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后,老陈又听见耳边“嗡嗡”响。他以为窗外有蚊子,关了窗还是在响。第二天在公司开会,声音一静下来,耳鸣更清楚,伴着一阵发黑和轻微头晕。他去门诊问:“是不是上火?”医生看了看血压和既往体检单,说:“别急着下结论,耳鸣不只一个原因,但你这种‘耳鸣+眩晕/眼前发黑
晚饭后,老陈又听见耳边“嗡嗡”响。他以为窗外有蚊子,关了窗还是在响。第二天在公司开会,声音一静下来,耳鸣更清楚,伴着一阵发黑和轻微头晕。他去门诊问:“是不是上火?”医生看了看血压和既往体检单,说:“别急着下结论,耳鸣不只一个原因,但你这种‘耳鸣+眩晕/眼前发黑’的组合,要考虑脑供血是否稳定。”
耳鸣与脑供血不足并非等同概念。耳鸣是耳部或神经系统的一种症状表现,而脑供血不足属脑血管方面问题。切不可将耳鸣简单等同于脑供血不足。它可能来自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听神经受损、噪声暴露、药物(如某些利尿剂、阿司匹林大剂量、部分抗生素)、情绪紧张、失眠等。之所以要提醒“别忽视”,是因为内耳和听觉通路对血流很敏感:后循环(椎—基底动脉)或微小血管供血一旦波动,耳蜗及平衡系统就可能出现“抗议”,表现为间歇或持续的耳鸣,有时伴头晕、站起发黑、步态不稳。
哪些情况,更像“供血不稳”的耳鸣信号?
1)耳鸣持续不断,于清晨、久坐骤起或熬夜之后,症状显著加剧。与此同时,还会伴有短暂性头晕,或是眼前蓦地发黑之症。
2)伴随颈后部胀痛、肩颈僵硬,转头或仰头时耳鸣更明显(提示椎动脉受姿势影响的可能)。
3)走路发飘、注意力下降、记忆减退与耳鸣“打包”出现,尤其是中老年合并“三高”的人。
4)血压波动大:高了头胀、低了发黑,耳鸣像“晴雨表”。
5)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因久坐而致的肥胖,以及家族早发心脑血管病史等情况。
满足其一并不等于确诊,但出现这些组合,值得就医排查血管和血流问题。
同时,切不可忘却先排查耳部常见病症。像外耳道堵塞、急慢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均有可能诱发耳鸣之症。这一步通常由耳鼻喉科完成。
怎么查,才不走弯路?
——第一站:耳鼻喉评估。借助耳镜检查,可排除耵聍及中耳病变。通过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能明确听力类型。若有必要,还需开展前庭功能评估,以此全面了解耳部状况。
——第二站:全身与血管筛查。持续测量血压,以监测其数值是否处于过高水平,亦或是出现体位性下降的情况,从而及时掌握血压动态。抽取血液进行多项检查,涵盖血常规以排查贫血状况,同时检测血糖、血脂水平,还对甲状腺功能展开评估,助力全面了解身体相关指标。
——第三站:用药与生活方式回溯。近期是否使用耳毒性药物、是否熬夜、咖啡浓茶过量、饮酒、长期噪声暴露等,这些都会推高耳鸣“音量”。
很多人关心:真与供血有关,能做点什么?核心思路为:一方面管理基础疾病,稳固健康根基;另一方面改善血管条件,提升血管机能;同时降低触发因素,减少风险隐患,多管齐下保障健康。
1)血压达标最关键。莫一味追求“越低越好”之境,应遵循医生建议,使指标稳于目标区间。如此方能规避数值大起大落,维持身体的稳定与康健。
2)管住血脂和血糖,按医嘱用药,目标是长期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3)颈肩保养:久坐每40–50分钟起身活动1–2分钟,轻柔耸肩、绕肩、下巴内收,别做暴力“扳颈”。合并颈椎问题者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等长力量练习与牵伸。
4)作息规律:固定上床时间,尽量保证7小时左右睡眠。睡前少刷剧少带耳机,避免把耳鸣“放大”。
5)噪声防护:嘈杂环境限时停留,必要时戴降噪耳罩;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60%,连续不超60分钟)。
6)饮食与水分:清淡饮食,减少高盐与重口(有助于减少内耳压力波动);按需分次补水,避免脱水导致的血压波动。酒精、尼古丁会让血管“情绪化”,能不碰就不碰。
7)情绪管理:焦虑会让大脑对耳鸣更敏感。可尝试采用腹式呼吸、正念放松之法,或借助背景白噪音掩蔽,以此转移对耳鸣的过度关注,让身心于舒缓间减少对耳鸣的聚焦,重归平和。
8)记录触发因素:做一份“耳鸣日记”,标注时间、强度、伴随症状、当时血压、睡眠与咖啡因摄入,供复诊决策参考。
哪些情况需要尽快就医甚至急诊?
— 突然一侧听力明显下降或耳闷加重(可能是突发性聋,24–72小时内处理更关键);
若耳鸣时,伴发剧烈头痛、肢体乏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含混、行走蹒跚等症状,需高度警惕脑卒中的发生。
— 呕吐之状持续不止,眩晕之感如影随形,身躯似被无形之力束缚,难觅平衡之态,竟难以自行站立。
— 新近突发心悸之症,伴有胸痛不适,甚者出现晕厥现象。
这些都不该“等等看”。
耳鸣并非单一病名,实则为一种“现象”。它犹如隐匿于听觉世界的微妙信号,提醒着我们关注耳部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它或许源于耳部的隐疾,亦有可能是血流不畅、神经失调或是全身代谢紊乱所发出的“求救信号”,警示着身体潜藏的危机。频繁耳鸣尤其伴随头晕、视物发黑、颈肩不适时,别只用“上火、劳累”解释,按步骤检查,把可控的危险因素找出来、管起来。做到早睡、稳压、护颈、少噪、规律运动,很多人的耳鸣会“降噪”,更重要的是,脑的供血也会更踏实。
本文为健康科普,不替代正规诊疗;具体用药与检查请遵医嘱。
来源:烟博士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