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俺们村东头的老张头,八十多岁了,谁见了都爱凑上去唠两句;可西头的老李婆子,六十出头,走路都有人绕道。为啥?农村有句老话:“人老不分轻重,讨嫌不分远近。”想在晚年活得体面,得学着守住这四条线。
农村老人不讨嫌的智慧:守住四条线,活成村头那棵老槐树 !
俺们村东头的老张头,八十多岁了,谁见了都爱凑上去唠两句;可西头的老李婆子,六十出头,走路都有人绕道。为啥?农村有句老话:“人老不分轻重,讨嫌不分远近。”想在晚年活得体面,得学着守住这四条线。
一、少打听闲事:嘴上把门,心里有数
隔壁王婶最爱踮着脚扒墙头:“二柱子家媳妇咋还没怀上?”“三妞进城打工挣多少钱?”日子久了,村里小辈见她就躲。老话说“闲嘴招人烦”,再亲的邻里,也得留三分地界。
咋做?
该聋时聋,该哑时哑:听见家长里短,装没听着;人家不说的事,别硬问。
把心放自己身上:村委组织跳秧歌、种菜比赛,去了既能解闷,还能攒点人情。
学村南刘爷:人家见人只笑呵呵一句“吃了吗”,从不多嘴,反倒谁都愿意给他送点新鲜瓜菜。
二、少指手画脚:经验是宝,强塞是草
村口老周总爱教训年轻人:“我赶牛车那会儿,你们毛都没长齐!”结果孙子连智能手机都不愿教他用。现在倒好,他自个儿蹲村口生闷气,谁见了都绕道走。
得明白:
新旧各有理:年轻人网购化肥、直播卖货,你可以不懂,但别骂“瞎折腾”。
话要拐个弯:想说教?换成“当年俺用土法子治虫害,你要不要试试?”听着就顺耳。
跟后生学两招:村里狗剩开拖拉机,老赵头虚心请教,现在俩人处得像师徒,机器坏了还帮他修。
三、不凑是非堆:脚底干净,一身轻松
槐树底下常聚着一帮老太太,张家媳妇懒、李家儿子不孝,传得有鼻子有眼。结果有一回编排到村长亲戚头上,闹得全村开会,几个老人臊得半个月不敢出门。
记住这三条:
是非窝,绕道走:见人扎堆嘀嘀咕咕,假装喊鸡喂鸭,扭头就走。
被人传话,装糊涂:有人问你“听说老王家闺女离了?”,就回“俺耳背,没听着啊。”
多干正经事:村头老陈天天帮人磨剪刀、修板凳,闲工夫都没有,自然没空扯闲篇。
四、收拾利索点:人精神了,谁都爱近
前院孙婆子衣服酸臭,指甲缝里黑黢黢,孙子嫌丢人,连家长会都不让她去。反观后街吴老汉,旧衣裳却洗得发白,胡子刮得溜光,村里红白事都请他坐主席。
体面人有讲究:
勤洗涮:洗衣不用洗衣机,河边捶两棒槌,太阳晒透了,穿着都舒坦。
穿衣裳不寒碜:不用学城里人穿西装,但别油渍麻花见人。老郑头一件蓝布衫穿十年,可每次见人纽扣都扣得齐整。
家里外头一样净:院子扫清爽,灶台擦光亮。串门的人见了,心里都夸一句“这老人讲究”。
老树不倒,全靠根深
咱农村老人,没啥大道理,可活一辈子得明白:讨人喜欢不是巴结,而是让人舒坦;受人尊敬不是摆谱,而是心里有秤。
你看村头那棵老槐树,不争不抢,可谁家办喜事都往它底下摆席,娃们嬉闹、老人乘凉。为啥?树荫厚实,却不压人;根扎得深,却让叶往高处长。做人到了这把年纪,也该活成这么棵树——不必喧嚷,自有荫凉。
个人观念,仅供参考。
来源:哦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