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提供了齐家文化的标准玉器,这些通过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无疑是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特征、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尺。
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提供了齐家文化的标准玉器,这些通过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无疑是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特征、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尺。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小觑那些通过采集和征集方式获得的玉器。这会牵扯到目前很敏感的一个话题,就是民间到底有没有真品?前两天的玉器展引发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但是我个人一直坚持民间有大量的珍品,但是民间更需要提升鉴别的能力。
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四孔玉刀
在考古学中,采集与征集的核心差别在于获取文物的场景、主动性及文物性质。
采集是指考古人员在特定区域(如遗址、墓葬周边)主动、系统性搜寻,获取的多是地表散落、经自然或人为扰动的遗物(如陶片、石器残件),是田野考古的基础工作之一。
而征集是指文物部门从民间、机构或个人手中,通过自愿捐赠、有偿收购等方式获取文物,文物多为传世品或私人收藏,获取过程以沟通协商为主,非田野考古的必需环节。
在众多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几件堪称“之最”的玉器格外引人注目。
隆德页河子采集的玉琮
宁夏隆德页河子采集的玉琮,它不仅有着明确的出土记录,更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齐家文化玉琮。
玉琮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玉器,在古代社会往往与宗教、祭祀等活动紧密相关。这件玉琮的尺寸之大,反映出当时高超的玉料开采和加工技术。
从其规整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来看,它或许是当时部落中重要祭祀仪式上使用的礼器。
其独特的形制和工艺细节,为我们研究齐家文化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武威古浪峡口采集的玉刀
武威古浪峡口采集的玉刀,同样是齐家文化玉器中的佼佼者。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齐家文化玉刀。玉刀在古代除了可能作为实用工具外,更多地具有礼仪和象征意义。
这把巨大的玉刀,其长度、宽度和厚度都超出了一般玉刀的规格。
刀身可能经过精心打磨,呈现出光滑而细腻的质感。
其造型或许模仿了当时实用刀具的样式,但在尺寸和装饰上进行了夸张和美化。
它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军事将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重大的仪式或庆典活动中被使用,彰显着持有者的威严和荣耀。
隆德页河子采集的四联联璧
隆德页河子、宁夏彭阳周沟村的四璜联璧也是典型的齐家玉器代表。
四璜联璧是由四块玉璜组合而成的玉器,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的创新设计理念。
玉璜在古代通常被认为是象征着彩虹或月亮的祥瑞之物,四块玉璜组合在一起,可能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寓意。
彭阳周沟采集的四璜联璧
它们的材质、色泽和工艺都具有齐家文化玉器的典型特征,如温润的质地、精湛的雕刻技艺等。这些四璜联璧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齐家文化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
临夏罗家湾村采集的白玉琮
采集品中还有几件齐家文化比较少见的白玉琮和白玉璧,为我们展现了齐家玉别样的风采。
例如甘肃临夏罗家湾村的白玉琮和宁夏彭阳店洼村的白玉璧。
白玉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玉料,其质地纯净、色泽洁白,往往被视为高品质的象征。
这两件白玉制品的出现,说明齐家文化在玉器选材上已经有了对高品质玉料的追求。
彭阳店洼村采集的白玉璧
白玉琮和白玉璧的制作工艺可能更加精细,因为白玉的质地相对较软,需要更加高超的雕刻技巧才能保证其造型的完美。
它们或许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所拥有的珍贵器物,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除了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外,一些玉器还见证了齐家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
清水县连珠村与石峁牙璋线图对比
甘肃清水县金集镇连珠村采集的牙璋阑部与石茆征集的15号牙璋的如出一辙。
牙璋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制的玉器,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用途和象征意义。这两件牙璋阑部的相似性,暗示着齐家文化与石茆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可能是通过贸易、人员迁徙或文化传播等方式实现的。
它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会宁牛门洞出土的玉牙璋
会宁县牛门洞出土的1件牙璋,从柄两侧的细齿看,应是来自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器物。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齐家文化与中原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联系。
中原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化影响力辐射到周边地区。
这件来自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牙璋出现在齐家文化的遗址中,说明当时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有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种跨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技术传播和文化融合,对齐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素面玉琮 高16.7厘米边长7.2厘米孔径6.4厘米
在齐家玉器的研究领域中,征集品往往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却饶有趣味的故事,其中静宁八宝变七宝的故事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故事要追溯到1984年,在甘肃静宁后柳沟村,村民韩彩旗做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决定——带着女儿和儿子三人前往山脊上挖坑栽树。
在那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日子里,一家人满怀对未来的期许,挥动着手中的工具,为这片土地增添一抹新绿。
素面玉琮高12.8厘米边长8.3厘米孔径7.3厘米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简单的栽树之举竟会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就在他们劳作的过程中,韩彩旗的女儿在翻动土壤时,意外地触碰到了一些坚硬而光滑的物体。
怀着好奇与惊喜的心情,她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物体从泥土中挖出,呈现在眼前的竟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玉器。
直径32.1厘米孔径4.5-5厘米厚0.78厘米
经过仔细查看,发现有4件玉琮在下,3件玉璧在上,仿佛是古人精心摆放的神秘宝藏。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珍贵玉器,韩彩旗一家并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
他们深知这些玉器可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于是决定将其带回并埋在自家院内的树下,妥善保存起来。
直径27.8厘米孔径5.9厘米厚0.7厘米
在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后,他们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这些玉器上交给县博物馆。
这些玉器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人们称为“静宁七宝”。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后续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当时发现的玉器原本是八件。
直径27.3厘米孔径7厘米厚0.78厘米
原来,在这堆玉器中还有1件玉璧,只是这件玉璧在出土时已经破碎。
或许是考虑到其破碎的状态,韩彩旗一家并没有将其一同上交。
就这样,原本的八宝变成了如今所说的七宝,这一小小的变故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几分遗憾和神秘色彩。
对于静宁七宝的来源和文化内涵,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乃诚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后柳沟村出土的瓦纹玉琮,应源自陶寺文化。
陶寺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玉器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风格。
瓦纹玉琮的出现,说明在当时不同文化之间已经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传播。
瓦沟纹和弦纹玉琮
而弦纹玉琮,则是由中原地区制作后传入齐家文化的。
中原地区在古代一直是文化和技术的中心,其先进的玉器制作工艺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地区,弦纹玉琮就是这种文化传播的有力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玉器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源头,但当它们出现在齐家文化的遗址中时,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齐家先民是以他们独特的观念信仰将这些玉器与玉璧进行组配的。
在齐家文化的信仰体系中,玉器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祭祀意义。他们精心地将玉琮和玉璧组合在一起,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祭祀活动,然后将其坑埋。
海原县征集的圆筒型玉琮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齐家先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静宁七宝的研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看到齐家先民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那庄重而神秘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虔诚与敬畏。
静宁八宝变七宝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玉器发现的简单故事,更是一段承载着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珍贵记忆。
综上所述,无论是考古发掘的标准玉器,还是采集、征集的玉器,都为我们深入了解齐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榆中陡泉湾和静宁李店的玉臂钏
这些玉器不仅展现了齐家文化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更见证了齐家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齐家文化以及古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我们揭开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注:原文来自于刘云辉老师“陇右之光-齐家文化玉器”《考古中国》
来源:玉见沈华
