展。对于客户提出的需求,如果不是其他流行的数据库的功能,或者不在我们产品路线图上的功能,会仔细调研,看是否可抽象成一个普适性的功能。如果不能,就不开发,而是帮客户找是否有其他绕开的方法。要求团队严格把握产品的边界,有的功能是应该在其他第三方组件里实现的,就不能放在 TDengine 里。建立好文档体系,从内部设计文档,到用户手册、培训资料、测试例、对比测试报告、产品 PPT 全部透明公开,不断迭代,但仅仅维护一个版本,不为某个具体客户维护一个不同的版本,也绝不容许研发或客户支持人员有一个小本本,记录产品使用或维护的“武林秘籍”。而且所有这些资料全部在官网公开,不容许销售有自己的版本。

我们的原则是:宁可丢掉一个订单,也不破坏产品的标准化架构

从 2017 年开始,我们在时序数据库产品上投入了 8 年多的时间。在 2021 年,我们组建了 TDengine TSDB 时序数据库云服务团队,这个团队现在又担负了 TDengine IDMP 工业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但我们在TSDB时序数据库本身的研发上从没有减少过投入,今后还会继续。一个融资接近 5 亿 RMB 的公司,八年时间居然只开发了一个小小的时序数据库,应该说归根于我的坚守。

产品与产品的差异表面上不大,但差异在细节上。一个一个细节的抠,最后就形成了对手难于逾越的鸿沟。而且八年下来,通过无数次迭代,TDengine 时序数据库增加了无数细小你几乎注意不到的功能,还修正了无数 BUG,产品已是相当稳定。TDengine 在时序数据库这个细分赛道上,至少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产品上的对手了。

TDengine IDMP 工业数据管理平台界面

我还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大部分 2B 软件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几乎没市场宣传,有的公司连官网都不认真设计,而且几乎不更新。很多公司负责人认为品牌、宣传是公司做大以后的事情,是上市公司需要做的,自己埋头做好业务就行。但我分析后,认为品牌对 2B 软件销售特别重要,比 2C 产品还重要。因为对于 2B 软件,使用者与决策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品牌才能打消决策者的顾虑,才能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产品才有溢价的能力,公司才能减少销售资源的投入。

那对于一家小企业而言,怎么做品牌?

我想到的第一招就是开源,2019 年 7 月我们将 TDengine 核心代码开源。开源后,因为产品市场定位精准,TDengine 迅速火爆, 一下在业内为人所知,更是受全球开发者喜爱。GitHub 上的 24K Star,全球超过 88 万套的安装实例数,多次在 GitHub 全球趋势排行榜排名第一就是实证。

除开源之外,我自己参加各种技术社区的活动,只要不让公司赞助,无论规模大小,有邀请就参加。而且写各种中文、英文的文章,微信公众号“爱倒腾的程序员”是我个人的阵地,文章数量不多,但篇篇文章的传播量很大。而且我鼓励所有员工写博客、做直播,公司设立“内容贡献奖”,只要写就有奖励,对客户成功案例更是奖励。这样通过我们的官网、公众号、知乎、微博等各种渠道,让 TDengine 这个名字为人所知。

我们还特别重视官网的建设,所有产品相关的资料全部放在官网上,而不是要依赖销售提供。无论是软件安装包、白皮书,还是用户手册等,一律在官网上。我希望无论是用户、决策者,还是寻找工作、甚至投资机会的,还就是我们自己的销售或技术支持,都能从官网获得第一手的而且是及时的关于公司和产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减小沟通成本。

除了我们团队自己时间的投入之外,资金的投入很小,但取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在时序数据库这个细分赛道上,无论是信通院的报告,还是墨天轮的数据库排名,TDengine 在中国都是多年连续第一名。更显著的例子就是,我自己以及整个销售团队无人有工业背景,但我们成功的获得了来自烟草、石油、钢铁、矿山的大客户,他们都是通过官网、微信,有的甚至是微博找到我们的。

在 GitHub上开源,拥有 24.4k Star 的 TDengine

TDengine 本就是一个标准产品,单机安装一键就能搞定。但对于大的客户,往往是要求部署集群,部署完后,还要出具验收测试报告。有时,还需要帮助客户部署一些配套的软件,比如 Grafana,MQTT Broker 等,这个时候就更复杂了。而且客户的硬件环境、软件家环境都不一样。表面上一个简单的工作,在客户现场往往就不是几分钟能搞定的了,而且有时还依赖交付人员个人技能的高低。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前,我在公司推行一切代码化,要求做到一键部署交付。在公司内部,通过虚拟化技术,我们随时可以部署各种 Linux 以及国产操作系统,CPU 架构,同时支持 Ansible, Docker, K8S部署。同时,我们开发出测试工具 taosBenchmark,现在又推出更强大的 taosgen,它可以模拟各种用户的场景,自动产生模拟数据来测试时序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这样保证客户的环境都能在公司模拟出来,性能指标都能测试出来。

在销售摸清客户的硬件、OS、配套软件之后,我们交付人员只需要撰写脚本,就一键搞定部署,而且出具测试报告,这个脚本还会先在公司内部测试通过。现场实施的人员,几乎不用有 Linux 以及产品相关的知识,一键就能完成所有任务,而且可重复,可追溯。如果真遇到问题,那一定是新的场景没有处理,那我们就更新脚本。这样日积月累,很少碰到没有处理过的场景。

在中国销售 2B 软件,大部分项目绕不开 PoC。而这个 PoC 是真正耗人耗力的工作,因为要反复的沟通,确认需求,确认测试项,消耗客户与厂商之间的精力。确认后,客户要协调测试资源、检查测试项,大的项目,往往一搞就是几个人月,把本来应该利润不错的项目变成了薄利,薄利变成了亏损。

而我们把 PoC 看做测试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自己已经建有一个包含近 2000 个测试例的测试库,有各式各样的性能测试以及破坏性测试,而且还在不停的增加。因此客户要求测试的,我们几乎全部都做过,没有做过的,马上补充进去。因此一旦 PoC 的清单最终定稿,我们的售前团队一个人天就能把所有测试项搞定,而且给出脚本,一键执行,并给出最终测试报告,这些还会在公司内部先跑一次,以确保没有问题。因此我们在客户现场花费的时间可控。

在落实一键部署、测试后,即使 2025 年销售合同数翻倍,我们的交付团队以及售前团队的人员并没增加。销售业绩再翻几倍,我们的交付以及售前团队人员数量也应该不用增加,因为整个流程已经标准化、自动化了。

一键部署、测试,也意味着我们的合作伙伴不再需要供养一支昂贵且不稳定的“技术救火队”。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就能高效完成多个项目的交付或 PoC,人均效能和利润率将得到质的提升。

对于新产品 TDengine IDMP,它是一个工业数据管理平台,不像数据库产品,虽然这个品类早就存在,但业界对它的功能、接口并没有一个共识,是完全的一个应用系统。

为了解决客户对产品的认知问题,让他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实际效果,我们开发了场景模拟工具,并将其作为整个软件包的一部分。根据用户场景,配置好一个 JSON 文件,就可以自动生成 IDMP 需要的树状结构了,事后还可以手工配置可视化面板、分析、时序数据预测、异常检测等等,然后支持导出,你可以再导入到新的系统,这样任何销售,包括用户自己,就可以把整个演示系统跑起来,体验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与客户正式交流前,我们的销售会提前了解客户的基本场景,售前或技术人员大概花上几个小时,就可以搭建一个贴近真实场景的演示系统出来,而且实时数据还可以通过 taosgen 模拟生成。因此正式交流时,就可以直接演示给用户看了,而不是只讲一个 PPT。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第一次交流就能给出演示,是大幅缩短销售周期、说服用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多炫酷的 PPT,都比不上一个贴近客户真实场景的演示系统。

通过自己开发的模拟工具,我们不仅几个小时就能搞定客户特定场景的演示,而且还能让销售、用户自己还在笔记本上运行起来并进行体验。这就意味着涛思数据的合作伙伴无需强大的售前技术团队,也能在第一次接触时,就拿出打动客户的“硬货”, 这将极大降低获客门槛和成本。

现代工业区别于传统手工作坊,就在于它能大批量低成本有质量保证的复制,因此利润规模都很大。而中国 2B 软件行业,因为个性化定制,大部分本质上是手工作坊,因此盈利能力偏低。

涛思数据现在有标准的产品(除 TSDB 时序数据库之外,还有新产品 IDMP 工业数据管理平台),摸清用户需求后,一个人天就能完成 PoC 或搭建出演示系统,签完合同,还能做到一键部署交付,已经完全具备了规模化复制的能力。

但与美国的 2B 软件企业相比,我们还差一个环节,那就是合作伙伴体系的建立(Value Added Reseller)。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销售队伍面向客户,而是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是深耕每个行业的,他们才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无论我们市场宣传机器多么强大,最后一公里还依赖于接地气的合作伙伴。

因此,从 10 月起,我们全面启动 TDengine 合作伙伴计划,面向渠道与服务两大体系开放,提供十大核心权益——从利润保全、返利激励,到商机保护、市场基金支持,最高可达 30% 收益回报。我们坚持标准化、透明化、伙伴先赢的原则,让每一位合作伙伴都能依托 TDengine 的品牌、产品与市场影响力,轻装上阵、共同成长。

建立好合作伙伴体系,那意味着销售体系也可以大规模复制了。

坦率说,涛思数据还谈不上“成功”。但过去几年,我们每年的销售额都在翻倍增长,软件销售收入足以养活北京 100 人的团队。我们只有搞定产品的能力,当大家都在琢磨怎么搞定客户,我们只能琢磨怎么搞定产品。所幸的是,我们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客户群。我们的实践揭开了中国 2B 软件市场的一个“政治不正确”的秘密:不迎合客户。

我们相信,标准化才是 2B 软件公司的核心价值。一个 2B 软件的成功,不取决于它功能的数量,功能的酷炫程度,而取决于能否低成本的大规模化的在不同的用户那里复制。标准化不仅包含产品的标准化、还包含 PoC 的标准化、演示的标准化、交付的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让客户放心、真正让合作伙伴赚钱、让涛思数据的收入节节增高。只有标准化,你才可以称你的产品为工业产品。

中国 2B 软件的出路,不在于成为最好的“迎合客户”的服务商,而在于成为最好的产品公司。

时序数据的处理本来就是刚性需求,特别是在中国各传统行业正在进行数智化转型的时期,需求更是旺盛。现在我们软件标准化的工作在同行里先行一步,相信我们能打破中国 2B 软件不赚钱的魔咒。如果你也相信标准化的力量,欢迎加入我们团队,更欢迎加入我们的合作伙伴体系,一起迎接中国 2B 软件的春天。

陶建辉

涛思数据创始人CEO

2025年10月18日于北京望京

来源:爱倒腾的程序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