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居民新村:五里新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5:24 2

摘要:五里新村,坐落在锡惠公园东侧,新运河东岸,解放前,这里是无锡城外的一片二千余亩的芦苇滩和荒坟滩,那时一过西城门外吊桥,就是一垛破黄石墙,墙后是一片数不清的坟墩头,原西新俱乐部和锡山初中的处所,有一个5到6米的大坟坑,坑内棺材堆棺材重叠了七八层,其余地方的薄皮棺

五十年代时的五里新村

五里新村,坐落在锡惠公园东侧,新运河东岸,解放前,这里是无锡城外的一片二千余亩的芦苇滩和荒坟滩,那时一过西城门外吊桥,就是一垛破黄石墙,墙后是一片数不清的坟墩头,原西新俱乐部和锡山初中的处所,有一个5到6米的大坟坑,坑内棺材堆棺材重叠了七八层,其余地方的薄皮棺材也是东一堆西一堆,完全是一片“天上乌鸦叫,地下野狗尾巴摇”的凄凉景象。

这样的场所,一到夏天,臭气冲天,红头苍蝇到处乱飞,成群的大蚊子在毒草丛中嗡嗡叫,附近基本没有居民,只有不远处的李家浜、温巷、五里街周围,有十三、五家住户,都是逃荒农民,有的拉黄包车,有的在丝厂做工,住的是“滚地笼”和茅草棚,对“滚地笼”,当时还盛传有首民谣:“滚地笼”,几尺深,刚好钻进一个人。朝天睏,看见天上星,侧转睏,看见路上人,朝下睏,看见地必虫在大翻身。

滚地笼

1949年4月无锡解放后,政府立即着手把这个地区规划为无锡市的第一个居民住宅区,并以远近闻名的五里街定名为“五里新村”。时任无锡市委书记包厚昌多次去实地勘察地形,1950年,人民政府发动工人、农民,和部分义务劳动的干部和群众,肩挑人拾,仅清理坟墩、平整土地就费时半年多,在1951到1953年的三年间,建起了一排排、一幢幢瓦房(大部分平房和少量三层楼房)2000多间,住上了一千多户居民,使之成为面貌全新的无锡市第一个居民新村。

搬进五里新村新居的女工们(照片摄于1953年)

1964年,五里新村又铺设了纵横交错的27条马路,马路两旁植树绿化,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架设了有线广播站,装了300多只有线广播,在新村中央,建造了一座花园,新村内安装了8个自来水供应站,还开设了煤球点、粮油店、菜场、托儿所和工人俱乐部等生活和文化设施,另外政府还开办了粮食职工子弟小学和五里新村小学,附近还有惠山初中和市一中供继续升学,据1964年3月统计,五里新村共有居民1004户,划分南、北两个居委,1979年,又建起了11幢三层大楼,南居委8幢,北居委三幢。

1984年,拆掉老平房8300平方米,共365户,新建了6-7层楼房18幢,银行、邮政、浴室、宾馆等各类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和初建时相比,五里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期建造的无锡机床新村

来源:梁溪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