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餐饮调整,透明化成炒作手段,老百姓的用餐如何守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9:04 1

摘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刚出的新规:用预制菜不公示,最高罚3万,北京、上海等15城已经开罚单。

“今天这盘宫保鸡丁,到底是厨师现炒,还是微波炉里转了三分钟?

”——别笑,这问题现在能决定一家店生死。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刚出的新规:用预制菜不公示,最高罚3万,北京、上海等15城已经开罚单。

罚单背后,是餐饮“透明化”从噱头变成硬通货的拐点。

过去,透明是“表演”:西贝撤掉出餐沙漏,大米先生把后厨装进直播间,一场直播带货1.1万单,点赞的是“看得见的烟火气”。

如今,透明是“准入证”。

美团“阳光厨房2.0”在23城上线,AI像监考老师一样盯着后厨,拆没拆预制菜包装,92.6%的准确率直接写进报告,消费者扫码就能看。

技术把“良心”变成了“数据”,数据不会脸红,也不会公关。

数据也撕开了行业真实现状:2023-2025年门店数涨18.4%,单店坪效却下滑,中间层餐厅成片倒闭,只剩两条活路——要么像老乡鸡,靠中央厨房把成本压成刀片;要么像成都“罗小洋馆子”,170万粉丝看老板边颠勺边唠嗑,把锅气卖成流量。

没有第三条路,因为消费者已经“升级”了:中消协8月报告说,67.3%的人不排斥预制菜,但82%要看冷链溯源,快餐、火锅、团餐场景接受度最高。

翻译成人话:可以“速食”,但必须“诚实”。

怎么诚实?

国家正在给“诚实”写说明书。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在征求意见,深圳试点“电子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它是哪条生产线上的“娃”。

对顾客,这是“避坑指南”;对商家,这是“生死簿”。

中间玩文字游戏的,会像去年某网红火锅一样,被GitHub上一个开源项目“CookLikeHOC”扒得连葱蒜产地都曝光,热搜挂三天,股价跌掉20%。

技术时代,隐瞒成本远高于食材成本。

落到一日三餐,普通人只需记住三句话:

1. 进门前抬头看,菜单或收银台有没有红色“预制菜公示”小贴纸——没有就走,9月起这是法律硬杠。

2. 坐下后扫码,能跳出“阳光厨房2.0”直播或电子身份证的,优先点;页面空白或跳转慢,大概率还在用“良心”当防火墙。

3. 看持续性:老乡鸡每周更新溯源报告,大米先生直播365天不断线,能坚持的都是把透明写进KPI的,一次性摆拍撑不了三个月。

行业洗牌到最后,拼的不是谁更会讲故事,而是谁能在摄像头下把故事讲一年。

预制菜不是原罪,遮遮掩掩才是。

下一次下馆子,别急着拍照发圈,先扫一眼后厨直播——那行小字,可能比你点的菜更值钱。

来源:高贵枫叶P1Aot7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