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下午,40多位穿着不同服饰、说着不同语言的考古、大遗址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现在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的现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10月18日下午,40多位穿着不同服饰、说着不同语言的考古、大遗址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现在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的现场。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此行有一个相同的目的:探寻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规律与当代价值。
论坛上,与会学者分享了最新考古成果,包括红山文化的“礼制”对历史时期礼制体系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埃及新发现墓葬群、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新进展等,展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视野。
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久保田慎二的研究和“做饭”有关。过去几年,他和团队在东南亚和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把做饭的方法总结为“炊、煮、蒸”三种,并针对烹饪时间、燃料消费以及做好的米饭可保存时间等信息,都进行了初步总结。
久保田慎二的研究揭示,在泰国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两次蒸和蒸煮法来将大米加工成熟,这种蒸饭方式具有易于烹饪、不受陶器大小影响、可重复加热及便于保存等特点。在中国云南有与蒸煮法类似的“捞饭法”,即将未煮熟的大米从沸水中捞出再放入蒸锅进行二次蒸煮。而蒸是汉代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文献记载中也多有提及。
久保田慎二说:“从历史上看,东亚到东南亚地区都属于稻作文化圈,但现在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稻作的起源、传播和种植技术上,关于稻米的吃法以及烹饪方式,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
这位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日本学者对良渚遗址群(卞家山、美人地等)出土的不同形态的鼎、甑、釜等陶器进行专门分析,结合陶器形态和使用痕迹,提出良渚文化烹饪大米的方法不是单纯地蒸饭,而是有蒸煮或两次蒸等比较复杂的过程。
“良渚时期的煮饭方式对中国烹饪稻米的传统饮食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少数民族尚存的‘捞饭法’和‘蒸煮法’即是这种烹饪方式的延续。这一饮食习惯在东亚到东南亚许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久保田慎二说,中国南部向周边地区传播的不只是稻子、稻作技术,还有烹饪稻米的方法。
此次论坛聚焦世界区域文明比较研究,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对话空间,通过多维比较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表示,中华文明发展是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当前考古学对早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正转向对各区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并整合出“何以中国”的内涵。认清中华文明不仅需要研究自身内涵,还要加强与其他文明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鉴。
论坛期间,“严文明纪念室”正式揭牌并落户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以此纪念这位在世界考古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传承其学术精神。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