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一张图到“一座城”,让世界惊叹!我亲眼见到了魔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8:15 2

摘要:前几天看到个视频:08年奥运时,外国人记者拍的中国高铁全是"概念图",配词:这个蓝图起码要50年才能实现;23年,同一个记者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4个半小時直达,对着镜头感慨:我终于亲眼看见"魔法"。

前几天看到个视频:08年奥运时,外国人记者拍的中国高铁全是"概念图",配词:这个蓝图起码要50年才能实现;23年,同一个记者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4个半小時直达,对着镜头感慨:我终于亲眼看见"魔法"。

这个"魔法",是中国保密数十年的"双杀秘籍"-既可以有通透未来的笔,画出"一张图",也可以轰轰烈烈地踩下"一条路"。今天不讲什么大道理了,先从我们身边改变唠唠,且看"中国规划"怎样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家家都能摸得到的"好日子"。

远见:敢于坐"冷板凳"成"香饽饽"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刚提出来时,网上骂声四起:"花费数万亿修高铁还不如给百姓加薪","绿皮车缓缓晃晃悠悠还不错,折腾什么呢",更有专家站出来说"中国没有必要去做高铁,这是不合中国国情的"。

然而,规划者眼里的现在:20年前看未来20年,那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40%提升到60%,十几亿人从乡下到城里、从里到外寻找机会,没有一张一毛钱的交通图就给跑步的人绑了个沙袋。所以,就在一片骂声中,京津城际最先铺了轨,2008年才通了车,350公里的时速让世人惊诧-原来,人真的能跑那么快!

而今回过头看,高铁不亏,还是"经济发动机":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上海白领住苏州、赶上海;成渝"高铁经济带",两城企业抱团闯江湖;连离大个城市最远的贵州,也靠高铁带旅游,去年就突破了7亿人次!不只有高铁,曾经被骂为"异想天开"的"双碳",现在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70%产能,风电装机量连续13年第一,南水北调1994年就启动了,今年每年给北方送水100多亿立方,北京密云水库半数水来自长江。这些规划前期是"冷板凳",干着干着就成了干了几十年、让世人羡慕的"香饽饽"。这是中国人的眼力:不要眼前热乎劲,只当长期"铺路石"!

执行力:把"纸上画"变"地上建"的"狠活"

有一次和工程师表哥聊天,他说"中国规划最牛气的不在于画得好不好,而在于能否落地"。港珠澳大桥建成,是最坚硬的见证。09年开工的时候,外国公司漫天要价:"核心技术不卖,咨询费需要1.5亿欧元"。我们自己建了一座14公里长的桥,这座桥要穿过6公里深的海域,而且还要绕过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工程师同志在实验室考察了3年,对混凝土做了大量的测试,甚至对桥墩的位置都做了数百次的调整,最终掌握了"深埋沉管隧道等"这一技术,全世界目前只有2个国家掌握。更高贵的是"钉钉子精神"。雄安从17年第一次提出,6年多时间过去了,没有急于去搞高楼,而是先挖湖、种树,这样大约13的土地留给了生态;而在地下30米,则是一条可以塞水电、通信、燃气等管线的"城市生命线"。去年去雄安,看到马路边的路灯,既能充电,又能监测空气质量,表哥说:"它不意味着要造新城,而是以2100年为基准来建未来"。

贵州"县与县之间有高速",更让人动容。那个地方的山地占到90%的面积,修一条高速要架上几十座桥梁十几个隧道。在一条叫"二十四道拐子"的路上,工人用绳子拴着在悬崖上打炮孔,打了三年才修通。目前贵州的高速公里数已经突破了8000,比很多平地地方还多。这也是中国执行力,:没有找到"办不到"的理由,只有"能办到"的方式。

温度:计划的尽头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好日子" 有人说"中国的计划书过于宏大,离老百姓太遥远",可细想一下,每一份规划的根子都在"民生"上。"东数西算",表面上做的是数字基建,无非就是把东边的算力需求带到西边。甘肃庆阳原来是贫困县,修成超算中心后本地青年不用出门打工,在家坐着就能当数据标注员,云南的"乡村振兴",修了水泥路还给村民搞了"直播间",我老家的堂姐,去年靠卖普洱茶挣了10万,给家里换了新家具。

之前看到外国有个报道,说"中国的计划就像是下大棋"。哪有什么棋,无非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是方针;"出门在外靠边站"变成了"高铁飞驰","喝水难"变成了"清水入户","穷山沟"变成了"致富村"... 藏在"中国规划"里最动人的密码永远都是:远见不等于闭着眼睛乱猜,落实不等于一股子蛮干,说白了就是-让每个人的生活都能过得更好、更快乐。今天坐高铁再看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总会想起爷爷说的: "从前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生可以坐在 疯子 上,看到祖国这么牛..." 这该是最对"中国之治"最真实的回答-既要抬头仰望星空,也要把脚踏在地上,把"未来"画在图上,然后让所有人伸手都能摸到。您身边因为"中国规划"发生了哪些变化?评论区里聊~!#中国规划##“中国之治”新境界#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