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刊发点赞!江西文化导师下乡记——“导师,您下次还来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1:34 1

摘要:今年以来,江西省首次组织100名新闻宣传导师、100名宣讲导师、100名文艺导师、100名非遗传承导师下沉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简称“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上演了一场场“双向奔赴”,有效破解了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初步走

10月20日

《人民网》刊登发了

江西文化导师下乡记

——“导师,您下次还来吗?”

以下是报道原文:

“乡镇天地广阔,处处是新闻活鱼。”“傩舞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移风易俗节目怎么更有趣?”……

今年以来,江西省首次组织100名新闻宣传导师、100名宣讲导师、100名文艺导师、100名非遗传承导师下沉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简称“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上演了一场场“双向奔赴”,有效破解了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初步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新路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永丰县新闻导师、来自江西日报社的何柳斌通过“基层点单,导师接单”模式,精准赋能,针对该县古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的新闻宣传,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培训,推动基层干部从不敢发声到善用媒体。

“乡镇天地广阔,只要我们用心,处处都是新闻的活鱼。”培训课上,导师何柳斌循循善诱,学员认真听记。

何柳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分析,把如何寻找新闻选题线索讲得深入浅出。不仅如此,他还耐心仔细地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让每个学员都学有所成。

“送文化”满足当下需求,“种文化”培育内生动力。原来送文化自上而下,现在的种文化有的放矢,基层文化“缺什么”,文化导师就“补什么”。例如,非遗导师在景德镇古窑手把手传授制瓷技艺,帮助村民建立陶瓷工坊;宣讲导师在井冈山帮宣讲员打磨讲稿,让本地故事由本地人讲出真情实感……

不仅如此,“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还打破部门壁垒,推动高校、院团、非遗中心的资源向基层流动,变以往的“单兵种”指导为“集成化”辅导,通过交叉协作为基层培育一批文明实践项目,形成“理论宣讲铸魂、新闻传播造势、文艺创作润心、非遗传承固本”的协同效应。

“以前暑假总担心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现在送到实践站,不仅有人管,还能学画画、练书法,中午还有热乎乎的饭,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在永新县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谢英算起了“实惠账”。

这个由社区实践站牵头的暑期托管班,能为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及双职工无暇照料的156名孩子提供服务,托管班的开设正是源于前期入户听诉时收集的“高频需求”。

群众点单、导师接单,确保服务直击痛点。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潮”起来

“怎样创新思路,让年轻人更喜欢,让南丰跳傩实现从国保到国宝的质的提升?”

近日,一场题为《“南丰跳傩”国家级非遗保护与传承之道》专题讲座在傩文化特色学校南丰附小多媒体教室举办。

培训特邀了“四个100”文化非遗导师章军华作为主讲嘉宾,南丰县基层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文化爱好者、南丰附小师生代表等100余人一边聆听一边思考。

讲座中,章军华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南丰跳傩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分享全国各地非遗创新实践案例,提出南丰跳傩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策略。包括从南丰跳傩非遗数字化传承,创新与市场化、传播与推广,政策与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体对策。

“傩舞曾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习俗。”南丰傩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根明坦言,“如今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静心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少了,而傩舞走进校园、融入剧本杀等创新尝试,恰恰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感受‘老祖宗智慧’的窗口。”

如今,南丰对傩文化的创新探索远不止于此。在校园里,傩文化课程、傩舞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在数字领域,傩舞元素成功融入某热门网游,借助热门载体触达年轻群体。

在国际舞台,南丰傩舞还先后亮相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

“移风易俗文艺作品要创新表现方式,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要通过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群众在笑声中摒弃陋习、拥抱新风。”

近日,“四个100”文艺导师陈伟强走进靖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对精选的36个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进行现场审核与专业指导,为即将开展的全县移风易俗巡演活动“精准把脉”。

此次指导的节目紧扣高额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问题,通过艺术化表达传递文明理念。

活动现场,陈伟强导师边看边评,边演边改,他结合节目主题表达、艺术呈现、群众互动性等要素,从剧本创作、表演细节、舞台调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参演人员纷纷表示,导师的指导既专业又接地气,为节目注入了新活力。目前,该县已经组织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全县11个乡镇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主题巡演,推动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扎根:打造“带不走”的文化队伍

“文化下乡不是一阵风,要让种子在乡土里扎根发芽。”这是全省所有文化导师的共识。

在乐安县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个100”理论宣讲导师华启和巧妙地以“发展有速度、科创有热度、民生有温度”为脉络,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大政策”转化为家门口的“小故事”。

与此同时,抚州市理论宣讲导师邓莉华在芙蓉社区创新开展一场“心灵对话”。

她通过“电话响了,衣服没收,孩子在哭”的情境测试,以趣味互动方式揭开心理健康知识的神秘面纱,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心理学原理融入家长里短。理论宣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百姓心田。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借故事传递党史光辉,让理论宣讲从“文件话”变成“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与优秀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让理论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口口相传,内化为自觉行动。

南丰县白舍镇将“红色轻骑兵”微宣讲纳入常态化机制,以文化浸润滋养乡村振兴。通过“四个100”导师“传帮带”,培养本土文艺骨干,打造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马于强,充分利用在吉州区开展文化导师下乡的时间,用书法传帮带架起一座文化桥梁,让书法技艺能够代代相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

数据见证成效:通过“1+N”结对模式,截至2025年6月,江西全省累计培育基层宣讲员700余名、乡村主播300余名、非遗传承人200余名、文艺骨干500余名。

从赣江两岸到鄱阳湖畔,从客家围屋到古村街巷,“四个100”文化导师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新图景。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