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焦虑,40岁焦虑,刚毕业的也焦虑。为啥?因为大家突然发现,那个“按部就班”就能往上走的电梯,停了。
你发现没?现在的人,焦虑得不行。
35岁焦虑,40岁焦虑,刚毕业的也焦虑。为啥?因为大家突然发现,那个“按部就班”就能往上走的电梯,停了。
过去二十年,我们能赚到钱,靠的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时代红利”。我们这代人,吃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你买了房,不是你多牛,是上亿人要进城,你先占了个座。你做了点小生意,不是你多会经营,是“水大鱼大”,需求在井喷,你只要在水里,就能被冲着走。
可现在水流慢下来了。
城市化进程到了七八成,该进城的都进城了。房地产这个“发动机”也歇火了。以前那个“大水漫灌”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找“下一个房地产”。
有人说是直播带货,有人说是短剧,有人说是出海。这些都对,但都是“术”,是“流量财”,不是“势”。
什么是“势”?
“势”是那种能持续十年、二十年,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的大浪潮。
我们总喜欢打“上一场战争”。就像马奇诺防线,法国人花了血本,修得固若金汤,结果德国人的坦克绕过去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脑子里还是“流量思维”、“平台思维”、“房地产思维”。我们总想着“我做个什么APP,等用户多了就值钱了”,或者“我囤点什么货,等涨价了就发财了”。
这套玩法,2026年,行不通了。
因为整个社会的“底层逻辑”变了。
这个底层逻辑是啥?就是两个“超级矛盾”撞在了一起。
第一个矛盾,是“人不够用了”。
第二个矛盾,是“人又太多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绕?
我给你拆开说。
先说“人不够用了”。
你可能要反驳我,说现在满大街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怎么会人不够用?
没错,写字楼里的“脑力劳动者”,过剩了。但你看看你身边,你家小区的保安、给你送外卖的小哥、餐厅里的服务员、照顾老人的护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不是越来越大?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剧烈逆转。
这事儿提了N年了,但2025年、2026年是那个“临界点”。第一波婴儿潮(60后)正在集体进入“深度老龄化”。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十年,我们会有三四亿的“老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比美国总人口还多。
这么多人,谁来照顾?
他们的吃饭、医疗、护理、甚至就是简单的“陪伴”,都需要“服务”。
而另一头呢?
新出生的孩子数量在“断崖式”下跌。这意味着,能提供“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一边是“服务需求”的井喷,一边是“服务供给”的断崖。
这就是我说的“人不够用了”。
以后,人力成本,尤其是“服务型”的人力成本,会贵到你无法想象。就像现在的日本,你打个车、请个保洁,那个价格能让你肉疼。
这是第一个“超级矛盾”。
再说第二个矛盾,“人又太多了”。
“人太多”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同质化”的劳动力太多了。
过去我们大学扩招,每年培养一千万“白领”。大家学的都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传媒……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处理信息的人。
以前,公司需要大量的“中间层”。做表格的、写PPT的、传话的、审批的。
但你看看这两年,什么东西出来了?
AI。
从ChatGPT到Sora,再到各种五花八门的“数字员工”。
AI这东西,它最擅长干什么?它最擅长的,就是“取代”那些“重复性的脑力劳动”。
你辛辛苦苦学了四年的PPT技巧,AI一秒钟生成一百页。你熬夜写的代码,AI可能几分钟就给你优化了。你引以为傲的“信息搜集能力”,在它面前不值一提。
所以,你看,第二个矛盾就来了。
大量“坐在办公室里”的、同质化的“白领”,突然发现自己“过剩”了。因为AI可以比你做得更快、更便宜、还不会累。
好,现在我们把这两个矛盾放在一起看,图景就清晰了:
一边,是“服务业”的巨大缺口(没人照顾老人,没人端盘子);
另一边,是“白领”的巨大过剩(AI正在端掉办公室)。
这个“结构性”的死局,怎么解?
你让一个985毕业的硕士,去当护工、去送外卖,他愿意吗?就算愿意,那个成本也太高了。社会也承受不起。
所以,2026年真正的“风口”,就是那个“解药”。
这个“解药”就是:用AI去填补“服务业”的巨大缺口。
我知道,你一听AI,可能又觉得“假大空”了。是不是要我去学编程?是不是要我去造芯片?
都不是。
那帮造AI大模型的人,就像是“修高速公路”的。这条路已经快修好了,而且会越来越便宜,甚至接近免费。
普通人的机会,不在于“修路”,而在于“开着车在路上跑运输”。
什么叫“跑运输”?
就是“AI服务业”的落地和整合。
这才是2026年最大的风口,一个能持续至少十年的“结构性机会”。
我举几个特别实在的例子,你就懂了。
第一个,也是最刚需的:“银发经济”。
前面说了,几亿老人需要照顾。他们的子女呢?(也就是我们这代人)都在996,根本没时间。请保姆?贵,而且不放心。送养老院?排不上队,也贵。
怎么办?
“AI护工”和“AI陪伴”。
你别以为这是科幻。
现在(2025年底)的技术已经能做到了。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独居老人,家里有个“AI音箱”或者“AI屏”。
这个AI,不是现在那种“小X小X,放首歌”的“智障”。
它是一个“7x24小时”的“私人管家”。
早上,它会用老人熟悉的声音(比如已故老伴的声音)喊他起床:“老张啊,七点了,该起来量血压了。”
老人忘了吃药,它会立刻提醒。
它会主动跟老人“唠嗑”,聊的都是老人感兴趣的(比如他年轻时的光辉岁月,或者京剧)。它能“听懂”老人的情绪,发现他今天不开心了,会主动讲个笑话,或者放一段他最爱的戏曲。
最关键的,它连接着社区医院和子女的手机。
一旦检测到老人摔倒了(通过摄像头或手环),或者“对话”中发现老人神志不清,它会立刻“报警”,同时通知子女。
它甚至能帮你“甄别”诈骗电话。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AI先接,一套话术问下来,发现是卖“神药”的,直接拉黑,并告诉老人:“爸,刚那是个骗子,别理他。”
你觉得,这样一套系统,一年收个三五千块钱,贵吗?
对于那些一个月花五六千请护工,还提心吊胆的家庭来说,这简直是“白菜价”的“刚需”。
这个市场有多大?中国有几亿老人。
这就是“AI服务业”的一种。
你去做这个,需要自己造AI吗?不需要。你用腾讯、阿里、百度的“大模型底座”就行。
你需要做什么?
你需要去“整合”。你需要懂“老人”。你需要懂“硬件”(那些手环、摄像头)。你需要懂“线下的服务”(比如万一出事了,哪个社区医院能最快上门)。
你做的,是那个“把AI和人连接起来”的“服务商”。
第二个例子,给“过剩”的“白领”们找点事做。
“AI服务业”不光是服务老人,它也在服务“年轻人”。
年轻人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效率”,也需要“情感”。
先说“效率”。
我们现在上班,是不是有大量时间花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上?
开会、写周报、做PPT、对齐颗粒度、拉通认知……
AI最擅长干这个。
未来的趋势,不是AI“取代”你,而是AI成为你的“副驾驶”。
以后,可能一个人,就能干现在一个“项目组”的活。
比如,你是个“市场经理”。你只需要跟你的“AI助手”说一句话:“帮我策划一个针对‘22-25岁女性’的秋季口红推广方案,预算50万,下周一交。”
几分钟后,一个包含市场分析、竞品调研、KOL投放列表、文案初稿、预算分配的完整方案就出来了。你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拍板”和“优化”。
这个趋势下,什么样的人会“发财”?
不是那个“做PPT”的人。而是那个“最会使用AI助手”的人。
以及,那个“提供AI助手”的人。
比如,你发现,所有“律师”都需要一个特别会写“诉状”和“查法条”的AI助手。
你不需要自己去研发AI,你只需要用“通用大模型”,喂给它“海量”的法律文书和案例,把它“训练”成一个“垂直领域”的“法律专家”。
然后,你把这个“AI法律助手”,按月“租”给全国的律师事务所。
这就是“AI服务业”。
你不是在卖“软件”,你是在卖“效率”。
再说“情感”。
这也是个“刚需”。
你发现没,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宅”,越来越“孤独”。
他们宁愿在网上跟“纸片人”谈恋爱,也不愿意去跟真实的人打交道。因为“累”。
“虚拟人”、“AI伴侣”,这在2026年,会是一个巨大的爆发点。
这不光是“荷尔蒙”生意。
它还包括“AI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心理压力大,但他不敢、也不想去找真的咨询师(又贵又怕被“贴标签”)。
但如果有一个AI,它永远“耐心”、永远“保密”、永远“懂你”,能24小时听你倾诉、给你疏导呢?
这种“情感陪伴”服务,一个月收个99块,会不会有人买单?
一定会的。
所以,你看,无论是“银发经济”的刚需,还是“白领”的效率需求,还是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AI服务业”正在像水一样,渗透到每一个“缝隙”里。
这个“风口”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它不是一个“新行业”,它是对“所有行业”的一次“重塑”。
以前,我们做生意,靠的是“信息差”。我知道哪里的货便宜,卖给你,我赚钱。
后来,互联网来了,“信息差”没了。我们靠“平台”。我开个网店,平台给我流量。
现在,AI来了。
未来,我们靠什么赚钱?
靠“深度理解”和“服务整合”。
你有多“懂”一个行业,你有多“懂”一群人,你就能用AI为他们提供多“深”的服务。
那个“AI法律助手”,一个不懂法律的人,做不出来。
那个“AI护工”,一个不理解老人“真正痛点”的人,也做不出来。
所以,普通人现在该“布局”什么?
不是让你辞职去学Python。
而是让你,立刻、马上,把你现在正在干的“行业”,和你“最懂”的那群人,用“AI服务”的思路,去“重做一遍”。
你是个“健身教练”。你能不能做一个“AI健身私教”?它能根据用户的“体态照片”和“饮食打卡”,自动生成“每天”的训练计划和食谱,并且“监督”他完成。
你是个“英语老师”。你能不能做一个“AI口语陪练”?它能模拟“雅思口语考官”,或者模拟“纽约街头路人”,27种口音陪你聊,并且实时纠正你的“语法”和“发音”。
你是个“小老板”,开着几家连锁餐厅。你能不能用“AI店长”?它能自动分析“监控”和“流水”,告诉你今天哪个菜“浪费”了,哪个服务员“偷懒”了,以及为什么“隔壁老王”的翻台率比你高。
这,才是2026年我们普通人“翻身”的机会。
这个机会,不在“大厂”,不在“风投”。
而在那些“最接地气”的、最“琐碎”的、“最脏最累”的“传统行业”里。
AI,就是那把“点石成金”的手。
它把“昂贵”的、“一对一”的“专家服务”,变成了“白菜价”的、“规模化”的“产品”。
这个“风口”现在就摆在这里。
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我没技术。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初的“思维误区”。
1840年的时候,修铁路是“风口”,难道你要自己去“炼钢”吗?
你只要知道“铁路”会经过哪里,你在“站台”旁边开个“面馆”,你就是抓住了“风口”。
现在,“AI”这条铁路已经快铺到你家门口了。
而那个“AI服务商”,就是那个“开面馆”的人。
你不需要“炼钢”(造大模型),你只需要“租一个铺面”(调用API接口),然后“用心做好你的面”(打磨你的服务)。
这个“窗口期”有多久?
我估计,就这一两年(2025-2026)。
等所有人都反应过来,等“美团”们、“阿里”们都下场了,你再去开“面馆”,那“租金”可就贵了。
这个浪潮,比当年的“互联网”要猛烈十倍。
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
AI改变的是“生产力”。
它改变的是“人”和“服务”的“成本结构”。
这是一个“供给侧”的超级革命。
我们正站在一个“旧时代”的尾巴上,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头。
旧时代的逻辑是“人海战术”、“资本为王”。
新时代的逻辑是“超级个体”、“智能制胜”。
别再盯着那些“短平快”的“流量”了。那些都是“浪花”。
去找到那些“真正”的“社会痛点”。
去理解那些“未被满足”的“刚需”。
然后,学会“用”AI这个“工具”,去“漂亮”地解决它。
这,就是2026年最确定的“风口”。
它不性感,甚至很“笨重”。但它足够“宽广”,足够“长久”。
别等了。
这个“风口”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
2026年,注定是“AI服务业”的爆发元年。这个“浪”已经拍过来了,你是想被“拍死”在沙滩上,还是想“冲”上去?
现在,就是你拿起“冲浪板”,下水练习的最后时刻。晚了,连“板”都抢不到了。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