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发现18.5万光年“宇宙气体桥”!中国天眼已锁定同类目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07:35 1

摘要:在距离地球5300万光年的宇宙深处,两个看似独立的矮星系之间,竟藏着一座横跨18.5万光年的“气体大桥”——这相当于从银河系一端到另一端距离的1.8倍。2025年10月19日,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团队通过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在NGC

在距离地球5300万光年的宇宙深处,两个看似独立的矮星系之间,竟藏着一座横跨18.5万光年的“气体大桥”——这相当于从银河系一端到另一端距离的1.8倍。2025年10月19日,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团队通过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在NGC 4532和DDO 137星系间发现了这一巨型中性氢气体结构,更令人震惊的是,桥体延伸出的气体尾流长达160万光年,成为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大同类宇宙特征。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对星系互动的认知,更让宇宙“物质循环”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角。

宇宙级“桥梁”如何形成?潮汐力与“宇宙风”的共同杰作

要理解这座“气体桥”的诞生,首先得搞懂它的“建材”——中性氢。这种由单个质子和电子构成的最简单原子,是宇宙中恒星形成的“原材料”,而此次发现的气体桥中,中性氢的总量足以孕育数百万颗与太阳相当的恒星。但更关键的是,它为何会在两个星系间“架桥”?

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得出结论:这是“潮汐力”与“冲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ICRAR的李斯特·斯塔夫利-史密斯教授解释,就像月球引力引发地球潮汐,两个星系在相互绕转时,彼此的引力会像“大手”一样拉扯对方的气体;与此同时,它们正朝着拥有上千个星系的室女座星系团移动,而星系团周围包裹着温度高达1000万开尔文(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200倍)的炽热气体云,当两个矮星系穿过这片“高温海洋”时,会受到类似“宇宙风”的冲压力,这种力量像刮走棉花糖外层一样,将星系边缘的气体剥离。

“这个过程就像卫星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的摩擦燃烧,但宇宙中的‘燃烧’持续了10亿年。”斯塔夫利-史密斯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观测数据显示,显示穿过炽热气体云的速度达到每秒1000公里,这种高速运动产生的压力,让剥离的气体在两个星系间形成稳定的“桥梁”,而延伸出的160万光年尾流,则是气体被持续“吹走”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桥”并非静止不动。团队通过多普勒效应分析发现,气体正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在桥体中流动,部分气体甚至会重新落回星系,形成“物质循环”。这推翻了此前“星系气体一旦流失就永不回归”的观点,也为解释“星系如何维持恒星形成”提供了新线索——要知道,像DDO 137这样的矮星系,按传统模型计算,其自身的气体储备早在数十亿年前就该耗尽,而“气体桥”很可能是它持续孕育恒星的“补给线”。

中国天眼不甘落后:在银河系“后院”锁定同类目标

事实上,在“宇宙气体结构”的探测领域,中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成果与此次ASKAP的发现形成“互补观测”。

2024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团队利用FAST,在银河系的“邻居”——大麦哲伦云与小麦哲伦云之间,发现了一条长度约5万光年的中性氢气体流,虽然规模不及此次的“宇宙气体桥”,但探测精度更高。FAST凭借其500米的超大口径,能捕捉到更微弱的氢原子辐射信号,甚至能分辨出气体流中直径仅10光年的“气体团块”,这一分辨率是ASKAP的3倍。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表示:“如果说ASKAP看到的是‘桥梁全貌’,FAST则能看清桥上的‘砖石细节’,这对理解气体如何聚集成恒星至关重要。”

在更远的宇宙探测中,中国团队也在发力。2025年初,FAST参与的“宇宙中性氢巡天计划”(CHANG-ES)发布首批数据,在距离地球2.3亿光年的NGC 4631星系附近,发现了延伸20万光年的气体尾,其形成机制与此次发现的“气体桥”相似——都是星系穿过星系团时被剥离的气体。更重要的是,FAST通过偏振观测,首次测量出这些气体的磁场强度(约为5微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百万分之一),而磁场正是维持气体结构稳定、防止其扩散的关键因素。这一数据填补了国际研究的空白,因为此前ASKAP等望远镜虽能观测到气体结构,却无法精准测量磁场。

企业层面,中国的“国科光电”也在为射电天文学提供技术支撑。他们研发的“超宽带射电接收机”,已安装在FAST的馈源舱上,能同时接收700-1900兆赫兹的信号,覆盖的频率范围比ASKAP的接收机宽40%,这意味着FAST能在一次观测中捕捉到更多不同速度的气体信号,效率大幅提升。目前,这款接收机已成为全球多个射电望远镜的“标配”,包括南非的 MeerKAT 望远镜。

对普通人来说,这座“宇宙桥”意味着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遥远宇宙中的“气体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不仅能帮我们解答“人类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未来还可能影响航天技术的发展。

首先,它让我们更清楚“太阳和地球的诞生原料来自哪里”。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的形成原料来自一团古老的星际气体云,而这些气体很可能是星系间物质循环的一部分。此次发现的“气体桥”证明,星系可以通过这种“桥梁”获取外部气体补给,而我们的银河系也不例外——它正以每秒200公里的速度向室女座星系团移动,未来也可能形成类似的气体结构。也就是说,数十亿年后,银河系的恒星形成原料,或许就来自这样的“宇宙补给线”。

其次,它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线索。 恒星的形成是行星诞生的前提,而“气体桥”中丰富的中性氢,正是恒星的“摇篮”。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发现,这座“桥”中已有部分气体开始收缩,未来1亿年内可能形成新的恒星系统。如果这些恒星周围有行星,且位于“宜居带”(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就可能成为地外生命的栖息地。虽然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观测到这些行星,但“气体桥”的发现,让天文学家知道了“该去哪里寻找潜在的生命家园”。

最后,它可能推动航天材料的进步。 “气体桥”所处的宇宙环境极其恶劣——高温、高能粒子辐射、微弱磁场,而能在这种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气体结构,其物理特性对航天材料研发有借鉴意义。例如,气体桥中的中性氢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这启发科学家研发更耐高温的航天器涂层;而气体在磁场中形成的“纤维结构”,则为设计更轻便、强度更高的复合材料提供了灵感。目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已开始研究星际气体的结构特性,计划开发用于火星探测器的新型隔热材料。

对行业的影响:射电天文学进入“高精度时代”

此次“宇宙气体桥”的发现,也为射电天文学和相关行业带来了三大变革方向:

第一,推动射电望远镜向“更高分辨率、更广覆盖”发展。 目前,全球正在规划或建设多台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如美国的“平方公里阵列”(SKA)、中国的“FAST扩展阵列”。其中,FAST扩展阵列计划在贵州周边建设100台口径20米的小型射电望远镜,与FAST形成“阵列观测”,分辨率将比现有FAST提升10倍,能更清晰地观测星系间的气体结构。该项目预计2028年建成,届时中国将在星系际物质研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第二,带动“数据处理”行业的爆发。 射电望远镜每次观测都会产生海量数据,以ASKAP为例,其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超过100TB,相当于50万部高清电影。而FAST的“宇宙中性氢巡天计划”,未来10年将产生超过100PB的数据(1PB=1000TB)。这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机会。中国的“华为云”“阿里云”已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发专门的“天文数据云平台”,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数据中的气体结构,处理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目前,该平台已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服务来自20多个国家的研究团队。

第三,促进“太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星系穿过星系团时受到的“冲压力”,与航天器在太空中遇到的“空间等离子体阻力”原理相似。此次研究中开发的“气体动力学模拟模型”,可用于预测航天器在深空探测中的轨道变化,提高导航精度。例如,中国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就计划采用类似的模型,计算航天器在火星大气和太阳风中受到的阻力,确保返回舱精准着陆。

结语:宇宙的“物质网络”,正被人类逐步揭开

从澳大利亚ASKAP发现的18.5万光年“气体桥”,到中国FAST观测到的“气体流细节”,人类正在逐步勾勒出宇宙中隐藏的“物质网络”。这座看似遥远的“宇宙桥”,不仅是星系间物质交换的“通道”,更是理解宇宙演化的“钥匙”——它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星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看不见的“丝线”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未来,随着FAST扩展阵列、SKA等望远镜的建成,我们还将发现更多这样的“宇宙桥梁”,甚至可能找到连接不同星系团的“超级气体通道”。那时,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或许会迎来又一次革命性突破。而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持续投入,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改写教科书的宇宙发现,很可能来自中国的“天眼”。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