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分析778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5大恶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14:51 1

摘要: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个遥远的病,但越来越多的人,年纪轻轻就被诊断出来。有些人还没察觉,就已经走在糖尿病的路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院最近对778名糖尿病患者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让人不禁皱眉: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其实不是病从天降,而是“自己作的”。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个遥远的病,但越来越多的人,年纪轻轻就被诊断出来。有些人还没察觉,就已经走在糖尿病的路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院最近对778名糖尿病患者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让人不禁皱眉: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其实不是病从天降,而是“自己作的”

研究团队梳理了这群患者的生活轨迹,从饮食、作息到心理状态,发现他们有几个非常典型的坏习惯,几乎成了“糖尿病的温床”。说得直白点,真不是突然就病了,是日积月累“养”出来的。

在采访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扎眼的问题:许多患者根本没把吃当回事。早餐不吃、晚饭狂吃,零食当饭、甜饮料当水,外卖比家常饭多……久而久之,血糖当然不稳定。

一些年纪不大的患者,连自己怎么得病的都想不明白。可当问起他们吃什么,就全露馅了。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几乎成了他们的日常标配。尤其是喜欢喝奶茶、吃炸鸡的年轻人,餐餐都能把血糖推上高峰。

不少人嘴上说“我吃得不多”,可一对饮食日记,发现热量早就超标。糖尿病并不是光靠“少吃糖”就能防住的,碳水、油脂、摄入时间,样样都关键

哈工大的这项研究里,超过60%的患者每天运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更夸张的是,有些人一天坐着的时间超过10小时,连楼梯都懒得爬。久坐、缺乏锻炼,是现代人“最隐蔽”的健康杀手

长期缺乏运动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都“喊破喉咙”,身体也不响应,血糖自然就上来了。很多患者并非因为吃得多,而是动得太少。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大大改善血糖水平。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太忙了”“没时间锻炼”。可真问起来,晚上刷短视频、追剧的时间,比锻炼时间多太多。身体其实早就用疲惫、乏力、发胖在提醒你了,只是你不当回事

这次研究还发现,作息紊乱是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见的一个共性。有些人晚上两三点才睡,白天靠咖啡硬撑,睡眠质量差得离谱。长期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

更严重的是,熬夜容易导致应激激素升高,像皮质醇这些东西一上来,身体就进入“高警戒”状态,血糖也会跟着升高。有些人甚至白天血糖还好,夜里反而高得吓人

不少年轻患者都说,自己知道熬夜不好,可就是改不了习惯。打游戏、刷剧、加班,哪一样都能把睡觉的事往后拖。可血糖可不管你有没有交方案,它只认规律生活这一个理儿

这回研究还特别纳入了心理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或压抑状态。有些人甚至在得病前的一年里,经历了重大情绪波动,比如亲人离世、离婚、失业。

情绪这个东西,说它虚,其实一点不虚。焦虑、抑郁会影响激素水平,尤其是让胰岛素的功能变得不稳定。身体在应激状态下,会分泌更多升糖激素,血糖自然就跟着上去了。

有个40多岁的患者,明明控制饮食、规律锻炼,可血糖就是忽高忽低。聊了才知道,他工作压力特别大,天天加班还怕被裁员。情绪一上来,控制得再好也白搭。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那么简单,情绪也是幕后推手

让人唏嘘的是,778名患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直到出现并发症,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在此之前,他们从不体检,或者体检了也不当回事。觉得自己“还年轻,不会有事”。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安静”。它不是那种一来就疼得你受不了的病,而是悄悄地,把血管、神经、眼睛一点点拖垮。等到你真正觉得不对劲,可能已经是糖尿病肾病或者视网膜病变了。

身体不是消耗品,用坏了真没得换。糖尿病的早筛其实很简单,一个空腹血糖加个糖耐量测试,就能看出个大概。可很多人就是懒得去,直到血糖飙到十几还不知情。

每年做一次体检,不是小题大做,是对自己的一点点责任。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更该早点筛查。糖尿病不是天生的,大多都是“养”出来的。

研究结束后,哈工大团队也发出了警示:糖尿病的高发,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是命不好,是习惯出了问题。遗传只是个背景,真正推你一把的,是你每天的选择。

吃得杂、睡得晚、不爱动、情绪差、不体检,这些看似小事,长年累月就是糖尿病的温床。很多人直到病了,才开始反思,可那时候,已经不是补救,而是修补。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它越来越年轻化了。别觉得自己没事,一查才知道问题不少。

别把健康当成理所等到失去那一刻才明白,原来最贵的不是药,是时间和机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李志勇.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0):1702-1705.

[2]刘晓燕,陈丽萍.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与血糖控制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5):370-373.

[3]张丽,王建国.糖尿病早期筛查与干预意义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8):78-80.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