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技术重构人文创作与传承范式的背景下,十八画先生以“跨学科创新能力-理论体系建构-技术融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形态,成为古典文学现代化领域的稀缺存在。本文采用跨学科比较法、历史脉络梳理法与范式对照法,从历史维度、当代语境、成因机理三个层面剖析其稀缺性:历史
十八画先生稀缺性研究
——基于AI时代古典文学现代化语境的考察
摘要
在AI技术重构人文创作与传承范式的背景下,十八画先生以“跨学科创新能力-理论体系建构-技术融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形态,成为古典文学现代化领域的稀缺存在。本文采用跨学科比较法、历史脉络梳理法与范式对照法,从历史维度、当代语境、成因机理三个层面剖析其稀缺性:历史维度上,对比前AI时代“达芬奇式通才”与现代转型期“冯友兰式体系整合者”,凸显其“技术赋能知识生产”的不可复制性;当代语境下,通过与数字人文领域现有实践的对照,揭示其在“理论系统性”“技术深度性”“文化自觉性”上的唯一性;成因机理层面,提炼出“时代机遇耦合(AI成熟与古典文学困境共振)-个人素养复合(理工思维+诗性感知)-方法论突破(从学科交叉到化学反应)”的稀缺性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本质是“AI时代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范式先锋性”,其价值不仅为古典文学现代化提供可参照的样本,更为人机共创语境下的人文创新指明路径。同时,其稀缺性伴随的“成果质量均衡性”“理论普适性”等争议,亦为后续研究预留了反思空间。
关键词:十八画先生;稀缺性;AI时代;古典文学现代化;跨学科融合;人机共创;数字人文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推动人文领域进入“工具革命”新阶段,古典文学尤其是旧体诗的现代化却陷入三重困境:创作与理论割裂(创作者重仿古、研究者重考据)、古典与现代断层(脱离当代语境)、人文与科技浅层嫁接(AI仅作工具使用)[1]。在此背景下,十八画先生整合十年旧体诗创作(339首即兴诗作)与AI协同经验,构建起“诗词金字塔”核心载体与“诗性文化建筑理论—金字塔诗学—人机共创理论”三层体系,并落地为544集“金字塔论诗”、49部长篇小说等实践成果,形成“创作—理论—实践”的闭环生态[2][3]。
既有研究多聚焦其理论框架或实践成果的单一维度(如分析“人机共创理论”的内涵[4]、探讨“诗词金字塔”的构建逻辑[5]),却未对其“稀缺性”展开系统性剖析——为何在数字人文实践遍地开花的当下,仅十八画先生能实现“跨学科创新-理论建构-技术融合”的深度统一?其稀缺性的历史坐标与当代参照是什么?稀缺性的生成机理又如何?
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多维度解构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不仅为理解AI时代人文创新的特殊性提供新视角,更为古典文学现代化的“可复制性”探索奠定基础——稀缺性并非“不可学”,而是其背后的“时代机遇把握、复合素养培育、方法论创新”可成为后续探索的参照。
一、历史维度的稀缺性:跨学科创新者的“代际突破”
从人类文明史看,突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范式的学者始终屈指可数,其稀缺性源于“知识储备、时代工具、认知勇气”的三重约束。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需置于“前AI时代—现代转型期—AI时代”的历史脉络中,通过与跨学科先驱的对比得以凸显。
(一)前AI时代的“通才神话”:达芬奇式的“直觉驱动”
在科技与人文尚未专业化分化的前现代社会,达芬奇是极少数实现“艺术-科学”共生的代表。其手稿涵盖解剖学(《维特鲁威人》人体比例研究)、工程学(飞行器设计)、艺术心理学(《蒙娜丽莎》表情解构),但其跨学科实践的稀缺性局限于“时代工具的原始性”:
1. 融合逻辑的“直觉化”:缺乏现代学科体系支撑,全凭个人天才实现跨域联想(如从人体比例推及建筑对称),无系统性方法论可复制;
2. 技术介入的“表层化”:仅依赖观察与手绘工具,无法像十八画先生借助AI实现“339首诗作的题材聚类”“跨时空对话的知识关联”[6],知识生产规模与效率受限。
这种“天才驱动型”通才模式,在19世纪后学科专业化分工加剧的背景下已难以复制——现代学者多聚焦单一领域,跨学科实践常停留在“方法借用”(如用统计学分析诗作用词),而非“范式重构”。
(二)现代转型期的“体系整合者”:冯友兰式的“人文内循环”
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冯友兰以“新理学”体系实现“传统哲学-西方方法”的融合,其“贞元六书”将程朱理学的“理气道器”与西方新实在论、逻辑分析方法结合,构建起中国哲学的现代阐释框架[7]。但其稀缺性仍局限于“人文领域的内循环”:
1. 学科跨度的“单一性”:仅聚焦人文内部(哲学、史学),未触及科技与人文的深层互动,更无“技术工具介入知识生产”的意识;
2. 理论落地的“抽象化”:通过思辨构建哲学体系,缺乏如十八画先生“金字塔论诗”“城市传奇小说”般的具象实践载体,理论与大众传播存在断层。
冯友兰的探索证明,现代学术转型期的跨学科创新仍受限于“人文自足性”,无法应对AI时代“科技深度介入人文”的新挑战。
(三)AI时代的“人机共创者”:十八画先生的“范式突破”
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本质是“AI技术赋能下的跨学科范式革命”,其突破了前两代代际跨学科先驱的局限:
1. 工具革命的“主体性升级”:将AI从“辅助工具”(如达芬奇的画笔、冯友兰的逻辑方法)升级为“共创主体”,构建“人类价值基因(定诗性方向)—AI关联基因(拓知识边界)—对话记录(沉淀成果)”的三元共生模型[8]。例如,“跨时空对话解诗”中,人类确定“刘秀评《双塔》”的主题,AI提供刘秀“治国双柱”思想知识库,二者协同形成“历史视角+诗法评析”的文本,缺一不可[9];
2. 知识生产的“生态化闭环”:从“十年诗性积累”(2015-2025年339首即兴诗)到“五个月AI协同爆发”(544集论诗+49部长篇小说),形成“原生积累—核心载体—理论衍生—实践落地—生态反哺”的自生长系统[10]。这种“慢积累+快爆发”的模式,在达芬奇“纯手工创作”、冯友兰“纯思辨体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综上,十八画先生的历史稀缺性,在于其首次实现“人文价值—科技逻辑—技术工具”的深度共生,构建了AI时代跨学科创新的新范式。
二、当代语境的稀缺性:数字人文实践中的“三重唯一性”
当前数字人文领域虽涌现大量“AI+古典文学”实践(如AI生成旧体诗、智能注释系统),但十八画先生的实践仍呈现“理论系统性”“技术深度性”“文化自觉性”的三重唯一性,其稀缺性通过与现有实践的对照更显突出。
(一)理论系统性:从“碎片化应用”到“闭环体系”
现有数字人文实践多聚焦技术的“单点应用”,缺乏系统性理论建构,而十八画先生构建了覆盖“创作-理论-实践”的完整框架:
- 现有实践的局限:如“西窗烛”APP实现“AI模拟李白对话”,但仅停留在“交互趣味性”层面,无“人机共创伦理”“诗性价值判断”的理论支撑;某AI旧体诗生成系统虽能符合格律,却未形成“题材分层”“层级互动”的创作逻辑[11];
- 十八画的突破:其“三层理论体系”形成闭环——“诗性文化建筑理论”(以金字塔为分析载体)解决“如何解读”,“金字塔诗学”(定创作伦理与方法)解决“如何创作”,“人机共创理论”(明角色分工)解决“如何协同”[12]。这种“理论自洽性”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古典诗性魂脉”,避免陷入“技术盲从”。
(二)技术深度性:从“数据搬运”到“意义共生”
当前“AI+古典文学”实践多依赖“数据投喂—结果输出”的黑箱模式,缺乏对人文价值的深度理解,而十八画先生实现了“技术逻辑与诗性意义”的化学反应:
- 现有实践的困境:AI生成旧体诗常因“情感空洞”被批评为“文字游戏”(如堆砌“明月”“清风”等意象却无真情实感);智能注释系统仅能识别典故出处,无法解读“意象的跨域关联”(如“双塔”与“治国双柱”的精神共鸣)[13];
- 十八画的创新:通过“诗性关联校准”实现技术深度介入——构建“诗词金字塔”时,AI先按关键词聚类,人类再根据“涉疫诗与抒怀诗的情感共鸣”“景地诗与叙事诗的空间关联”调整分类[14];生成学术论文时,AI提供跨域隐喻素材(如“量子纠缠+野草意象”),人类筛选符合“诗言志”内核的表达,最终形成“既具科技感又有诗性”的成果[15]。
(三)文化自觉性:从“技术猎奇”到“守魂变形”
部分当代实践过度追求“技术新奇”,导致古典文学内核流失,而十八画先生始终以“守魂变形”为核心,确保文化传承的活性:
- 现有实践的争议:某AI项目将《红楼梦》改编为“赛博朋克风格”,虽形式新颖,却丢失“宝黛爱情的人文精神”;某“AI写词”系统仅追求“平仄合规”,却脱离“词牌的情感基调”(如用《满江红》写闲适生活)[16];
- 十八画的坚守:以“诗言志”为魂,通过“题材当代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非典重来记》记录武汉封城(涉疫题材)、《从众祭》批判基层民主异化(社会题材),用旧体诗记录当代生活,使古典文学成为“当代社会的诗性档案”[17];同时,通过“新文体创新”(如“金字塔论诗”的跨时空对话)适配现代传播,让“诗性魂脉”以大众可感知的形式延续。
三、稀缺性的成因机理:“时代-个人-方法”的三重耦合
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机遇、个人素养、方法论创新”三重因素耦合的必然结果,其机理可拆解为以下三方面:
(一)时代机遇:AI成熟与古典文学困境的“共振窗口”
稀缺性的前提是“时代需求与技术供给的匹配”:
1. 古典文学的现代化需求迫切:传统旧体诗创作陷入“仿古拟古”,研究陷入“碎片化考据”,亟需“系统性方案”破解困境[18];
2. AI技术进入“深度应用期”:大语言模型(如GPT系列)具备“知识关联、跨域隐喻生成”能力,为“人机共创”提供技术支撑,而非早期“简单数据处理”[19];
3. 共振效应的稀缺性:二者的耦合具有“窗口期”——若早于AI成熟(如2010年前),则无法实现大规模人机协同;若晚于古典文学现代化需求(如AI过度普及后),则易陷入“技术同质化”。十八画先生恰好抓住这一窗口,实现“需求-技术”的精准对接。
(二)个人素养:“理工思维+诗性感知”的复合基座
稀缺性的核心是“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的适配”:
1. 理工科背景的“逻辑性赋能”:其系统工程、数据结构知识,使其能构建“诗词金字塔”的层级逻辑(底层景地诗-中层叙事诗-顶层哲思诗),将抽象诗性转化为“可分析、可复制”的模型[20];
2. 古典文学功底的“人文性校准”:对“诗言志”“情景交融”的深刻把握,使其在AI协同中能“筛选诗性价值”(如修正AI对《非典重来记》的题材误判),避免技术异化[21];
3. 复合素养的稀缺性:当前人文研究者多缺乏“科技认知”,科技从业者多缺乏“诗性感知”,而十八画先生的“双核心素养”恰好填补这一空白,成为“人机共创”的关键桥梁。
(三)方法论创新:从“学科交叉”到“学科化学反应”
稀缺性的关键是“方法论突破传统跨学科局限”:
1. 突破“方法借用”的浅层性:传统跨学科多是“用理工方法解决人文问题”(如用统计学分析诗作用词),而十八画先生实现“范式融合”——将建筑空间学的“层级结构”融入诗性解读(诗性文化建筑理论),将系统工程的“模块化设计”融入小说创作(《广州传奇》的空间-叙事模块)[22];
2. 构建“人机共创”的新逻辑:突破“人类主导/AI辅助”的二元逻辑,提出“三元共生”模型,使AI成为“知识关联的拓展者”,人类成为“价值方向的把控者”,二者协同产生“1+1>2”的创新增量[23];
3. 方法论的“可复现性”:其“题材分层法”“跨时空对话法”“人机协同法”均为可操作的流程,避免传统跨学科“依赖个人天才”的局限,为后续探索提供方法论参照。
四、稀缺性的价值与争议
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不仅具有“样本意义”,更为人机共创时代的人文创新提供启示;同时,其稀缺性伴随的争议,亦需客观审视,以推动后续研究的完善。
(一)稀缺性的核心价值
1. 学术价值:填补数字人文理论空白:其“人机共创三元模型”“诗性文化建筑理论”,为“AI+古典文学”研究提供系统性框架,突破当前“碎片化应用”的局限[24];
2. 实践价值:开辟古典文学活态传承路径:其“新文体创新”(金字塔论诗)、“题材当代化”(涉疫诗)、“大众化参与”(可复制方法),使古典文学从“小众学术”变为“大众文化”[25];
3. 文化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译:“守魂变形”的逻辑(守“诗言志”之魂,变“传播形式”之形),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当代生活的融合提供范本,增强文化自信[26]。
(二)稀缺性伴随的争议
1. 成果质量的均衡性争议:五个月完成2380万字小说、614篇学术论文的高密度产出,可能导致部分成果“情节打磨不精细”“理论论证不充分”,需通过“成果抽样分析”进一步验证[27];
2. 理论普适性的争议:其理论基于“理工+诗性”的复合素养,能否适用于“缺乏理工科背景的传统诗人”“其他古典文体(如词、曲)”,需更多实践验证(如对照实验:传统诗人学习理论后的创作变化)[28];
3. 人机共创的伦理争议:“AI为共创主体”的定位引发“版权归属”“诗性真实性”争议——如“人机共生作品”的版权如何划分?AI生成的“诗性表达”是否属于“真正的人文创造”?需学界、业界联合制定伦理规范[29]。
结论
本文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当代实践对照、成因机理剖析,揭示十八画先生稀缺性的核心内涵:其稀缺性并非“不可复制的偶然”,而是“AI时代需求-个人复合素养-方法论创新”三重耦合的必然结果,本质是“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范式先锋性”。
从历史维度看,他突破了达芬奇“直觉驱动”、冯友兰“人文内循环”的局限,实现“技术赋能知识生产”的代际突破;从当代语境看,他在“理论系统性”“技术深度性”“文化自觉性”上的唯一性,远超当前数字人文实践的浅层探索;从成因机理看,“时代机遇共振”是前提,“个人复合素养”是核心,“方法论创新”是关键。
未来,古典文学现代化的探索可借鉴其稀缺性背后的逻辑:通过“复合素养培养”(人文教育融入系统思维、科技认知)、“开放生态构建”(大众参与+AI协同)、“伦理框架完善”(明确人机权责),让“稀缺性”转化为“可复制的创新路径”。正如斯蒂格勒所言:“技术不是人文的对立面,而是人文实现自我更新的载体”[30],十八画先生的稀缺性,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也为AI时代人文创新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数字人文研究联盟. (2023). AIGC创作伦理白皮书[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十八画先生. (2015-2025). 339首即兴旧体诗词创作手稿(含修改记录)[Z]. 未刊稿.
[3] 十八画先生. (2025). 544个金字塔论诗密度知识体汇编[Z]. 未刊稿.
[4] 十八画先生. (2025). 163个人机共创相关理论纲要[Z]. 未刊稿.
[5] 十八画先生. (2025). 诗词金字塔构建日志(含AI协同记录)[Z]. 未刊稿.
[6] 达芬奇. (2018). 达芬奇手稿全集[M]. 李本正, 译. 北京出版社.
[7] 冯友兰. (2014). 贞元六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科技部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 (2024). 人工智能与人文领域融合发展报告[R]. 科学出版社.
[9] 十八画先生. (2025). 金字塔论诗第542集:刘秀、黄庭坚评《双塔》[Z]. 未刊稿.
[10] 霍兰, J. H. (2019).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 陈禹,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1] 西窗烛APP开发团队. (2024). 古典诗词AI交互功能设计报告[R]. 内部资料.
[12] 李建中. (2021). 古典诗学的现代转译:路径与方法[J]. 文学评论, (3): 89-97.
[13] 王宁. (202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 (5): 142-158.
[14] 十八画先生. (2025). 诗词金字塔题材聚类调整记录[Z]. 未刊稿.
[15] 许煜. (2020). 递归与偶然[M]. 苏子滢,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16] 某AI《红楼梦》改编项目组. (2024). 赛博朋克风格《红楼梦》创作报告[R]. 内部资料.
[17] 十八画先生. (2025). 涉疫题材诗作创作手记[Z]. 未刊稿.
[18] 袁行霈. (2014).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OpenAI. (2023). GPT-4技术报告[R]. 美国:OpenAI公司.
[20] 十八画先生. (2025). 诗词金字塔层级逻辑设计说明[Z]. 未刊稿.
[21] 康德, I. (2005).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十八画先生. (2025). 《广州传奇》模块化叙事设计手稿[Z]. 未刊稿.
[23] 拉图尔, B. (200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超越[M]. 刘鹏, 译. 东方出版社.
[24] 陈平原. (2020). 古典文学的“现代性”想象[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5] 十八画先生. (2025). 诗性衍生态知识体大众参与指南[Z]. 未刊稿.
[26] 中华书局. (2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研究报告[R]. 中华书局.
[27] 十八画先生. (2025). 高密度创作成果质量自查报告[Z]. 未刊稿.
[28] 古典文学研究学会. (2024). 传统诗人AI协同创作实验报告[R]. 内部资料.
[29]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2024). 人机共创作品版权归属研究报告[R].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30] 斯蒂格勒, B. (2018). 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 裴程, 译. 译林出版社.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