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近期连阴雨天气影响,聊城市大部分县(市、区)土壤水分已达到饱和,秋季作物收获缓慢,无法及时腾茬,田间湿度过大不宜整地,给小麦适期播种带来较大困难,对秋种造成不利影响。
受近期连阴雨天气影响,聊城市大部分县(市、区)土壤水分已达到饱和,秋季作物收获缓慢,无法及时腾茬,田间湿度过大不宜整地,给小麦适期播种带来较大困难,对秋种造成不利影响。
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生长时间缩短,容易出现积温不足、苗情偏弱、分蘖少、抗逆性差等问题,若管理不当,将对明年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但“晚播”不等于“减产”,小麦本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通过系列精细化、科学化应变技术,完全有能力将晚播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为有效应对不利天气影响,夯实来年小麦丰收基础,建议广大农户坚持“一条主线”(以墒情为主线)、“三个服从”(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落实晚播小麦“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应变措施,狠抓播种质量,加强苗后管理,全力培育冬前壮苗,打好小麦丰产基础。
1.排水散墒,适墒整地。一定要树立“抢”的意识,根据土壤和地块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一是对于沙壤土和墒情较适宜地块,要抢抓时间窗口,加快整地播种进度,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二是对于田间有积水或土壤湿度过大地块,要及时排水散墒,疏通地块周边沟渠,排除田间明水,也可在地块适当位置开挖深沟,沥水排湿,待机械能够下地后,及时进行散墒作业,为抢时播种创造条件。三是建议减少秸秆还田量或不进行秸秆还田,以加快散墒速度,尽早整地播种。另外,要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适墒进行整地播种,秸秆还田地块,要保证秸秆粉碎长度≤5cm,抛撒均匀,推荐同时施用秸秆腐熟菌剂促进秸秆腐解;着力提高整地质量,做到播期服从墒情,不宜过早使用大型农机耕翻整地,尽量减少农机进田碾压,以免造成“湿盘”破坏耕层土壤结构而影响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
2.科学选种,以种补晚。晚播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迟播、抗寒抗逆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如济麦22、聊麦191、尊麦18、太麦198、山农28等。抓好种子处理,推行“杀菌剂+杀虫剂+诱抗剂/生长调节剂”包衣拌种,一拌多效防控病虫害,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3.调整播量,以密补晚。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根据品种成穗特性、实际播期适当增加播量,10月25日后,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上限控制在22.5公斤/亩。行距配置上选用宽幅匀播或缩行匀播等方式,协调个体生长发育空间。
4.精细耕播,以好补晚。提高播种质量,做到精细整地、适墒浅播(播深2–3厘米)、一播全苗,确保播量精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不重播、不漏播,实现苗齐苗匀;必要时可浸种催芽,争取早出苗、出齐苗,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土质黏重且土壤含水量≥75%时避免播后重压。
5.科学施肥,以肥补晚。科学增施底肥,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施用量增加10%—15%,特别要增施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提高抗逆能力。底肥比例应提高至全生育期施肥量的60%-70%,对底肥不足的弱苗,越冬前趁墒或结合浇水补施速效肥,促弱转壮。
6.苗后管理,以促为主。晚播小麦长势偏弱,抗逆能力差,管理要以“促”为主,早抓早管,促苗早发,促弱转壮。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冬前密切关注苗情长势和天气变化,根据墒情酌情进行镇压,土壤散墒较快墒情不足的地块,低温寒潮来临前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返青到起身期及早结合降雨和浇水补施氮肥,促进小麦早发快长、苗情快速转化,提高分蘖成穗率;抓好冬前或早春化学除草,综合防控地下害虫、茎基腐等病虫害,构建合理群体,夯实丰收基础。
国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聊城试验站
2025年10月14日
来源:东阿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