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献稀土纯属捏造,外交部辟谣,幕后黑手竟是境外机器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6:16 2

摘要:2023年10月,“巴基斯坦给美国送稀土” 的传言在网络上疯传,“背刺” 中国一词更是引发无数讨论。

一箱普通矿石,为何能在短短几天内搅动中美巴三方舆论?

2023年10月,“巴基斯坦给美国送稀土” 的传言在网络上疯传,“背刺” 中国一词更是引发无数讨论。

可当舆论热潮褪去,那些被奉为 “铁证” 的信息,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风暴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操纵之手。真相曝光之后,外交部就立即辟谣,幕后黑手竟是境外机器人。

这场舆论风波的起点,并非突如其来的 “新事件”,而是一则被刻意翻出的旧闻。

10 月 8 日,距离中国发布稀土出口管制公告仅一天,一家境外媒体突然将 9 月份的一则商业新闻重新包装推送。

美国战略金属公司与巴基斯坦边境工程组织签署了一份价值 5 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备忘录。

在一个月前,这则仅涉及普通矿产勘探的消息,并未引发太多关注,可在此时被重新提及,时机的微妙之处耐人寻味。

紧接着,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部分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本是中国基于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对战略资源进行的常态化管理,却在短短一天内被别有用心者赋予了 “新解读”。

网络上开始出现声音,将中国的稀土管制与前一天被翻出的美巴合作旧闻强行关联。

声称 “中国出台管制政策,是对巴基斯坦暗中与美国合作稀土的愤怒回应”“这是中国对‘背刺’行为的精准反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舆论发酵并非自然传播。

从 10 月 10 日起,一批标注为美国 IP 的社交账号开始集中发力,用近乎统一的文案在相关话题下带节奏,不断放大 “巴基斯坦背刺中国” 的说法。

经专业机构的社交机器人检测发现,这些活跃账号中,90% 都具有明显的机器人特征 —— 它们没有真实的用户互动历史。

却在同一时段密集发布相似内容,形成 “蜂群攻击” 式的传播效果,短短时间内就制造出 “民意沸腾” 的假象,让不明真相的网友陷入情绪裹挟。

关于 “巴基斯坦给美国送稀土” 的核心传言,其所谓 “证据” 早已被事实戳破。

中国外交部在 10 月 13 日的回应中明确指出,这种说法完全是捕风捉影,甚至带有挑拨离间的意图。

而传言中 “巴基斯坦总理向特朗普献稀土” 的关键画面,经核查后也真相大白。

照片中巴方人员手持的木盒里,根本不是所谓的 “稀土”,而是工作人员购买的宝石原矿样品。

这些样品虽可能含有微量稀土元素,但 “含稀土元素” 与工业领域真正意义上的 “稀土” 完全是两个概念。

前者只是未经加工的天然矿石,后者则是经过复杂提炼的战略原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再看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 “美巴 5 亿美元稀土合作”,深入剖析后会发现,其本质只是一场普通的商业矿产开发,与 “针对中国” 毫无关联。

从合作内容来看,这份备忘录的核心聚焦于铜、锑、金等常规矿产的勘探与开发。

稀土仅占合作中的极小部分,且首批计划运往美国的样品中,涉及的也只是镥、钕两种轻稀土。

而轻稀土并非稀缺资源,美国本土本身就拥有丰富的轻稀土储量。

且早已掌握相应的冶炼技术,完全无需依赖巴基斯坦的合作来获取,所谓 “通过美巴合作突破中国稀土封锁” 的说法,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与巴基斯坦没有任何关联。

外交部在辟谣时强调,中国此次实施管制,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理体系的正当举措,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产业链安全,同时也是在切实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事实上,中巴双方早已就美巴矿产合作进行过沟通。

巴方也明确向中方作出 “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 的承诺,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绝不会因一则毫无根据的谣言而动摇。

一则漏洞百出的谣言,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席卷舆论场?

它不需要专业知识支撑,只需用 “背刺”“反制” 等情绪化词汇,就能快速点燃公众情绪。

比 “常态化资源管理”“商业合作探索” 等理性表述更易传播,这正是谣言精准命中的传播痛点。

若说公众心理是谣言的 “土壤”,那地缘政治算计就是催生谣言的 “推手”。

当时中美即将启动新的贸易磋商机制,美方一些势力急于转移矛盾,一边想在谈判前塑造中国 “敏感多疑”“滥用经济手段” 的负面形象,为自身争取筹码。

另一边则试图挑拨中巴关系,毕竟中巴经济走廊是 “一带一路” 旗舰项目,一旦双边互信出现裂痕,就能间接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

而巴基斯坦参与美巴矿产合作,也并非所谓 “背叛”,而是基于自身现实的考量。

当时巴基斯坦面临约 1300 亿美元的外债压力,急需外资注入缓解经济困境。

同时,美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巴方也希望通过合作提升对印战略筹码,并为争取 IMF 贷款创造有利条件。

从始至终,这场合作都是巴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商业与外交选择,与 “针对中国” 毫无关联,将其曲解为 “背刺”,显然是对事实的刻意扭曲。

不少人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解读为 “对谣言的反击”。

但事实上,这一政策是中国稀土产业长期战略的延续,背后是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精准把控。

此次管制发布两项公告,61 号公告针对含 0.1% 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物项。

62 号公告新增钬、铒等 5 种稀土金属管制,更关键的是禁止分离提取技术及设备出口。

这意味着管制重点并非简单限制资源出口,而是阻断核心技术外泄,从源头遏制 “借中国技术加工稀土、转用于敏感领域” 的可能。

这种战略底气,源于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绝对优势。

目前中国掌握全球 92% 的稀土精炼产能,尤其在镝、铽等高纯度重稀土提纯领域形成技术垄断。

而这些重稀土是隐形战机、导弹制导系统等军工产品,以及芯片、新能源电池等尖端产业的核心原料。

反观美国,虽拥有轻稀土资源,却缺乏重稀土精炼技术,其 F-35 战机等关键装备的生产,短期仍难摆脱 “矿石运往中国加工” 的依赖,这也是中国稀土战略的核心筹码。

至于美巴合作,即便顺利推进,也难以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

巴基斯坦本身并非稀土资源富集国,其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安全局势复杂的俾路支省,开发难度极大。

且巴方缺乏稀土加工技术,若使用中国设备开发,需中方许可才能投产高纯度产品。

这场合作本质是普通的矿产开发,既无足够储量支撑,也无核心技术突破,所谓 “美巴联手打破中国稀土垄断” 的说法,不过是脱离现实的臆想。

这场 “巴基斯坦献稀土” 风波,看似是一则谣言引发的舆论乱局,实则是信息时代认知博弈的缩影。

谣言之所以能传播,既源于公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盲区,也源于部分势力的刻意操纵,而真相的澄清,不仅靠官方及时发声,更需每个人保持理性判断的能力。

从一箱矿石到一场舆论战,我们更应看清:真正的战略互信不会被谣言击垮,核心技术优势才是话语权的基石。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