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干部听评课的几个思考:避免走形式,走向深度与实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08:13 1

摘要:听评课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了解课堂实况、指导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的听评课活动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等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师发展的功能。听评课工作走向深入、务实、高效,还

听评课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了解课堂实况、指导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的听评课活动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等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师发展的功能。听评课工作走向深入、务实、高效,还得注意着几个问题。

一、听评课的核心:明确标准,统一方向

课堂评价标准是听评课活动的灵魂所在。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容易导致评价主观随意,甚至出现“今天强调互动,明天强调板书”的摇摆现象,使教师陷入困惑与被动。因此,学校管理层应在每学期初组织教研组、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并制定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维度的具体指标。

领导干部若不能熟练掌握并一致运用这些标准,就如同“迷路的向导”,难以对教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甚至可能因指挥不当而挫伤教师积极性。因此,建议在每学期开展听评课之前,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统一评价尺度,提升其教学领导力与专业判断力。

二、听评课形式多样化:灵活安排,全面覆盖

为真实反映教学常态,避免教师“表演式”备课,领导干部应采取多样化的听课方式,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预约听课

提前与教师沟通,安排听课时间,便于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适用于重点跟踪某位教师的成长过程,或观摩示范课、研究课等。

2.推门听课

不提前通知,随机进入课堂听课,能更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日常教学状态与学生常态表现,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3.监控听课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监控系统远程观察课堂,适用于大范围、多班级的同步督导,尤其适合观察课堂纪律、师生互动等外显行为。

4.录播听课

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课后组织教研组共同回放、研讨,便于细致分析教学细节,也便于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

三、容易忽略的节点:关注非常规课堂

领导干部在听评课中往往侧重于常规新授课,而忽略了一些特殊课型或关键时段的教学,这些恰恰是反映教师综合能力与学生真实学情的重要窗口。

1.临近期中期末的复习课

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很多学校听评课活动就停下了。其实,这个时间点的复习课更为关键。复习课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与巩固,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是否能够系统整合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是评价复习课质量的关键。

2.体育课

很多学校听评课往往把体育课排除在外。体育课不仅是体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规则意识与健康观念的重要载体。听课应关注教师的教学组织、安全措施、学生参与度及运动负荷的科学性。

3.班会课

班会是德育与班级管理的主阵地。听课应关注主题设计的针对性、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教育方式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4.学法指导课

学法指导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否能够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策略,是评价的重点。

四、评课的关键:以研促教,正向引导

评课不是“批评会”或“批斗会”,而是“教研会”。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提升能力。因此,评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倡导正能量

首先肯定教师的优点与进步,增强其职业自信与教学热情。

2.立足于科学

以教学理论与课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或情绪化评价。

3.聚焦问题研究

与教师共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改进策略,形成“听课—诊断—改进—反馈”的良性循环。建议采用“1+1”评课模式,即“一个亮点 + 一个建议”,既保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指明改进方向。

五、听评课的最终目标:问题整改,教学提升

听评课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听”本身,而在于“改”。领导干部应将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反馈给教师个人、教研组或学校层面,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例如:

对个别教师的问题,进行个别沟通与指导;

对共性问题,组织专题教研或培训;

对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系统性问题,提请学校会议讨论解决。

只有将听评课与教学改进、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以听促教、以评促优”的目标,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领导干部听评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科学的组织方式,也要有关怀教师成长的温度与推动教学改革的力度。唯有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教育本质,听评课才能真正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杠杆。

来源:安子侃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