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后的公园长椅上,65岁的张大爷正在和棋友闲聊。有人谈起如今年轻人时兴“碳水羞耻”,主食吃得越来越少,反而热衷于每天大口牛排、豆腐、蛋白粉。
午后的公园长椅上,65岁的张大爷正在和棋友闲聊。有人谈起如今年轻人时兴“碳水羞耻”,主食吃得越来越少,反而热衷于每天大口牛排、豆腐、蛋白粉。
刚退休的王阿姨最近跟风“少吃主食多吃蛋白”,体重是轻了点,却总觉得身体累、精力差。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这种‘高蛋白低主食’的饮食方式,长久坚持,到底是保健还是有害?”
主食真的有那么“有罪”吗?吃多了蛋白质,身体会怎样?关于这个争议已久的问题,多项重磅新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
你也许会被一项细节震惊:长期远离主食,只盯着蛋白,结果并不只是变瘦那么简单,甚至关系到寿命的长短!
尤其是研究里的第3个结论,很多人都忽视了——继续往下看,也许会刷新你对“健康饮食”的全部认知。
这几年,“少吃饭”“主食不健康”的声音屡见不鲜。无论健身房、营养咨询还是社交网络,好像只要想控制身材、降血糖,就要把主食看成“肥胖元凶”。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新发表于《Cell》和《Nature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等权威学术期刊的研究,揭示了不同饮食模式对健康和寿命的深远影响。
一项小鼠模型实验把食物分为四类:标准配比、低碳水高脂肪、低碳水高蛋白、高碳水低蛋白。
结果极为鲜明: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组小鼠,寿命明显最短,而高碳水低蛋白的组反而最长寿。
小鼠的DNA修复能力受损,组织炎症增多,衰老相关的基因表达大幅升高——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小鼠,跨物种的数据还发现,在人类等哺乳动物中,过量蛋白也会加快基因的“衰老”。
那么,主食究竟贡献了多少蛋白?其实大多数人体会错了“蛋白质供给”——100克大米约含有7克蛋白质,高筋面粉高达12%蛋白。只要每天两碗米饭或两个大馒头,主食贡献的蛋白质逼近20克!
再搭配鱼、肉、蛋、奶,健康成年人每公斤体重1.0~1.2克的蛋白需求其实很容易达到,并不需要极端依赖高蛋白食品。
或许你会好奇,高蛋白饮食风靡多年,很多健身达人都信奉它。短期适度增加蛋白质确实有助于减重或增肌,但科学证据表明,超量、无主食状态的高蛋白饮食,长期则会埋下隐患。
权威机构的大数据追踪显示:主食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节约蛋白”效果——减少蛋白质被浪费当作能量消耗,从而减少肝肾代谢负担。
长期高蛋白低主食,可导致DNA损伤累积,细胞过早衰老。
肝、肾等代谢器官负担增加,代谢副产物如尿素、尿酸浓度升高,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风险更高。
缺少主食,不仅让身体代谢“节省开支”的能力退化,还会导致能量供给失衡,日常活动易感乏力、注意力下降。
高蛋白膳食对中老年人尤其不友好,随年龄增长,代谢能力本就下降,更易诱发慢性病、加速衰老。
一项纳入超过40万人、为期25年的队列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总能量50%左右时,死亡风险最低,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长寿。
而在生命后半程,主食摄入充足对保护健康和慢病管理,反而十分关键。
主食完全没“罪”,蛋白质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摄入蛋白质量以体重公斤数X1.0~1.2克为宜,如需增肌可上浮10~12克,过多反而得不偿失。
日常饮食怎么安排才科学?这几点非常核心:
主食要充足:成年人应摄入200-300克生重主食/日(三餐两碗米饭或大馒头),混合全谷、杂豆营养更完整。
蛋白均衡,通过动物和植物蛋白互补:主粮+肉鱼蛋奶,避免依赖单一蛋白源,普通人远不用疯狂补蛋白。吃主食其实能提高蛋白质综合利用率,在粮食和鱼、蛋、豆类中均摊摄入,有益于健康和环境双赢。
减少油脂和高能量动物产品的过量摄入,均衡多样才健康持久:“少吃主食多吃蛋白质”不可长期实行,也不适合中老年和慢病人群。适度且均衡,反而让你精力充沛,青春常驻。盲目极端饮食,带来的不是长寿红利,而是“赔本买卖”。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慢性病前瞻队列研究》
《营养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