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支架6大谣言,没少忽悠人!辟谣:医生带你一次性认清真相

B站影视 2024-12-09 15:11 10

摘要:最早的支架手术可追溯到1986年,法国医生雅克·普埃尔(Jacques Puel)和乌尔里希·西格瓦特(Ulrich Sigwart)首次为患者植入支架。

最早的支架手术可追溯到1986年,法国医生雅克·普埃尔(Jacques Puel)和乌尔里希·西格瓦特(Ulrich Sigwart)首次为患者植入支架。

这款支架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支撑架”,防止血管术后闭塞,同时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风险;从早期简陋的金属支架到如今的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生物可降解支架,技术不断迭代,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

然而,随着支架的普及,关于它的各种谣言也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它是“医院赚钱的手段”,有人担心“支架会导致血管更快堵塞”,甚至还有传言说“植入支架后寿命只有几年”。

这些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支架会堵死血管”的谣言源于对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的误解。

人体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这套机制被称为“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异物人体都会有“排斥”的倾向。因此,尽管目前支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实际上植入支架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再狭窄”主要发生在在术后3至12个月期间。

支架植入人体后,动脉可能会有轻微的损伤,这可能会引起内膜组织增生。有时候新生的内膜会沿着支架均匀分布,但有时候也会聚集在某一处。这种内膜增生现象的具体原因目前还并不清晰,但它似乎与巨噬细胞的积聚和新血管形成有关

在一份2020年美国心血管数据登记处的报告中,有大约10.6%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就是用于术后再狭窄的。简单来说,有小部分患者植入支架后,因为血管又再次变窄,不得不再接受一次治疗。

虽然植入支架后确实会面临一定的血管再狭窄风险,但这并非意味着支架不安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特殊的支架能够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在过去,大部分患者会使用裸金属支架。

这种支架由金属网制成,主要通过物理支撑血管内壁来维持血流通畅。然而,裸金属支架的一个显著缺点是容易引起再狭窄

哈佛临床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就曾对六千多名安装了金属支架的患者进行了一年随访。他们用三种情况衡量临床再狭窄:靶病变血管重建(TLR)、靶血管重建(TVR),以及更为广泛的靶血管失效(TVF)(包括目标血管区域的死亡或心肌梗死)。

结果显示,约12.2%的患者在一年内经历了TLR,14.3%的患者发生TVR,而16%的患者出现了TVF。可见,许多患者在使用金属支架后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如今,裸金属支架已经很少使用了,患者逐渐转向了新型的药物洗脱支架

这种支架不仅具有金属支架的机械支撑功能,其表面还涂覆了药物(如西罗莫司),可以在植入后缓慢释放,抑制新生内膜的异常增生

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并不能一概而论,它取决于支架品种、随访时间和病情复杂程度等。一份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综述就指出,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至20%。总体而言,其再狭窄发生率还是显著低于裸金属支架。

除了选对支架以外,医护人员也会做好术后管理。

患者通过戒烟、控制血糖血脂等措施也可显著降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虽然再狭窄确实是支架植入后的一种潜在并发症,但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患者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支架不仅不会“堵死”血管,反而是为生命开辟新通道的关键工具。

前文提到的人群对支架持怀疑态度,但有些人对于支架的看法反而是过于乐观。

心脏支架是许多冠心病患者的救命稻草,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普遍误解:“装了支架就等于痊愈,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支架的主要作用是恢复血流、缓解症状,而非根治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仍需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严格的长期管理来确保健康。

支架的作用在于通过物理支撑开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或预防心肌梗死。但需要明确的是,支架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冠心病的根本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并不会因此消失

像上文提及的,术后患者仍可能面临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此外,冠心病患者不仅仅只有植入支架的部位有可能变狭窄。如果没有做好健康管理,其他未接受支架治疗的血管也可能在未来逐渐狭窄

除此之外,虽然心脏支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术后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支架植入时可能造成血管内膜轻微撕裂,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撕裂能够自行愈合。若撕裂较大,可能需要通过再次植入支架修复,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需要进行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是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支架血栓发生时间不定,短则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4小时,长则一年或更长时间,但大多数是发生在术后30天内。

所幸的是,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这些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避免。这被称为“双联抗血小板疗法”(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这两种药物通常服用6至12个月,有时甚至更长。最重要的是,需要听从医嘱,未经医生批准,不得停用这些药物。

支架不是“装了就完事”,术后管理是关键。在心脏支架术后,患者的治疗重点从急性期的恢复血流,转向长期的预防冠心病发展和其他并发症。

支架植入仅仅是治疗的一部分,要长期保持血管畅通,患者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合并症患者,血糖和血脂的控制尤为重要。除了上述预防血栓治疗以外,根据病情医生还可能会开具其他药物控制血糖血脂。

烟酒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应该避免。众多研究显示,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术后再狭窄的风险。同时,患者应该尽量摄入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种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除此之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情况在术后安排血液检测、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评估支架周围血流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心脏支架作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救命工具,帮助无数人摆脱了心肌梗死的威胁。除了上述两个谣言外,还有许多误解让患者和家属心存疑虑甚至恐惧。

谣言:活动或运动时会“扯坏”支架

不少患者认为,装了心脏支架后,就必须终生依赖它,甚至担心以后活动或运动时会“扯坏”支架,但其实这有点过度担忧了。支架由先进的工艺制造,能够稳固地植入血管。只要术后康复良好,支架不会因日常活动或适当运动而移位或损坏

当然,植入支架后应该尽量避免激烈运动,但一些较为柔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反而是有益于心脏健康的。患者可以与医师进行沟通,寻找一种合适自己的运动

谣言:贵的才是最好的

在选择支架的时候,许多患者都会有“贵的才是最好的”、“便宜没好货”的想法,但这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支架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而不是简单以价格为标准。像上文提到的金属支架和药物支架,后者比前者副作用更少,价格也相应地较贵,但某些情况下,患者还是需要使用金属支架

相比于药物洗脱支架,裸金属支架内皮化速度更快,患者可以缩短术后服用预防血栓药物的时间。一些无法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或者是4到6周内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如肿瘤切除或骨科手术),裸金属支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谣言:做完支架,就一定不能做核磁检查了

很多患者担心支架是金属材质,术后如果需要做核磁共振,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健康。

患者的疑虑也是有道理的。

过去确实有部分老式支架因材质问题确实不适合进行核磁共振,但现在有很多支架是“核磁共振兼容”的。因此,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进行核磁共振前,告知医生自己何时植入了支架,并确认支架型号。医生会告知你是否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谣言:支架像其他医疗器械一样有“保质期”

有些患者认为,支架像其他医疗器械一样有“保质期”,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就需要更换,这让他们对术后未来充满焦虑。

心脏支架是永久植入体内的,它的设计寿命足以覆盖患者的余生,关于这一点,今年二月份《湖南日报》也曾给出回应(如下图);当然,虽然患者无需过度担心支架的“寿命问题”,但患者术后应该要坚持定期复查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于心脏支架的谣言远不止以上这些,但无论面对何种传言,科学都能帮我们拨云见日。支架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工具,正确认识它、科学管理术后健康,比盲目恐惧和听信谣言更有用。

参考文献:

Moussa ID, Mohananey D, Saucedo J, et al. Trends and Outcomes of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 Coll Cardiol. 2020;76(13):1521-1531.

Cutlip DE, Chauhan MS, Baim DS, et al. Clinical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tenting: perspectives from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 J Am Coll Cardiol. 2002;40(12):2082-2089.

Dangas GD, Claessen BE, Caixeta A, Sanidas EA, Mintz GS, Mehran R. In-stent restenosis in the drug-eluting stent era. J Am Coll Cardiol. 2010;56(23):1897-1907.

Hensey M, Sathananthan J, Teguh WP, et al. Is There a Role for Bare-Metal Stents in Current STEMI Care? 2018 Jul 14. In: Watson TJ, Ong PJL, Tcheng JE, editors. Primary Angioplasty: A Practical Guide . Singapore: Springer; 2018. Chapter 11.

Ullrich H, Olschewski M, Münzel T, Gori T.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 Predictors and Treatment. Dtsch Arztebl Int. 2021;118(38):637-644.

Ullrich H, Münzel T, Gori T. Coronary Stent Thrombosis- Predictors and Prevention. Dtsch Arztebl Int. 2020;117(18):320-326.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