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园里遛弯的老头老太太,手里攥着保温杯的往往比揣着钥匙的精神状态要好得多。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七旬老太给三个子女挨家送饺子,自己却蹲在楼道啃冷馒头。评论区有句话特别扎心:“您连最后一口热乎饭都让出去了,往后谁给您留饭啊?”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那句:“相濡以沫,不
公园里遛弯的老头老太太,手里攥着保温杯的往往比揣着钥匙的精神状态要好得多。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七旬老太给三个子女挨家送饺子,自己却蹲在楼道啃冷馒头。评论区有句话特别扎心:“您连最后一口热乎饭都让出去了,往后谁给您留饭啊?”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实,真正活得明白的老人,都是把属于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
现在所谓的孝顺,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些表面功夫:朋友圈里晒几张“母亲节快乐”的九宫格,或者每月准时到账的200块赡养费,哪有自己卡里存着看病用的五万块实在?抖音上经常刷到这样的画面:老父亲颤巍巍地掏出存折,儿女嘴上说着“使不得”,手却已经伸进兜里。这种场景像极了《战国策》里的“触龙说赵太后”——当年赵太后死死护着幼子长安君,是因为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可如今呢?多少老人把养老的钱砸进了子女的学区房,转头自己生病了连叫救护车都怕花钱。
社区张大妈的事你听说了吗?她给儿子买了市中心180平的婚房,结果自己住在漏水的老破小里,下雨天还得拿脸盆接水。现在的孝顺到底是什么?是朋友圈的花式祝福,还是每月200块转账?我倒觉得,都不如自己手里握着一张能看病、能吃饭的银行卡来得真切。
最近有个词很火,叫“银发贫困”。说的是那些退休金不低、生活却过得像低保户的老人,为什么?钱全贴补给子女了呗!隔壁李叔就是个例子,退休金八千,全给了闺女还房贷,自己天天吃馒头配咸菜,上个月低血糖晕倒在菜市场。
唐代白居易曾写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但现在的儿女们倒好,记着您的好就像手机内存——需要时加载不出来,占空间时删得比谁都快。你还记得《红楼梦》里的贾母吗?人家为啥能在贾府说一不二?还不是因为私房钱够厚实!所以说,老年卡里的余额位数,直接决定你在家庭群里说话的分量。
当代父母最容易陷入的三大幻觉:孩子会感恩、媳妇当闺女、养老靠儿孙。某养老院墙上写着一句话,看得人心里发凉:“养儿防老不如养卡防老,亲闺女不如亲理财!”这话糙理不糙。看看历史书吧:汉武帝跟亲儿子都能闹到兵戎相见,你家这点家长里短还能比皇家恩怨更牢靠?
再看看热搜新闻,#父母起诉子女要求返还购房款#的案例月月上榜。前阵子参加同学聚会,混得最好的反而是那个被称作“狠心妈”的人。儿子结婚只给了五万启动资金,剩下的钱自己拿来环球旅行。现在人家住高端养老社区,儿子隔三差五提着进口水果来探望——为啥?因为她手里还有三套学区房!
活得通透的老人,都懂得“三留政策”。我们小区刘奶奶今年89岁,每天雷打不动要去星巴克喝下午茶。子女劝她省点,她回怼:“我留给你们三套房,留给自己一杯咖啡过分吗?”这让我想到宋代隐士林逋,“梅妻鹤子”活得那叫一个自在。有些老人就是太懂事了,连吃药都挑最便宜的,结果省下的钱成了儿子新车的油门、女儿爱马仕的皮带扣!
记住三条保命法则:第一,留饭,最后一口热的必须进自己嘴;第二,留床,就算住养老院也得是朝南单间;第三,留钱,存折密码比子女生日更重要。您不是旧抹布,别让人用完就扔了。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挺火:当代父母的一生,前半生当提款机,后半生当洗衣机,临了还要变成扫地机器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有没有?看《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作天作地反而晚年滋润,为啥?因为他敢闹啊!那些太“懂事”的父母,最后都活成了儿女人生的背景板。
您说养儿防老?不如说是养儿“妨”老——妨碍您吃好的、穿贵的、活得潇洒。还记得庄子讲的那个“屠龙之技”的寓言吗?您辛苦一辈子练就的奉献精神,在这个时代可能根本无用武之地。倒不如学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自己的小日子过舒坦了才是正经事。
那天街头采访问百岁老人长寿秘诀,老太太杵着拐棍中气十足地说:“顿顿吃肉,月月旅游,子女敢拦我就骂街!”这话虽俗,却道出了老年生活的真谛。您记住咯:手里这碗饭端稳了,走到哪儿都是主场;要是早早递出去,亲闺女也能让您吃闭门羹。就像我常跟老伙计们说的那句话:“您自个儿都不把自己当宝贝疙瘩,还指望别人把您供着?门儿都没有!”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