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山里的窑洞已经塌了,灶台掩埋在沙土中。那个灶台,是为她“量身打造”的。马燕说:“在西海固,窑洞里的灶台,大多根据家里媳妇的身高改的,意味着这辈子,你就绑在灶台边了。”
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新家园——闽宁镇。图为闽宁镇新镇区鸟瞰图。(闽宁镇人民政府 供图)
前不久,马燕回了一趟西海固。她起了个早,化好美美的妆,开着小车进山。
大山里的窑洞已经塌了,灶台掩埋在沙土中。那个灶台,是为她“量身打造”的。马燕说:“在西海固,窑洞里的灶台,大多根据家里媳妇的身高改的,意味着这辈子,你就绑在灶台边了。”
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三天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马燕说,西海固的姑娘嫁人,都要先问问“你家有几个水窖”,如果水窖少,姑娘都不嫁。
如今已是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客服主管的马燕,庆幸自己离开了西海固,“重生了”。
“重生”两字,是马燕特意让孩子教她写的,“闽宁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换了一种活法。”
“90后”的马燕(左),小时候没有多少机会能拍上照片,这是不多中的一张。(马燕 供图)
家里有弟弟妹妹,马燕是老大,她清晰记得,小学一年级开学,她领了新课本,刚学了几天拼音,认了声母韵母,就辍学了——家里大人要外出种地,她要在家带弟妹。到了成家的年纪,在西海固窑洞里出生的马燕,从山这边的窑洞嫁到山那边的窑洞,继续围着灶台转。
2012年,生完老二刚40天,马燕一家12口从西海固搬出。和村民们一起,整村迁到距离银川市区很近的闽宁镇原隆村。“起初,80多岁的太爷爷舍不得那窑洞,他亲手挖的,我们硬把他拉出来。”马燕说,“必须得走,再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过这样的日子。”
那年,马燕22岁,住进了闽宁镇带小院子的砖瓦房。在闽宁两省区的支持下,政府规划好了社区,修好了道路,盖好了楼房,屋顶有太阳能,屋内有自来水,走几分钟就是幼儿园和小学。
2019年,29岁的马燕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她看到家门口“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开张,偷偷要了一张招聘报名表,成了车间的第一个员工。“每天蓬头垢面在家烧火做饭带娃,10元、20元的买菜钱,都得手心朝上向家里掌柜的要”,“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的马燕,当时有个念头,“不能再这样活”。
这是宁夏第一个以电商为主题的扶贫车间,大学生村官徐美佳返乡创业办起来的。第一批招来50多个女工,都是和马燕一样的西海固移民媳妇,没出过门、不识几个字,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厦门日报特派记者(右)在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内采访马燕(左)。(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
电商,要做直播。徐美佳问:“有没有人会用电脑?”没人吭声,马燕嘀咕:“电脑是个啥?”一个媳妇怯生生地问:“我原先在拉面馆打工,偶尔用过收银设备,算不算会用电脑?”徐美佳说:“好了,就你了。”
卖货要贴标签,结果,大家一遍一遍都拿错,因为不认识上面的字。车间发通知,摆在面前了,大家一脸茫然说“认不得”。
徐美佳带着马燕去厦门学习取经。临行,马燕嘟囔道“能不能换别人去。”徐美佳以为回族的她担心出门吃饭不方便,说:“没事,我们把锅和挂面背上,自己煮。”马燕说:“不是,我不识字,怕出去给你丢人。”
学拼音、学认字、学说普通话,电脑从开关机开始教,鼠标从左右键开始认,车间里的这些媳妇们,从零开始学。徐美佳做了一种识字扑克牌,一张写着偏旁部首、一张写着字根,拼出字就算赢。回到家,马燕又给自己加学习量,跟着上小学的女儿继续认字。
马燕直言,“这年纪学认字,坐不住、记不得,学着学着就很烦躁,但想想不行,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得给孩子做个榜样。”半年、一年过去了,徐美佳给她们发微信语音过去,她们反而给她回文字了。
马燕(中)、海燕、摆西彦是“闽宁巧媳妇儿”直播间最受欢迎的“三只燕子”。(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 供图)
上个月,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代表团来到车间,走进马燕的直播间,要亲眼见见这个留守媳妇变身的网红主播。面对镜头,马燕曾紧张到方言也不会说了,如今她已是客服主管,直播带货、文旅接待,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推介家乡美食美景,讲述闽宁镇的山海情,把中国脱贫共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网上,她已有一批粉丝,好多人冲着她来到闽宁镇,一进车间就问“马燕在不在”。
马燕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故事,会被这么多人知道。“在山里,名字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了之后就不用了。人们对我的称呼一直在变化,小时候是谁家丫头,嫁人了是谁家媳妇,生了孩子是谁妈妈,直到进入车间,我的名字才开始拿出来用。”马燕很骄傲地说,“我不再是‘谁家的’,我有自己的名字,我叫马燕,开心马燕。”
马燕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过去一家人种两年地,才能赚到这个钱,挖半天洋芋就卖几毛钱一斤。”买了车,新盖了两间房,养了3只小鹦鹉,网购了一堆带拼音的书继续学习,马燕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最大的变化,不只是手里有钱了,而是“从自卑走向自信,被看见、被肯定、有选择”。
马燕特意为厦门客人准备了果脯小礼物,贴着她手写的爱心便利贴。(厦门日报特派记者 詹文 摄)
“我们家来人了”
马燕、海燕、摆西彦……几位巧媳妇拿了笔,在一张张爱心形状的便利贴上写字,字迹娟秀。“欢迎厦门的家人来闽宁镇……欢迎常来”,文末画了个笑脸。
马燕拎了一个红色小纸袋,外面贴着她手写的爱心便利贴,笑盈盈地,塞到我手里。“我们家孩子,听说有厦门的客人来,那表情,就像家里的大姑小姨来看咱们了。这是我们车间卖的宁夏果脯,你来尝尝。”
这个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解决了90多位留守妇女的就业,“闽宁巧媳妇”成为她们的新标签。
半个世纪前,联合国把西海固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半个世纪后,西海固的移民,在闽宁镇找到新家园,禾美电商帮扶车间去年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我们车间一年销售额1000万元,那背后都是穿山跨海的情谊,我们都记在心里。”徐美佳说,“看到福建、看到厦门有人来,大家都会说‘我们家来人了’。”
如何帮看到生人就躲的留守媳妇,做好电商卖货?定点帮扶闽宁镇的厦门湖里区、思明区,把订单送上了门,用直播间的人气给“闽宁巧媳妇”打气。前来挂职的厦门湖里干部,写好了直播台词,带着她们在镜头前练习。对口帮扶闽宁镇原隆村的湖里区殿前街道,协助车间在厦门建起前置仓,利用特区发达的物流网络,把宁夏特产发往全国各地。
在宁夏,像这样的帮扶车间,大大大小小有100多个,基本村村都有。每个车间背后,都是“山海情”的共富故事。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