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足协正拉拢韩国、澳大利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另起“东亚足联”,首批不含中国,消息由伊拉克媒体曝出、乌兹别克斯坦媒体跟进证实日本在推进,国足被边缘化的担忧迅速升级
日本足协正拉拢韩国、澳大利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另起“东亚足联”,首批不含中国,消息由伊拉克媒体曝出、乌兹别克斯坦媒体跟进证实日本在推进,国足被边缘化的担忧迅速升级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转会新闻,而是可能重塑亚洲足球版图的风向——且中国没被叫上车
我看到消息那一刻,身边的朋友还庆幸“终于能摆脱西亚球队的掣肘了”,几分钟后又集体沉默,因为初始成员清一色强队,中国不在列
有业内人士提到,新联盟若真成形,中国面临的第一道选择就是去还是留
加入,可能也只是从“候补座”坐起,出线名额仍得跟日韩澳硬碰;
留在原有通道,对上西亚群体,难度不会更低
换句话说,分区选项看着多,其实都是窄门
更扎心的是,风向不由我们决定
乌兹别克斯坦媒体称日本确在推进,但成立时间、规则细节并不明确
这意味着中国连谈判桌上的第一批座位都没有,还要根据别人的时间表调整自己的赛程与策略
说白了,主动权在别人手里
把镜头拉回赛场,东亚杯那场0比3输韩国,是现实的冰水
开场第十五分钟,我看见替补席有人捏着水瓶、眼神发直,教练在战术板上画来画去,场面还是推不动
全场仅5次射门且0射正,这不是运气差,这是能力短板被系统性暴露
再看横向差距:日本队身价3.05亿欧元,23人留洋,13人在五大联赛
一个数字摆在台面上就很吓人
中国U17注册球员只有600人,沙特是15万,选材池的1:250,决定了你能否找到那几个真正顶的苗子
青训像河流,源头小,后面再勤快舀水也会见底
时间线也不给面子
2025年2月U20亚洲杯止步八强,3月世预赛两战全败,4月U17亚洲杯小组出局,6月客场打印尼被称为生死战
换句话说,成绩和信心一起在往下走,而外部环境还可能变得更复杂
有人问,那我们能不能借新联盟的势,跟强队多打提高自己?
理论成立,现实要看门槛
多位知情者反映,若另立门户,初期赛制、资源分配必然向创始成员倾斜,中国不在首发阵容,话语权就弱
你可以去,但你的话不一定被听进去
这几年,我们也不是没动
东亚杯开启换血,平均年龄降到25.4岁,00后球员达到14人
那天看名单,34岁的颜骏凌和18岁的王钰栋在同一场地热身,老将拍着小将的肩膀,28岁的张玉宁竟然都成了“老将”
这支队伍在变年轻,但年轻不自动等于强
说白了,根子在青训
业内人士提到,2008年龄段只是触底反弹,远没有回升到能稳定供给的水平,“12岁退役”的荒诞还在发生
沙特在2014年就启动长期计划,年投入约2.3亿美元,我们2023年才完善青训补偿机制,这个时间差,决定了厚度差
我记得一个细节:青训基地外的走廊里,常年挂着一张泛黄的海报,上面写着“从这里走向世界杯”
标语不缺,缺的是让孩子们留在球场的路径、让教练心里有光的体系、以及让俱乐部敢投、投得稳的机制
联盟怎么变,球要在人脚下滚起来
再看大棋盘
伊拉克媒体先曝、日本主导、乌兹别克斯坦媒体跟进,这条线索说明一件事:这更像是强者的自救与再分发,确保资源、赛程、话语权向效率更高的一侧聚集
历史上2009年中日韩谈过东亚共同体,如今名单改成韩澳伊乌,意图就不一样了
有人担心商业层面会受冲击
流出文件显示,若赛事体系重排,转播权、赞助合同的价值评估会重算
国足成绩不稳且不在首批名单,商业伙伴会更谨慎,谈判桌上自然不占优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市场规律
战术怎么办?
先把手头的仗打实
六月的雅加达,很可能是国足今年第一道闸门,过与不过,直接影响后面的路径选择
我希望那天的客场更少被动回传,多一点敢于直塞的尝试,哪怕冒风险,至少要让对手知道我们有第二种方案
也许此刻最需要的是冷静把因果摆清楚
分区不是遮羞布,组织结构改变不会自动提升射门质量,人的能力和系统的训练才是决定项
换句话说,地图可以重新画,脚力还是得靠日复一日练出来
还有一个心结要戳破: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把我们拉进名单
无论最终有没有“东亚足联”,国足都必须建立一套不依赖外部安排的竞争力,这才是抵御不确定性的盔甲
这话不动听,但是真话
我看过一次青训课,冬天的塑胶草有点硬,孩子们做传接球,教练把球停下来说:“别怕失误,先把球要过来”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成年队也该把这句话贴在更衣室门口
先敢要球,再敢出脚,再敢承担后果,风格和自信,是练出来的
最后还是要把现实提醒摆上桌
消息尚未有官方细则,成立时间与规则未明确,但不管风向怎么吹,国足的路都绕不开“提高自身实力”这四个字
这不是鸡汤,是过去十年所有教训的共同指向
打铁还需自身硬,分哪个区都一样
如果真有新联盟,那是别人的小船;
我们的航程,还是要靠自己把桨握稳
来源:刃牙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