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最后的夜晚:正准备睡觉,突然对身旁妻子说,美国人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14:28 2

摘要:他最近常这样,哪怕是在山里,哪怕身边只有家人,他还是睡不踏实。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凌晨一点,本·拉登又醒了。

他最近常这样,哪怕是在山里,哪怕身边只有家人,他还是睡不踏实。

那晚天色特别昏沉,云层厚得像压在屋顶上。

电没了,屋里一片漆黑。

他坐起来,听了一会儿风声,然后低声对妻子说了一句:“美国人来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没有慌张,但呼吸明显急促。

那种感觉,不像是猜测,更像是确认。

就像一个逃亡多年的老兵,在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这趟路,走到头了。

那是2011年5月1日,地点是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距离伊斯兰堡不过百公里的地方,一栋三层小楼。5年前,他带着家人悄悄搬进来,从此彻底隐匿。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孩子在院子里踢球时也被要求声音压低。

他自己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祷告,看新闻,练习射击,然后写手稿。

一个人待久了,也开始写日记。

他记下了很多对美国的“思考”,但身边人说,他话越来越少。

不过谁也没想到,最后会是这样结束的。

当年他也不是这个样子。

1979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他才二十出头,穿着阿富汗长袍,脚蹬英国皮鞋,拿着家族的钱捐武器、送药品,还到前线慰问伤员。

那会儿他在沙特有好几家公司,石油、建筑都做,钱不是问题。

美国也没把他当回事,反而借着他和其他“圣战者”的力量去对付苏联。

谁知道,后来变成这个样子。

1988年,他和扎瓦希里成立了基地组织。

起初只是想训练些“伊斯兰战士”,后来越做越极端,主张对抗美国。

他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是一点点堆出来的。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他主动请缨,要带人保卫沙特圣地。

结果沙特王室没理他,转头把美国军队请进来了。

他气疯了,那会儿他已经对美国有看法,但这事儿让他下了决心:要跟美国死磕。

1996年,他被苏丹赶走,躲到阿富汗。

这次是真的失去了一切:国籍没了,家族断绝关系,连沙特都不让他进。

可他并不后悔,反而说得越来越激烈。

那时候他每天只吃煎蛋和烤土豆,住山洞,身边跟着一帮年轻人,每天训练、祷告、录制录像。

1998年,美国驻东非两国的大使馆被炸,224人死。

美国人怒了,直接把他列入“头号通缉”。

可他没收敛,反而更猖狂。2000年,“科尔号”军舰被炸,17个美国士兵死在港口。

再后来,就是2001年9月11日。

那天,全世界都停了。

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另一架撞进五角大楼,还有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坠毁。2996人死,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美国彻底变了,全球反恐也就此启动。

而他,成为全球最难抓的人。

美国打进阿富汗,塔利班被打散。

他消失了,没人知道他在哪。

有传言说他在山区,有人说他去了伊朗。2004年、2007年,他陆续露面,录音、录像偶尔流出,但没人能确认地点。

直到2011年春天,中情局截获一通电话,顺藤摸瓜找到了那栋房子。

那栋房子没电话没网,院子里晾着小孩的衣服,窗户都是封死的。

可越是反常,越让人怀疑。

5月1日深夜,23名海豹突击队员飞抵阿伯塔巴德,分六组突入房间。

他们知道目标住在三楼,绕过院子、爆破大门、沿楼梯推进。

三人率先进门,看到他坐在床边。

没有喊口号,也没试图拿枪。

第一枪打在头上,第二枪打穿了左眼。

整个行动只用了18分钟。

美国总统奥巴马坐在白宫作战室里看着实时画面,等确认击毙消息后,只说了句:“We got him.

现场,他的房间里确实有一把AK47,但没用上。

墙边还堆着一些手稿和录像设备,记录着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的几个孩子和妻子被带走,接受审讯。

那晚过后,世界各大媒体用的标题几乎都一样:本·拉登已死。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那栋房子的地址了。

参考资料:

Peter Bergen, Manhunt: The Ten-Year Search for Bin Laden from 9/11 to Abbottabad, Broadway Books, 2012.

Steve Coll,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Penguin Press, 2004.

Osama bin Laden‘s Compound Documents,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ODNI), declassified 2015.

Lawrence Wright, 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Alfred A. Knopf, 2006.

Thomas L. Friedman, Longitudes and Attitudes: Exploring 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11,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2.

来源:汗青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