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我们总不缺约出去玩耍的玩伴,一起在操场追逐落日的脚印,分享日记本里歪歪扭扭的秘密,在晚自习后勾着肩膀哼跑调的歌。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87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7个词条
小时候,我们总不缺约出去玩耍的玩伴,一起在操场追逐落日的脚印,分享日记本里歪歪扭扭的秘密,在晚自习后勾着肩膀哼跑调的歌。
上了大学,我们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室友熬夜做小组作业,跟社团伙伴钻进巷子里找网红小吃,在选修课上交换眼神吐槽老师的口头禅。
可毕业后的某一天,繁忙生活的间隙,你会突然发现,手机通讯录里躺着几百个名字,能随时拨通电话的却屈指可数。
想给某个老朋友发消息,指尖在对话框悬了十分钟,最后只打下一句“最近好吗”,又默默删掉,怕那句问候显得突兀又沉重。
或许人生就是不断筛选的过程,一些朋友永远都在,一些朋友却会因为各种原因渐行渐远。
刷到一则帖子,帖主和另外两个朋友建了个聊天群,分享日常生活,就这样维持了三年。
几年前,帖主A和朋友B接连怀孕后,群里围绕孩子的话题就变得有点儿多。
加上帖主患上产后抑郁,经常在群里吐槽家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总是“喋喋不休”。
后来某天,朋友C突然退群,问起原因,她只说自己“插不上话”。
可能是这二位新手宝妈在群里的聊天内容过多,让朋友C无所适从。
也可能是前面帖主自我反思的“喋喋不休”,让朋友C受够了情绪价值的勒索。
尽管朋友C说私聊也是一样的,但帖主总觉得,是自己过剩的情绪垃圾,赶走了这位朋友。
评论区有网友说,每次朋友发完牢骚,自己都要去听红歌缓一缓。
成年后的我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难免经历很多生活的重压。
或许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问题都兜不住,又怎么能给别人提供永远满格的能量?
回头看看,生命里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人,究竟是在哪一个路口松开了手?
渐行渐远的友谊,到底是成长的遗憾,还是人生的必然?
01
那件事以后,我的朋友变成了“伥鬼”
“那段时间她像个伥鬼,把我拖进了她的情绪泥沼。”
晓云说起高中时形影不离的朋友阿琳,语气里还带着一丝疲惫。
那年阿琳的丈夫突然出轨,出差的晓云在街头和阿琳偶遇时,阿琳哭花了妆,晓云拍着她的背说“有我呢”。
可从那天起,阿琳的微信消息成了定时炸弹:
凌晨三点发语音控诉婆婆对自己阴阳怪气,午休时拍着摔碎的碗说老公又家暴,甚至在晓云加班时打来视频,让她隔着屏幕评理。
晓云每次都耐着性子听,帮她分析利弊,劝她收集证据离婚。
可阿琳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抱怨,对所有建议都摇头:
“他以前对我挺好的”“孩子不能没有爸爸”。
听久了这样的话,晓云逐渐“品”出来,对方不是不知道怎么办,只是需要自己做这个“情绪垃圾桶”。
某天加班回家,一身疲惫的晓云点开未读消息,全是阿琳发来的六十秒语音。
晓云回复:“我真的没时间听你的抱怨了,我要休息。”
没想到阿琳的消息立刻弹出来:“你又没结婚没生孩子,能有什么事?能累到哪去?我还以为你跟别人不一样呢!”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晓云突然明白,这段学生时代的友谊早已变了味儿,屏幕对面的不是自己形影不离的中学伙伴,只是一个不讲理的“伥鬼”。
电视剧《欢乐颂》里的何悯鸿,总以“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向朋友索取情绪价值:
明明自己逻辑漏洞百出,却要求余初晖必须认同她的“正义”;
明明是自己莽撞惹祸,却指责叶蓁蓁没给她“足够的支持”。
这种单方面的情绪倾泻,最终让身边人纷纷退避。
友谊本该是相互支撑的屋檐,而不是单方面索取的黑洞。
当“我难过,所以你必须陪我”成为理所当然,再深厚的感情也会被消耗殆尽。
毕竟,谁也无法永远做另一个人的情绪海绵。
这样的友谊,会像易碎的泡沫,难以久存于阳光之下。
02
工作后,我们的交流变成了利益往来
采访到同事梅梅时,她翻出高中毕业照,指着其中一个男生给我看:
“这是我高三的同桌,那时候我们还偷偷在课桌下传纸条,说以后要做一辈子朋友。”
去年同学聚会上,他们加上了微信。
梅梅想叙叙旧,就跟老同学寒暄了几句,问他还记不记得当时的小事。
结果对方隔了半天才回:“哈哈,记得。对了,你家宝宝多大了?我这里有款早教课程特别适合……”
接下来的聊天记录,全是密密麻麻的产品链接和促销话术。
后来梅梅才知道,他这几年在做电商,同学群里的每个人都被他当成了“潜在客户”。
有次她想聊聊近况,刚说“最近工作压力好大”,对方立刻接话:
“压力大更要保养身体,我家的胶原蛋白肽……”
那一刻,梅梅突然觉得很陌生,那个会在她痛经时偷偷塞暖宝宝的男生,怎么就变成了张口闭口都是“业绩”的推销员?
或许成年人的世界,有些友谊,早就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
想起曾看过的一个故事:女生和大学闺蜜合伙开店,起初说好共担风险,可生意做起来后,闺蜜却因分账不公把她告上法庭。
曾经无话不谈、同甘共苦的姐妹,成为法庭上互相指责和攻击的敌人。
有时候,我们不是反感朋友追求成功,只是难过曾经纯粹的感情被利益蛀空。
梅梅最终拉黑了同桌,不是因为他卖东西,而是当“同学”变成“客户”,那些寒暄就变成了推销的钩子。
那份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的铜臭味,早已让友谊变了质。
所有走散的友谊,都死于一种内耗。
无论是关乎情绪、利益还是其他,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内耗。
03
长大以后的友谊,变得小心翼翼
在《故乡》里写再见闰土时,鲁迅先生这样描述:
那个曾在西瓜地里一起刺猹的少年,开口便是恭恭敬敬的“老爷”。
一声客气的“老爷”,鲁迅便知道,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厚的壁障了。
这种疏离的小心翼翼,或许是我们被社会规训后,对友谊最无奈的温柔。
小夏和发小从小在一个院子长大,后来一个留在家乡,一个去了大城市。
起初每周视频,后来变成偶尔微信聊天,再后来,发消息前总要先看对方的朋友圈:
对方发了加班动态,又或者是和新同事的合照,小夏便会自觉地把周末约打视频的计划删掉。
有次小夏妈妈住院,半夜接到了发小的电话,发小说是从她爸爸那里得知的消息,还给小夏打了三万块钱。
电话里的两人都泣不成声,平常小心翼翼、互不打扰的两人,却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第一个出现。
笔者是个内敛敏感的人,对于远在他乡的朋友,也是秉承着非必要绝不打扰的原则相处着。
那天看到新来的实习生小宇给朋友发自己的午饭照片,问了几句,才得知这是她远在韩国的发小们,几人每天都会互相分享日常,闲着没事聊几句。
我问她不怕打扰对方吗?
她晃了晃手机:
“我们有个‘摸鱼群’,设置了免打扰,谁有空谁就冒泡。
我分享新买的口红,她们吐槽老板画饼,不用秒回,不用强撑着接梗。
就像小时候在操场上各玩各的,一抬头知道对方还在那里。”
我没想到,原来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时刻捆绑的亲密,而是懂得给彼此留空间的默契。
或许开篇的帖主,需要的不是对这份友谊的确认,而是要意识到该给友谊留一点独处的空间。
分享有度,牵挂无声,反而让感情更长久。
我们不再强求“永远在一起”,却在心底给对方留了位置。
不管多久不联系,相距多少公里,仍能在深夜一通电话里,用一个语气词听出对方没说出口的思念。
04
写在最后
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可我们总会奢望一些例外。
友谊就像四季的风:有的陪你走过春暖花开,有的在盛夏给你阴凉,有的却只能在秋风里渐行渐远。
那些因情绪勒索走散的人,教会我们边界的重要;
那些被利益冲淡的感情,让我们懂得纯粹的可贵;
而那些隔着山海仍默默牵挂的人,则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友谊不是形影不离,而是灵魂的相互懂得。
你问我这友谊为何渐行渐远?我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我只能说,渐行渐远或许是人生的必然,但不必为此遗憾。
就像小宇说的:“我们不需要每天聊天,但知道彼此在各自的轨道上好好生活,偶尔抬头看看对方的样子,心里就很暖。”
所以啊,别纠结“为什么TA变了”,也别委屈 “为什么TA走了”。
珍惜那些还在身边的人,坦然接受生命的来来往往吧。
能在某段时光里,和某个人一起看过同一片星空,聊过整夜的梦想,已是岁月馈赠的温柔。
且行且珍惜,便是对每段相遇最好的回应。
与君共勉。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来源:精读君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