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上,美军创造了190万发炮弹,5000枚航空炸弹的火力密度记录,在恐怖的火力中,每发六秒的炮火,将3.7平方公里的山头削低两米——这是美军“范弗里特炮火”的疯狂!
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上,美军创造了190万发炮弹,5000枚航空炸弹的火力密度记录,在恐怖的火力中,每发六秒的炮火,将3.7平方公里的山头削低两米——这是美军“范弗里特炮火”的疯狂!
可是,志愿军却凭借惊人的智慧与勇气,在被美军炮火犁过无数遍的焦土之下,创造了一套集“能打、能防、能生活”于一体的坑道防御体系,能安全躲避敌人的炮火。当炮火停歇,美军士兵冲上阵地,却遭遇志愿军密密麻麻的反击……
于是,美军傻了眼,搞不懂为什么这些志愿军突然能“冒出来”。就在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反击下,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争的胜利,逼迫美军最后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让战线能稳稳定格在“三八线”附近……
志愿军的胜利,使得当时美军司令范弗里特曾无奈承认:
“中国军队已在朝鲜山头阵地之下挖掘了实际的地下城市”。
现在,本文在史料研究基础上,探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构建的坑道防御体系“能打、能防、能生活”的密码,以及如何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1951年夏天,五次战役后,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想凭借绝对的控制优势和炮火,压制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频繁发动“绞杀战”和“磁性战术”。
尤其是在范弗里特上任后,提出所谓的“范弗里特炮火”战术,就是用海量的炮火把阵地轰炸为焦土,令中朝军队不得不投降。
范弗里特
美国工业雄厚,财大气粗,自然有实力和条件耗费重金,砸钱发动海量炮火。根据统计,在1951年夏秋之际,美军的炮火消耗创造了许多记录。
“范弗里特炮火”最极致的体现,就是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当时,在上甘岭的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美军调集了300余门大炮、上百架飞机,在43天的战斗中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航空炸弹,其炮火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厚厚的粉末,地表寸草不生。
当时,在上甘岭战役上,“范弗里特炮火”的弹药消耗量远超过二战中最激烈的战役标准。在美军制造的残酷极端环境下,传统的野战工事几乎无法生存。
志愿军也意识到,在如此悬殊的火力差距下,必需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和反击方式,坑道工事就在前线战士们实践作战过程中,自发创造出来。
如在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期间,当时志愿军战士面对“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为了有效保存自己,开始在阵地堑壕壁上,挖掘能单人躲身的防炮洞(俗称“猫耳洞”)。之后,为了增强猫耳洞的防护效果,战士们将互相相邻的猫耳洞朝着深处挖掘,并且把一个个猫耳洞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马蹄形(U形)或V形的小坑道。
猫耳洞的存在,使敌人在炮击时候,战士们可以躲进坑道里隐蔽。在敌军步兵发动冲击时候,志愿军战士们又可以迅速冲出坑道,占领地面上阵地,做战略反击。因此,源自于战场生存需求的工事,却成为朝鲜战场上坑道防御体系的起点。
当时,志愿军第47军第140师在防御作战中,在师长黎原(黄埔军校毕业,有工兵教学经验)的指导下,实践和完善部队将猫耳洞改造为相互连通的坑道工事,并且在战场防御发挥了显著效果,引起上级领导重视。
当彭德怀老总了解坑道工事的优越性之后,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军中推广。之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等人以“七防”标准,修建坑道工事,使之发展能为志愿军打、防、机动、生活的完整防御体系。
这样,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强力推广和全体官兵的艰苦努力下,1952年春季,一条横贯朝鲜半岛、绵延千里的“地下长城”——坑道防御工事基本修建完成。
志愿军修建的坑道,最重要功能使防御功能。坑道的修建,大多数是在山的反斜面,恰好能避开美军直射火炮的弹道。如果是曲射炮火,坑道里10 至 15 米厚的顶部岩层也能抵御重磅炸弹轰击。
美军406毫米舰炮能穿透6-8米岩层,但是上甘岭597.9高地坑道顶盖厚达35米——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炮弹打上去只留一个白点,自然能够抵御如雨珠一样地炮火袭击。
在坑道的结构上,为了发挥隐蔽的功能,不被敌人发现,主要采用U 形、Y 形、H 形等多岔设计方式,在每个坑道上设有2—3 个明暗出口,隐藏在岩缝中,并且盖上植被借此伪装不被敌人发现。
当志愿军设计坑道时候,以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这“七防”打造了科学化的防御巅峰,如:
防空、防炮:35米厚岩层,抵御2000磅炸弹。
防毒、防火:三道防弹门,专业滤毒消防系统。
防雨、防潮:完善的排水和防潮设计。
防寒:保障坑道内基本生存温度。
在主坑道上的顶部,覆盖大约35米厚岩层,自然能抵御重量大约2000磅级炸弹直击。在坑道口,一共设置三道防弹门,里面配备专业的滤毒装置和消防系统。当敌军用定向爆破、毒气、喷火器等手段破坏和封锁坑道的时候,一些备用出口和空气对流系统能令敌人的封锁失效,成为敌军火力难以突破的屏障。
坑道的修建堪称是巨大颠覆性的,起到巨大防御性效果。在坑道建成之前,美军的平均发射 40 至 60 发炮弹,大约就能杀伤 1 名志愿军;建成后,志愿军获得工事的防御,这一数字飙升至 660 发才能杀伤1名志愿军。
据《志愿军后勤史》记载,一个标准作战坑道可容纳一个加强排(约40人),配备通风口、排水沟和防毒门。部分大型坑道甚至安装了简易电话线路和无线电设备,确保指挥畅通。
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对五圣山阵地发射190万发炮弹,平均每平方米落弹30发。但志愿军部队依靠坑道防御的防护能力,始终控制着核心阵地,使伤亡率从1951年的60:1骤降至660:1。
所以,坑道的能防,不是工事有多硬,是岩层够厚,意志更坚。主张炮轰志愿军的范弗里特里特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在山头下挖掘了实际的地下城市。”
坑道不是简单被动藏身的洞穴,不是单纯的避难所,却具备强大反攻能力的作战基地,乃隐蔽的战斗堡垒。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到1952年秋季,志愿军构筑的坑道总长已达125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西安的距离,如此长的距离,堪称是“地下长城”。这些坑道不仅能够抵御重炮轰炸,更被设计成了立体化的射击体系。在坑道里设有射击孔、观察口、指挥所和弹药库,与交通壕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
志愿军在坑道里采用“少布兵、多屯兵”原则,将兵力、主力、兵器都隐藏在坑道里,能大幅度缩短冲击的距离,也就是借坑道为理想的进攻阵地,减少进攻冲锋中的伤亡,表面却是部署观察哨。
当敌军进攻时候,战士们可以藏身在坑道里规避伤亡;等待炮火延伸,敌人接近时候,坑道内部队突然出击抢占阵地。就这样,通过“火力—反击—巩固”的循环打击模式,强有力打击敌人。
因此,坑道战的存在,使朝鲜战场上出现一个奇观的作战体系:当美军的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在志愿军的阵地上,表面阵地被炮火摧毁。可是当炮火停止时候,志愿军就在纵横交错的地下坑道中,迅速回到各自的战斗位置,迅速反击。
美军虽然白天能用炮火占领表面的阵地,晚上却被坑道志愿军的小分队夜袭;当志愿军43天里158次夜袭歼敌4700人美军,令美军宁愿蜷缩在工事里,不敢露头。
1952 年 9 至 10 月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以 300 门火炮、40 架飞机每秒 6 发的密度轰炸阵地,隐藏在坑道中的志愿军主力却是安然无恙。当敌军冲上阵地,志愿军就给予迎头痛击。即使表面阵地失守,坑道依然能发挥作用,结果在上甘岭地区,志愿军成功夺取 17 处敌军阵地,冷枪狙击杀伤敌军超过5000人。
又如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坑道部队发动夜袭 158 次,歼敌 4700 余人,让占领表面阵地的感受到我军强大,坐立不安!
所以,坑道的能攻:坑道不是避难所,是藏在地下的反击堡垒。
如果说“能打”和“能防”,乃是志愿军挖坑道的军事智慧流露,“能生活”乃是体现志愿军在极端生活环境下的生存韧性。
为了满足作战需要,志愿军也把坑道内部逐渐演化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单位,里面都是功能分区,设有战斗区、生活区。
战斗区里面设置射击孔和观察哨,生活区有储水池、粮弹库,甚至配备厕所与简易厨房,部分坑道还安装了防毒门应对化学攻击。为了给坑道战士们供应粮食弹药,后勤部队凭借“匍匐运输”和“接力运输”的方式,在枪炮中冒死运送物资补给。
需要指出,坑道与今天的地下街不同,乃是临时在石质山地挖的地下通道,里面的生存环境恶劣超乎我们的想象,
2 坑道的生存困难坑道的宽度仅一米七高,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地下空间里,由于缺乏自然的通风条件,空气比较闷。战斗激烈时候,炮击震动导致地道出口塌方,出口被堵塞,自然不能换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再加上尸体腐臭、粪便堆积、伤口化脓,空气质量非常恶劣,充盈着污浊气味。
根据幸村老兵回忆,一些战士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渴望能呼吸新鲜空气,乃是当时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地下通道除了污浊气味之外,石质山地也造成无法打井取水,解决战士们的饮水问题是最紧迫的问题。当时,第135团七连在坚守坑道14昼夜期间,人均每日饮水不足半杯,嘴唇干渴得都裂缝出血,却依然继续坚持战斗。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部队只能在雨天收集雨水,或者派人在夜间穿越火线背水。
3 坑道里的艰苦战斗所以,在上甘岭战役打得最为激烈时候,能冒着炮火送入坑道的一壶水都被记二等功。有些战士实在渴得受不了,只能喝尿,还必需趁热喝。在电影《上甘岭》中一个苹果被传遍整个坑道的战士们吃,就是真实的生存写照,这个情节并非艺术虚构,却是真实的战斗反应。
但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志愿军们凭借顽强意志力,坚持战斗。如志愿军战士们在黑暗潮湿的坑道中,以及缺衣缺粮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必胜信念,才能使坑道真正成为能长期立足的 “地下家园”。
AI
当时,15军45师135团迫击炮连指导员的高晋文日记里,记录了坑道里的真实日常:战士们嘴唇裂得渗血,却出于爱心,却把仅有的半杯水分给伤员。
护士王清珍一个人照料20多名重伤员,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盐水为伤员清创,用职业道德,治疗伤兵。战士们忍着痛,却哼着家乡小调缓解痛苦。在日记唯独缺失了上甘岭最惨烈的43天——不是没写,却是炮火连天地的环境中,写字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空缺这一段记忆……
虽然在坑道生存条件艰苦,志愿军制定了严格的坑道卫生条例,如规定垃圾定点存放和定点清理,设置专用厕所并定期消毒,有效预防了传染病的发生。
因此,可以总结坑道的能生活:“绝境里的生存,比战斗更见血性”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坑道战创造了三项战争记录,如
工程量之最:1250公里坑道长度超过万里长城主体
最稳定性的防御:使敌军的小部队攻击成功率从87%降至1.2%
战术创新:首次实现防御体系和进攻体系的两者合一
坑道战的防御和攻击二合为一的战争智慧,一直延续到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坑道战的战争模式,被写入了解放军《步兵战斗条令》,在后续边防建设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如当代战争中,伊朗的地下导弹基地、朝鲜的核设施掩体,都是继承和发展志愿军坑道战的战术基因。昆明军区曾在中越边境构筑长达数千公里的坑道网络,延续了这一战术思想。
我们由此赞叹,朝鲜战场上从“猫耳洞”到1250公里的“地下长城”,志愿军靠着智慧和血性,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条“地下长城”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能打、能防、能生活”的完美结合,更是铸造了精神上不可战胜的堡垒。一切如彭德怀说:“坑道是钢铁意志的结晶”,那些渴到喝尿一样坚守的战士,更是奇迹的底色!
由此总结,真正的战争奇迹,从来不是靠武器堆砌,却是用智慧与血性铸就的不朽丰碑。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