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很多口口相传的千古名句,因为谐音,读起来更顺口,而广泛传播。也有人断章取义,导致前后意思完变了味儿。
有很多口口相传的千古名句,因为谐音,读起来更顺口,而广泛传播。也有人断章取义,导致前后意思完变了味儿。
还有人故意篡改,让听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真的害人不浅啊!
一字之差,就有了天上地上的差别。
大家看看以下经典句子,你们都曾上过误解它的当吗?
前句“量小非君子”是正解,后句原是“无度不丈夫”。
“度”指度量,强调君子需有胸襟,因谐音误传为“毒”,变成“心狠手辣才是男人”,就完全背离了本意。
庄子原句后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本意是“用有限生命追求无限知识,很危险”,却常被断章取义,成了“鼓励终身学习”的鸡汤。
常被理解为要用善良和恩德,去回报怨恨自己的人。
但孔子的原话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应该用正直去回报怨恨,用恩德去回报恩德,并非无原则地宽容。
很多人认为,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
但实际上,孟子所说的“无后”,指的是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告诉自己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这才是最大的不孝。
它的完整原句是:“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是可,最毒妇人心”,出自《封神演义》。
原本是姜子牙休妻后,其妻子马氏逼他写下休书,姜子牙愤怒之下所作,用来吐槽马氏的绝情。
但这句话被断章取义后,脱离了具体人物和情境,变成了对所有女性的恶意概括。并将个别女性的行为,扩大为整个群体的特质,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充满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常被误解为存在的事物就是合理、正确的,可用来为错误行为辩护。
但其实这句话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原文意思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产生的原因和逻辑,这里的“合理”是指“合乎理性”,而非“正确”。
通常被理解为人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凡事为自己打算。但实际上,这句话是出自儒家典籍,“为”读“wéi”,是“修养、提升”的意思。
完整的意思是,人如果不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就会被天地所不容。
孔子原句并非贬低所有女性,“女子”大概率指当时地位特殊的“妾”,“小人”指品行卑劣者。意为这类人亲近了会无礼,疏远了会抱怨。
却被大家曲解为“女性和小人一样难相处”,形成对女性的偏见。
孔子完整的表述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核心是“出游要告知去向”,而非禁止远游,却被曲解为“父母在世就不能离开家乡”。
庄子的原句后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完整意思是,“困境中互相扶持虽可贵,但不如各自在适宜的环境里自在生活”。
却常被大家单独拿出来,仅用来歌颂不离不弃的情感。
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令”,汉族百姓为怀念明朝、坚守旧俗,在正月拒绝剪发,称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思旧”。“
思旧”在口口相传中,因方言或发音问题,逐渐被讹传为“死舅”,最终形成这个毫无逻辑的民间说法,与亲属健康没有任何关联。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自《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在流传过程中,被理解成了“皮匠”。
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因古汉语中“鞋”读“hai”,在一些方言中“鞋子”被读成“hai zi”,后来就被讹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原为“无尖不成商”。
“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卖米时,除了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后来却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
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名句,被误传过吗?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