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齐家文化的关中扩散和影响(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1:03 1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于齐家文化的研究和认知受限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手段,认为其影响力和分布区域大致就在甘青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齐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其最初被认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甘青地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于齐家文化的研究和认知受限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手段,认为其影响力和分布区域大致就在甘青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数十年在陕甘地区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让我们对齐家文化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安老牛坡、商洛东龙山、临潭磨沟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重新认识齐家文化分布范围的大门。

同时,对征集采集资料的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更是让齐家文化的范围轮廓变得更加全面清晰。

如今我们知晓,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其西至河西走廊、青海东部,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态环境,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青海东部则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那里广袤的草原和沙漠景观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画卷,也为齐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别样的舞台;东至陕西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至甘肃陇南文县,文县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山地文化。

西安东郊灞河北岸的老牛坡遗址,无疑是研究齐家文化向关中地区传播的重要窗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已发掘出商代之前的7座墓葬,这些墓葬犹如历史的宝藏,为我们揭示了齐家文化在关中地区的存在和发展。

随葬的陶器均具有比较突出的齐家文化特色,这些陶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齐家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

例如,陶器上的几何图案、动物纹饰等,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观念。而在这些墓葬中,随葬石璧之风尤为流行。

5座墓葬共随葬石璧2件,其中多者随葬6件,少者2件,石璧多置于墓主人胸部至双腿膝盖之间。这种随葬石璧的方式和位置安排,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化中,石璧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器物,可能与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密切相关。

这和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中随葬石璧的现象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性绝非偶然,它充分证明了齐家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和传承。

学者张天恩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一部分齐家文化人群,曾成规模地来到关中东部、丹江上游。他们的到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带动了当地文化的明显变化。

这些齐家文化人群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生产技术方面,齐家文化先进的制陶、制玉技术可能被当地居民所学习和借鉴;在生活方式上,他们的居住习惯、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对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齐家文化先民向关中拓展,有着深刻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冷。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随着气候变冷,这些地区的植被进一步草原化,原本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粟作农业是齐家文化先民重要的经济支柱,当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无法继续维持时,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逐渐向游牧经济转化。

而关中地区则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这里海拔相对稍低、气候相对湿润、土壤较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丹江流域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因此,齐家文化部分先民向关中地区,甚至丹江流域迁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关中地区发现不少齐家文化陶器,这些陶器就像是历史的使者,证明齐家文化部分先民曾来到关中发展。这些陶器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它们见证了齐家文化先民在关中地区的生活轨迹和文化交流。而随着齐家文化先民的到来,在关中地区出现齐家文化玉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玉器在齐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更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在关中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考古工作者们陆续有了众多重要发现,其中就包括数量颇为可观的齐家文化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研究齐家文化在关中地区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众多发现中,璧琮组配登套使用的情况极具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齐家文化的祭祀礼仪和文化内涵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陕西扶风县城关公社案板坪生产队曾有过一次意义非凡的发现,这里出土了1件玉琮和1件玉璧。这两件玉器刚被发现时,就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刘云辉老师在为其照相时,凭借着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敏锐地察觉到,玉琮和玉璧系同一块玉材所雕琢。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在齐家文化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工匠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同一块玉材,雕琢出不同造型但又相互搭配的玉器。

进一步观察还发现,玉璧可叠套在玉琮上下两端的射部,并且能够灵活旋转。

这种独特的组配方式绝非偶然,刘云辉老师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判断,这应是齐家文化以璧琮组配叠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的一种使用方式。

在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璧和琮作为重要的礼器,在祭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玉璧通常象征着天,而玉琮则代表着地,二者的组配叠套使用,或许寓意着天地相通、人神交流。

这种独特的祭祀方式,反映了齐家文化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无独有偶,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武功县李台乡(今属咸阳市杨陵区)胡家底遗址,群众在平整土地时也有了意外的收获。

他们发现了3件玉琮和3件玉璧,并及时上交给了武功县文物管理部门。

这些玉器的出现,再次为研究齐家文化在关中地区的分布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刘云辉老师在对这批玉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科学严谨的方法。

他根据材色、琮射径和璧孔径大小进行比对,经过反复的测量和分析,认为它们分别有组佩关系。

从玉质来看,这些玉器的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具有齐家文化玉器典型的特征;从型制方面,玉琮的造型规整、线条流畅,玉璧的形状圆润、比例协调;在制作工艺特征上,它们都体现出了齐家文化玉器精湛的制作技艺,如精细的打磨、独特的钻孔技术等。

综合各方面因素观察,它们均属于齐家文化器物。

而且,其璧琮叠套的使用方式与案板村的璧琮应相同。

这一发现表明,在齐家文化的祭祀体系中,璧琮组配叠套使用可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反映了齐家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有着统一的祭祀礼仪和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的一致性,也暗示了齐家文化人群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他们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中遵循着相同的规范和仪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齐家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注:原文来自于刘云辉老师“陇右之光-齐家文化玉器”《考古中国》

来源:玉见沈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