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的稀土储量版图中,美国虽拥有 1300 万吨稀土储量,排名世界第三,看似家底雄厚,实则暗藏危机。其储量结构中,轻稀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重稀土储量占比却不足全球总量的 1% ,这一严重的品类失衡成为美国稀土产业发展的 “阿喀琉斯之踵”。
在全球的稀土储量版图中,美国虽拥有 1300 万吨稀土储量,排名世界第三,看似家底雄厚,实则暗藏危机。其储量结构中,轻稀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重稀土储量占比却不足全球总量的 1% ,这一严重的品类失衡成为美国稀土产业发展的 “阿喀琉斯之踵”。
以美国核心的加州芒廷帕斯矿为例,这座矿山在 2025 年的设计产能为 5 万吨 / 年,即便满负荷运转,也仅能满足美国国内 75% 的轻稀土年需求。更糟糕的是,该矿在重稀土产出方面交了白卷,完全无法为美国提供本土的重稀土资源。
而在需求端,美国对重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70% 的重稀土需求依赖从中国进口。像镝、铽等关键重稀土元素,更是在导弹、芯片、高端磁体等高端制造业和军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在这些元素上高达 95% 以上,并且目前还没有其他稳定的替代供应源浮现。这就好比一座大厦,轻稀土是普通的建筑材料,而重稀土则是支撑大厦稳固的关键承重梁,美国在重稀土上的匮乏,让其稀土产业大厦摇摇欲坠。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全球重稀土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 49%,并且品类齐全,轻、重稀土均有丰富储备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南岭、赣南等地就像一座巨大的重稀土宝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重稀土矿。更为巧妙的是,这些中重稀土矿可以在钨矿选冶的过程中进行综合回收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开采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重稀土供应体系。
再将目光投向全球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虽然也有一定的稀土储量,但和美国一样,主要以轻稀土为主,重稀土储量极少。这就导致在重稀土供应上,这些国家无法对美国形成有效补充。在这样的全球重稀土格局下,美国想要摆脱对中国重稀土的依赖,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稀土产业发展也因此被牢牢束缚住了手脚。
在稀土技术领域,中国无疑是站在世界之巅的巨人。截至 2025 年,中国在稀土相关专利方面一骑绝尘,拥有高达 3.8 万件专利 ,这些专利就像一张严密的大网,几乎覆盖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材料应用等 17 个关键环节中的 15 个。在永磁材料这一极为关键的领域,中国的专利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82%,这意味着中国在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上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形成了从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专利封锁,让其他国家难以突破。
中国稀土技术的领先,还体现在对稀土纯度的提炼能力上。这一成果离不开徐光宪院士的卓越贡献,他发明的 “串级萃取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稀土提纯的新大门。凭借这一技术,中国能够将稀土纯度提炼至 99.9999%(6N 级别),这种超高纯度的稀土,能够满足高端制造业、军工等领域对材料的苛刻要求 。而反观美欧企业,它们在稀土纯度的提炼上却远远落后,普遍停留在 99%-99.9%(2N-3N 级别),这样的纯度在高端应用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并且,中国在实现高纯度提炼的同时,还将稀土分离成本控制到了极低的水平,仅为美国的 1/4,这使得中国的稀土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更具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技术优势,2025 年中国出台新规,明确禁止稀土核心技术外流。这一举措犹如一道坚固的堤坝,阻挡了外部势力觊觎中国稀土技术的脚步,让中国的技术壁垒更加难以撼动,也为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与中国的技术优势相比,美国在稀土技术方面可谓是短板丛生。在轻稀土领域,美国的镨钕提炼纯度仅能达到 99.1%-99.9% ,不仅与中国的 6N 级别纯度相差甚远,而且美国至今都没有自主的规模化分离技术。这就导致美国在轻稀土的生产和加工上,无法实现高效、稳定的供应,严重依赖外部技术和资源。
而在重稀土领域,美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几乎没有提炼能力。仅莱斯大学拥有实验室级别的再生技术,但这也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长期缺乏对重稀土提炼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链已经断裂,相关的技术团队也大量流失,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发展的困境。
若要追赶中国,美国在轻稀土领域想要达到 6N 纯度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保守估计需到 2030 年左右,并且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超过 50 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而在重稀土领域,即便美国在政策上全力支持、资金上毫无保留地投入,也至少要到 2035 - 2040 年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并且在此期间还需要突破 20 余项关键技术,重建完整的产业链。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的延误。
美国在稀土产业链的中游冶炼分离环节,处于近乎 “空心化” 的尴尬境地。目前,美国仅仅具备稀土开采和初级选矿的能力,而从冶炼分离、材料加工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配套严重缺失 。就拿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 MP Materials 旗下的加州芒廷帕斯矿来说,即便它每年能开采出大量的稀土精矿,这些精矿也不得不漂洋过海,运往中国进行后端至关重要的 “萃取分离” 工作 。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拥有原材料,却没有将原材料加工成可用产品的能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完成关键步骤,自己在产业链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在本土高纯氧化物产能方面,美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其稀土产业发展的又一巨大短板。虽然 2025 年投产的 ReElement Technologies 印第安纳模块化工厂,对外宣称可年产 3000 吨磁性级氧化物,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该工厂负债高达 2.3 亿美元,产能利用率不足 30% ,这意味着它的生产能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大量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关键的是,它至今尚未通过国防部认证,这使得其产品在进入军工等关键领域时面临重重阻碍,无法为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美国本土建设稀土产业工厂,就像是在荆棘丛中前行,面临着严苛的环保法规的重重阻碍 。在稀土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料,这些废料的处理成为了美国企业难以承受之重。美国能源部的测算数据显示,美国本土采用酸碱法进行稀土加工以及尾矿处置的成本,比中国高出 2.3 - 2.8 倍 。这一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美国的稀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价格竞争力。
除了环保处理成本高昂,美国的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让企业苦不堪言。美国的电价是中国的 3 倍,这对于稀土冶炼这种高耗能的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美国同样远高于中国,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工资和福利,才能招募到合适的员工。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外,美国漫长的环评周期也成为了稀土产业项目推进的 “绊脚石”。以加州新分离厂为例,其环境影响评估(EIA)平均耗时长达 42 个月 。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而项目却无法开工建设,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这导致项目的回报率极低,私人资本纷纷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稀土产业。据估算,美国若要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预计需要 10 - 20 年的时间,并且需要耗资超过 2500 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美国在稀土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为了推动稀土产业的发展,美国在政策层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短短五年内就接连出台了三部重磅法案,累计补贴金额超过 40 亿美元 ,这一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2022 年降低通胀法》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稀土分离环节提供了高达 35% 的税收抵免,单厂上限更是达到了 5 亿美元,这无疑是对相关企业的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而《2023 年国防生产法》也不甘示弱,迅速释放出 8 亿美元贷款给 MP Materials、Lynas USA 等行业内的重要企业 ,为它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然而,现实却给美国的政策扶持计划泼了一盆冷水。尽管这些企业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以 MP Materials 为例,它虽然在政策的东风下获得了诸多好处,但其在 2025 年的钕铁硼产量仅为 597 吨 ,这个产量与中国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差距悬殊。更为关键的是,其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了 80% ,这使得它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毫无价格优势可言。
不仅如此,MP Materials 规划中的新工厂预计要到 2028 年才能投产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它的产能增长依然十分有限。并且,在重稀土提炼这一关键环节上,它仍然严重依赖外部,自身缺乏有效的提炼能力,这就像是木桶上的一块短板,限制了其稀土产业的整体发展。
美国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在稀土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合作,试图联合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共同建立一条能够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澳大利亚的 Lynas 公司虽然是西方为数不多的具备部分稀土精炼能力的企业,但其精炼能力也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美国庞大的稀土需求。日本虽然在稀土专利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信越化学、日立金属等企业也在全球高性能磁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在重稀土分离这一核心技术上,日本却依然依赖中国,无法实现自主供应。而韩国在稀土技术方面则完全是一片空白,几乎没有任何能够为美国提供支持的能力。
美国牵头组建的 “关键矿产联盟”,虽然看似阵容强大,但实际上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各成员国之间利益诉求不同,行动难以协调一致,导致这个联盟更像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泰国、墨西哥等 “中转站”,以 “洗产地” 的方式从中国获取稀土。在 2025 年前 9 个月,美国通过这种方式转入的氧化镨钕约 6000 吨 ,这些所谓的 “非中” 来源,实际上仍然来自中国保税区。这不仅反映出美国在稀土供应上对中国的深度依赖,也表明美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摆脱这种依赖的努力,目前来看是失败的,其稀土供应链的安全依然脆弱不堪。
美国稀土产业的困境,本质是资源品类失衡、技术代差、产业链断层与成本劣势的综合体现。尽管政策全力扶持,但其在重稀土领域的绝对短板、与中国的技术差距以及高昂的重建成本,注定其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一困局也折射出美国在高端制造业回流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 产业链的构建绝非单纯资金与政策驱动,而是需要技术积累、产业配套与成本优势的长期沉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凭借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和技术优势,仍将在全球稀土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