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规范用药,脑梗死为何还会复发?阿司匹林失灵原因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0:00 2

摘要:今天,我们继续来聊阿司匹林,熟悉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之一,100多年来,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朋友们是否想过,这样一款神级药品,有时也可能出现问题?在某些人身上,即使每天按时按量服药,血栓事件依然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医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阿司匹林,熟悉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之一,100多年来,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朋友们是否想过,这样一款神级药品,有时也可能出现问题?在某些人身上,即使每天按时按量服药,血栓事件依然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今天,张医生就和朋友们来聊一下,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还是要从基础知识讲起。阿司匹林之所以会起效,是因为它可以抑制体内一种叫做“环氧合酶-1”的物质,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就像是给准备抱团的血小板之间撒上了一层“隔离剂”,让它们无法黏连成块,进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而阿司匹林抵抗,顾名思义,就是阿司匹林没能很好地发挥这种抑制作用。然而,医学界对于如何精确地定义和诊断它,至今仍未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这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形式多样,检测手段复杂。目前,我们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

1、临床上的抵抗: 这是最直观也最令人担忧的一种情况。指的是患病朋友明明坚持长期、规范地服用阿司匹林,却仍然发生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不过,许多专家认为,将这种情况简单归咎于“抵抗”可能并不全面,因为疾病的进展是多因素的,或许称之为“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更为确切。

2、实验室里的抵抗: 这种抵抗是在化验单上发现的。医生通过特殊的血液检测,发现即使病人服用了阿司匹林,其血小板的活跃度依然很高,没有被充分抑制 。

了解了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这种事件的发生率有多高呢?研究数据差异很大,大到多少呢?结论可能让朋友们大吃一惊。综合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在5%到60%之间,波动范围极广。很多朋友对这个数据会嗤之以鼻,认为这就是医生在吓唬人,传播焦虑。但张医生认为,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跨度,主要是因为定义和检测方法不同 。

一项涵盖多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心血管疾病病人中,通过实验室方法定义的阿司匹林抵抗,其总体发生率大约为24.7% 。这就意味着,大约每4位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中,就可能有一位的药效未达最佳。更值得警惕的是,研究表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朋友,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敏感者的4倍 。

聊到这里,第3个问题就出现了,阿司匹林为何会对某些人失灵呢?张医生想强调的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涉及遗传、药物、生活习惯和疾病状态的多因素复杂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6个方面:

1、治疗依从性问题。简单说,就是没有“好好吃药”。漏服、自行减量或停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首要因素。在一些研究中,当对患病的朋友进行严格的服药监督后,所谓的抵抗比例便会大幅下降。

2、基因问题。每个人的基因都存在差异,这种多态性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很多朋友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可能导致阿司匹林无法有效结合其靶点,或血小板天生就比较活跃,从而产生抵抗。这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基因变异可能导致“锁芯”结构改变,原来的钥匙就打不开了。

3、阿司匹林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些肠溶剂型阿司匹林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吸收不完全;或者患者同时服用了其他药物,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它们会与阿司匹林争夺环氧合酶-1的结合位点,如同占座一样,影响了阿司匹林的药效。

4、血小板更新过快,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后、严重感染,骨髓会加速生产新的、未被阿司匹林影响的“年轻”血小板,这些新兵不受控制,削弱了整体的抗栓效果。

5、存在替代激活通路,阿司匹林主要封堵的是一条由环氧合酶-1主导的血小板激活路径,但血小板的激活途径不止一条。当身体处于高应激、高血糖、高血脂或慢性炎症状态时,其他激活通路可能会被“唤醒”,绕过阿司匹林的封锁线,继续作乱。

6、合并其他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等,这些本身就会增加血栓风险的因素,也会使得血小板更易被激活,从而增加抵抗的风险。

聊到这里,今天的第4个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阿司匹林抵抗存在且有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当怀疑阿司匹林抵抗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回顾自己的服药情况。是否每天都按时按量服药了?是否同时服用了其他可能产生干扰的药物?确保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关键。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阿司匹林只是心血管保护网的一部分。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这些基础措施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的整体活化水平,为阿司匹林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体内环境。

如果排除了以上因素,我们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案的调整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决定。

聊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既然有实验室抵抗,我能不能抽个血查一下?” 理论上可以,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用于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尚未标准化,不同方法的结果可比性差,且其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事件的关联性仍在研究中。

因此,截至目前为止,尽管研究不断深入,但全球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并未就阿司匹林抵抗的常规筛查和干预给出明确、独立的推荐建议。医生更多是基于患者的整体风险和临床表现来决策。

总而言之,阿司匹林抵抗是一个真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临床现象,但它并非宣判了治疗的终结。它更像是一个警示信号,提醒我们心血管疾病的斗争是复杂的、动态的,需要我们采取更全面、更个体化的策略。

面对阿司匹林抵抗,朋友们也不必过度焦虑,更不能因此擅自停药。最有效、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并与您的医生保持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健康筑起最坚实的防线。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来源:重症医生张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