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上海文学周一盏茶还没凉,她已把《朗读者》第四季策划案摊在桌上,纸边卷翘,像三年前她卷铺盖离开央视那晚的风。
“董卿回来了。
”
10月上海文学周一盏茶还没凉,她已把《朗读者》第四季策划案摊在桌上,纸边卷翘,像三年前她卷铺盖离开央视那晚的风。
没人问她“还主持吗”,她先开口:“以后我只回答‘读什么’。
”一句话,把话筒连同昔日“央视一姐”标签,一起反扣在桌面。
很多人以为她隐退是去救夫、带娃、数眼泪,结果她先救了“文化节目”的命。
《朗读者》第三季播完时,广告商撤得比观众快,数据跌到0.3,台里暗示“收”。
董卿把最后一集片尾字幕定格在“未完待续”,转身就注册了新公司,自己当制作人,拉不到赞助就卖房子——朋友劝她“别赌”,她回一句:“文化若成赌注,我愿all in。
”
一年后,她把0.3变成3.0——不是收视率,是豆瓣评分。
新一季还没播,仅文学周流出的5分钟片段,就让“朗读”关键词在抖音自然冲榜。
秘诀?
她砍掉了明星,把镜头对准普通读者:外卖员读《瓦尔登湖》,保洁阿姨读《存在与时间》。
她说:“流量是浪,文化才是海,我要把船开到深海。
”
丈夫密春雷的“失踪”曾把她推上风口浪尖。2022年,览海控股被强制执行7亿,他失联,法院限制高消费,镜头追着董卿问“你还好吗”。
她一句话没说,只被拍到带儿子在浦东踢足球,穿39元优衣库T恤,拎环保袋。
今年9月,密春雷重新出现在公司股东会,夫妻一起出席慈善晚宴,他胖了,她剪了短发,两人隔着红酒杯对视一笑,像把一场飓风咽进喉咙,再吐出一口烟圈。
后来有记者追问婚姻秘诀,她答:“先救自己,再救爱情。
”
救自己的第二步,是离开“主持人安全屋”。
11月北大讲座,她第一次解释为什么不再站C位:“灯光太亮,我看不见观众眼睛。
”她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关大灯,开台灯,让每个人读一段手写信。
那天礼堂500个座位,实际挤进800人,窗户上挂着耳机——外校学生自发“人肉直播”。
演讲结束,她把PPT最后一页留成空白,只打一行小字:“文化不是被看见,而是被需要。
”
现在她的日程表像高三学霸:早上5点起床读《礼记》,7点给儿子做早餐,9点开策划会,下午飞外地看景,夜里改脚本到凌晨。
团队95后居多,她跟着他们学弹幕、学“发疯文学”,再把《诗经》做成表情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配一张泡脚图,点赞50万。
她说:“传统文化不是养老,是投胎,得先学会年轻人的黑话。
”
有人替她算账:离开央视,少拿千万年薪;做独立制作,前期全垫资,万一扑了,北京两套别墅都得挂贝壳。
她摇头:“账不能这么算。
我40岁前靠名气赚钱,40岁后得靠名字赚钱。
名气会过期,名字不会,只要后面跟着好作品。
”
下一步,她准备把《朗读者》搬到小县城,第一站定在云南腾冲。
团队问“流量怎么办”,她反问:“你多久没去过县图书馆了?
”她算过一笔账:全国2800个县城,每个县租一间旧礼堂,成本不到北京一场明星出场费;让当地老师、护士、消防员读自己写的信,观众不用请,他们的学生、病人、邻居自然坐满。
她说:“真正的文化下沉,不是送戏下乡,是让乡自己唱戏。
”
至于自己还会不会出镜,她卖关子:“也许某天,你们会在片尾字幕看到‘场记:董卿’。
”说完补一句,“别惊讶,场记才是全场最知道镜头该对准谁的人。
”
茶凉了,她合上策划案,封面写着一行小字:
“朗读,不是回到声音,而是回到人。
”
她起身,把那张曾经反扣的话筒轻轻摆正,却不再打开开关。
走出会议室那刻,上海夜里起风,她回头冲同事笑:“风来了,帆就该升。
”
来源:跳高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