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太可怕,这5句话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建议收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11:03 1

摘要:一年后,二人再回校时,发现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教育圈,有个非常著名的“罗森塔尔教学实验”。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前往一所学校。

他们随机选出十几名学生,并谎称这些孩子智商很高,非常难得。

一年后,二人再回校时,发现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老师纷纷围过来,由衷地夸赞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看人准”。

但两位心理学家笑笑说:这些孩子再寻常不过,智商高也是随口说的。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优秀”的暗示,内心变得积极起来。

看书时,看到过一句话:

“孩子不会区分真话假话,他们只会相信别人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尤其是父母们,你给出什么样的预言,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命运。

不想把娃养废,首先要戒掉这5种消极暗示。

不处处挑剔,给孩子“他很差劲”的暗示

美国作家露易丝·海,小时候经常被妈妈说笨、懒惰、不思进取。

久而久之,她也认定自己是这样的人。

于是她早早辍学,混迹社会,还未婚先孕,成了无业游民,一直堕落到30来岁。

后来,就在她穷得要饿死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牧师。

那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告诉她:她很聪明也很善良,马上就会遇到一件改变命运的事。

果然,两周后,露易丝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讲座,一下子萌生了求学的欲望。

之后她发奋努力,靠救助金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还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

她的故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完全可以解释。

当一个人被赋予某种预期,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去迎合这些预期,最终成为预言的样子。

这就提醒父母们,千万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处处挑孩子的毛病。

哪怕他有很明显的缺点,也不要天天挂在嘴边说,比如胆小、调皮、傻乎乎之类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说肯定的话,进行积极的人格暗示。

面对孩子的不足,想办法帮他克服,而不是用“缺点”来定义他。

你暗示孩子什么样,他就会长成什么样。

不传递焦虑,给孩子“世界很可怕”的暗示

你是不是经常这么和孩子讲话。

“再不快点来不及了,到时候老师要批评了!”

“再不写作业,就得熬夜了,你身体受得了?”

“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找不到工作!”

……

还有更夸张的,就像8090后小时候听到的那些“恐吓”:

考不上大学,你就得去捡破烂、拾大粪,当叫花子。

这些话,听上去催人奋进,其实是在传递焦虑,暗示孩子世界很可怕。

这样一来,本就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就在潜意识里埋下了恐惧的种子。

人们都说:“担心是一种诅咒。”

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把焦虑向下传递。

我知道,人这辈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但不要过早地,将这些预想中的困难,强压在孩子肩膀上。

读不好书,就帮他们找方法,而不是拿将来怎么怎么样吓唬他;

习惯不好,就积极纠正,而不是威胁他说,再这样下去人就废了。

帮孩子卸掉心头的压力,传递积极的生活观念。

告诉他们:没关系,日子里的一切都好着呢。

不高估事情难度,也不低估孩子的能力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不情愿地选了文科。

她很喜欢数理化,但打小爸爸就对她说:

“女孩子到了高中,脑子没男生聪明,学数理化,你没有优势。”

然而,报了文科后,她怎么学都学不进去,每天都很痛苦。

后来,还是老师发现了问题,告诉她:

“谁说女孩子理科不行,咱们校建校以来,高考理科班第一,有好几名女孩。”

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来,她被“学不好理科”的暗示误导了。

俞敏洪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

当年考大学失利,不少长辈都说,他不是读书的料。

唯有母亲不信这个邪,全力支持他,相信他可以考上大学。

可以说,没有母亲当年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俞敏洪。

演讲大师韦恩·戴尔畅曾说:

“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

自我肯定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

别再高估事情难度,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给孩子“我可以”“一定行”的暗示,他们的成就将远超你想象。

杜绝破坏性批评,提升孩子配得感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的观念,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最终变成他人所说的样子。

据说,这个效应源自一个很浪漫神话故事。

古希腊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

一天,他用象牙雕塑出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并十分喜爱。

之后的每一天,国王都对着少女大加赞赏,说她多么多么美丽,多么多么聪慧。

除此之外,国王还天天祈祷,少女能变成活人。

最后,爱神阿芙洛狄忒被国王深深打动,用魔法将少女变活。

如果,孩子是我们精心雕琢出的作品,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赞美与肯定。

在善意与关爱中,孩子终能像被施了魔法,变成特别棒的人。

少一点指责,多一些肯定。

因为我们的肯定,孩子才会全然肯定自己。

不给孩子人生定型,他未来有无限可能

先讲个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到3岁才学会说话,10岁才去上学。

他口吃,反应慢,有阅读障碍,简直“笨“到被所有人视作废物。

但这个小男孩,是爱因斯坦。

再讲一个故事。

我有个堂弟,打小学习不好,即便用功也考不了高分。

当时很多人都说他长大后,也就去工地打打工,干点体力活。

但他爹妈却从不说这种话,只安慰孩子:“没事的,将来有的是工作。”

后来,堂弟成了体育生,高考上了个大专,看上去的确“没出息”。

但毕业后,他没受这些暗示影响,而是在父亲鼓励下,去大城市发展。

他从健身房打杂干起,之后做私教,成分店合伙人,一步步发了家。

所以,你还信所谓的“3岁看大,7岁看老”吗?

现实中,太多人小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长大后却能出人头地。

放眼望去,那些有很好发展的人,都有个同性——很少被预言框定。

别再说“你就是干什么什么的料”,别再说“一看你就没出息”。

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做父母的,更不能给孩子的人生过早定型。

人终其一生,不是赢在了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他们就会有无数弯道超车的转折点。

写在最后

某家美国机构,做过一个口吃实验。

研究者把22名儿童分为AB两组。

A组,被告知,没有语言障碍,表达能力正常;

B组,却被各种暗示:你有很严重的语言障碍。

而事实上,这群孩子都是正常的,都没有口吃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

B组孩子,变得害怕说话,拒绝交流,必须说话时,他们就紧张到口吃。

这个实验,颇有争议,但也揭露一个真相:

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

有个比方,很生动。

人的起心动念,就像在人生的花园里播种。

如果你碰上一个好园丁,在你心里种下健康美好的种子。

而后不断用正念去灌溉,这颗种子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孩子的“好园丁”。

用积极暗示,预言他们美好的一生。

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湖北台育儿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