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腔修复不只是填补生理缺口,更是修复生活尊严,让患者重获咀嚼的幸福与微笑的自信。”这是赵祥宇从医21年来始终践行的职业信念。在口腔医学这一“方寸战场”上,他以0.01毫米的技术精度筑牢工匠之基,以跨越城乡的公益坚守传递医者温度,将工匠精神从技术维度升华为“以
“口腔修复不只是填补生理缺口,更是修复生活尊严,让患者重获咀嚼的幸福与微笑的自信。”这是赵祥宇从医21年来始终践行的职业信念。在口腔医学这一“方寸战场”上,他以0.01毫米的技术精度筑牢工匠之基,以跨越城乡的公益坚守传递医者温度,将工匠精神从技术维度升华为“以人为本”的职业信仰。
以技术精度定义医疗品质
医疗领域的工匠精神,是对“极致”的坚守。这种坚守,在赵祥宇的诊室里具象地表现为对每一毫米、每一次咬合的较真。为患者定制BPS全口义齿时,即便患者已感知舒适,他仍会反复调试咬合高度,直至通过临床数据检测与患者反馈的双重验证,确认达到功能与体验最优。
22岁的求职者小张(化名),因外伤断牙佩戴的树脂假牙影响外观,多次面试因“不敢笑”错失机会。赵祥宇为其定制超薄瓷贴面,确保修复体与原生牙齿的色泽、弧度完美融合。最终,重拾自然笑容的小张成功入职心仪企业。
年均接诊1000人次、完成600余例修复手术,赵祥宇始终以“量化标准”锚定质量。一本随身携带的《诊疗日记》,详细记录每例病例的操作细节、患者反馈及改进方向。每个月,他还组织团队开展“问题病例讨论会”,哪怕是0.1毫米的误差,也要溯源分析技术流程、材料选择等环节的优化空间。备战辽宁省口腔技能大赛,他曾连续三个月下班后在诊室里练习瓷贴面制备,通过显微镜观察、数据测量,将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最终斩获一等奖。
以社会责任拓展医者边界
在赵祥宇看来,医疗领域的工匠精神,不止于“把技术做精”,更在于“让技术普惠”,让优质口腔医疗服务触达更多弱势群体。
一次社区义诊,赵祥宇发现一位独居老人佩戴了十几年的假牙已严重磨损牙龈,老人却因经济原因不愿更换,一句“老了,吃不了多少东西,凑合用就行”,让他清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此,“让没条件看牙的人也能有口好牙”,成为他职业追求的重要方向。
2018年,沈阳市口腔医院启动“健齿行动”公益项目,他带领团队为辽宁省孤儿学校500余名孩子完成口腔健康普查,针对龋齿、牙列不齐等问题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发现学校老师因忙于照顾孩子,常忽视自身牙病问题时,他又主动为老师们提供减免费用的诊疗服务。一次治疗结束后,孩子们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表演了专门编排的舞蹈。“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和真诚的笑容,比任何荣誉都更有价值。”赵祥宇说,这种“被需要”的获得感,让他更坚定了公益之路。
拥有20余年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赵祥宇,依然在坚守中深耕创新之路。技术领域,他率先探索数字化口腔修复前沿,依托3D扫描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实现修复体“一次精准成型”,将患者就诊周期大幅压缩,复诊次数锐减,让高效诊疗照进现实;公益领域,他正推动“健齿行动”向“常态化服务”升级,以定期巡诊打通基层服务壁垒,用远程会诊破解就医难题,真正贯通口腔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唇齿方寸的诊疗空间里,他以精湛匠心守护百姓口腔健康,用温润仁心传递医疗温度。
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 实习生袁怡
摄影:王雁
编辑:杨思雯
责任编辑:邸雪莹
来源:沈阳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